第1篇 地測技術管理制度
一、地質技術管理制度
1、井巷所揭露的煤層,不論是否開采,均必須進行觀測和描述。凡井筒、石門生其它穿層巷道揭露煤層的直噗,均應作為觀測點,進行觀測;在沿可采煤層掘進的巷道應按《地質規程》規定的間距進行觀測描述,遇地質構造時應適當加密觀測點。
2、嚴格按《地質規程》及細則規定的內容觀測煤層、斷層、褶曲、巖漿巖及巖溶陷落柱等。
3、開拓施工前應認真分析附近進巷(鉆孔)工程揭露資料及物探成果,掌握區域構造規律,分析工程將穿過的煤巖層特點,熟知巷道所處層位特點及距上、下煤層距離,按要求及進深入現場,進行地質編錄。開拓過程中,應及時填圖、分析,及時修改預測圖紙及區域地質圖紙,預測前方地質情況變化,提出超前探測計劃與設計,按時編制提交開拓地質說明書。
4、工作面掘進施工前應認真分析附近井巷(鉆孔)工程揭露地質資料及物探成果,掌握區域及工作面煤層厚度變化、地質構造情況、掘進層位、煤層與上下相鄰煤層間距、頂底板巖性及其變化趨勢,按時編制提交掘進地質說明書。
5、掘進過程中應及時填圖分析,及時修改填繪斷層交面線、各可采煤層底板等高線圖、區域地質圖及巷道素描圖,預測前方地質情況變化,及時提交各種地質預報。工程結束后及時組織探煤厚及物探工作。規定綜采、輕放工作面必須進行物探,查清工作面內隱伏地質構造、巖漿巖、陷落柱等,獲得結果后5天內按質量標準化要求編制提交回采地質說明書,并將物探結果附在回采說明中,經礦總工程師審核后一并交生產部門使用。
6、充分分析回采地質說明書、物探成果已開采的相鄰工作面地質規律;對采面進行動態跟蹤、動態分析、動態預報,認真觀測。記錄已知的地質構造、特探異常區持質變化情況,做好采面地質素描,分析預測隱伏構造及薄煤層延展變化趨勢,驗證物探結果,做好地質預報工作。按要求及時編制提交采后總結。(回采工作面采完后一個月內寫出總結;厚煤層分層開采的工作在面應在最后一分層采出后一個月內編制,地質構造復雜的工作面可在頭層回采結束后編寫,待最后一分層采出后再作補充。報告礦總工程師批準后妥善保存)。
7、地測部門必須建立物探成果臺帳(包括坑透、三維地震、瞬變電磁、瑞利波勘探等),對每一個物探異常區必須認真收集資料,進行對經驗證,生產結束后要編寫物探驗證報告或總結。
8、生產中遇重大地質構造時,地質部門有關負責人應立即組織地質人員深入現場進行會審,上井后根據觀測及調查資料綜合分析及時編制相關圖件,及時向礦計管工程師及總工程師匯報,研究處理。
9、各種圖紙,必須按標準化要求使用統一正確的圖例、圖示作圖,按細則要求的時間填繪井巷工程、煤厚、斷層等高線等及各種注記。地質工作用圖(包括采掘工程平面圖、日常手頭用圖等)要求隨工程進度,在日常整理資料的同時隨時修改填繪,并至少每月應全面分析修改一次。生產區域地質圖(1:2000生產區各煤層底板等高線圖、生產水平地質平面圖及相應的地質剖面圖等)要求每月全面填繪修改一次?;镜刭|圖(1:5000礦井各煤層底板等高線圖、剖面圖、各水平地質平面圖等)要求每季修改填繪一次。要求圖紙內容齊全,資料推測有理有據,并保證相關圖件一致性。
10、按要求及時提出各種地質預報。年報應于2月10日前簽發,季報應于每季度第一個月10日前簽發;月報應于每月5日前提出;臨時預報應根據采掘工程進度及地質變化隨時提出預報。要求預報內容準確,并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11、各種地質資料包括圖紙、原始記錄本、說明書、各種臺帳卡片等要求內容齊全,有目錄索引,做到查找方便,實現檔案化管理。
12、各種物探儀器必須按使用說明書進行使用、保管與維護,指定專人負責,做到各種儀器設備齊全、完好、無損,保證物探工作能正常展。
13、加強地質資料的發放管理,任何不得隨意對外提供地質資料及圖紙,地質測量部門向外提供的一切資料、圖紙、報表等,均須經技術負責人嚴格把關,經礦總工程師批準后方可提供或報出。
第2篇 地測管理技術人員現場匯報制度
1、 為使地測部門領導及時掌握現場工作情況,有效指導工作,特制定現場管理人員匯報制度。鉆探現場管理技術人員必須于開工前和完工后及時向部門值人員匯報,如遇特殊情況隨軍時匯報。
2、 地質、水文、測量技術人員上井后要及時匯報工作面的地測情況。
3、匯報內容:鉆探開工前,現場管理技術人員或班長需向部門匯報現場作業環境、設備運行、材料以及在安全方面有無問題等情況;完工需向部門值班人員匯本班工作進度、質量、安全情況和下班需要平衡解決的問題;地測技術人員要在上井后及時填寫工作面情況及現場地測問題處理意見。
4、對無故不堅持匯報制度的管理技術人員,要進行教育或經濟處罰。
5、地測部門要設立匯報紙本,并由專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