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救援日常管理制度
為了預防和控制潛在的事故或緊急情況發生時,做出應急準備和響應,最大限度地減輕可能產生的事故后果,特制定本制度。
一、應急管理原則
1、實行公司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
應急和應急管理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各級領導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充分發揮應急響應的指揮作用。
2、 以人為本,安全第一
把保障員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作為首要任務。切實加強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
3、 預防為主,強化基礎,快速反應
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常抓不懈,在不斷提高安全風險辨識、防范水平的同時,加強現場應急基礎工作,做好常態下的風險評估、物資儲備、隊伍建設、完善裝備、預案演練等工作。強化一線人員的緊急處置和逃生的能力,“早發現、早報告、迅捷處置”。居安思危,預防為主。
4、科學實用
應急預案應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進行編制;應急對策簡練實用,通過演練不斷完善改進。依法規范,加強管理。
5、分級響應
應急工作按照事故的危害程度、波及和影響范圍,實施分級應急響應。
二、應急管理機構
1、領導機構
公司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是突發事故應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領導機構。在公司總經理領導下,由公司應急救援辦公室負責突發事故的應急管理工作。
2、辦公室
公司應急救援辦公室履行值守應急、信息匯總和綜合協調職責,發揮運轉樞紐作用。
3、工作機構
相關應急救援小組依據相關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和各自的職責權限,負責相關類別突發事故的應急管理工作。具體負責相關類別的突發事故應急預案的起草與實施,貫徹落實公司有關決定事項。
三、運行機制
1、預測與預警
各應急救援小組要針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突發事故,完善預測預警機制,建立預測預警系統,開展危險源辨識、環境因素識別和風險評價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妥善處置。每個在崗人員能熟練使用兩個以上預警電話或其他報警方式。
2、預警級別和發布
根據危險源辨識、環境因素識別和風險評價預測分析結果,對可能發生和可以預警的潛在突發事故進行預警。預警級別依據突發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勢態,一般劃分為:四級:發生重傷1-2人,多人輕傷事故或與其相當的其他緊急情況; 三級:發生1-2人死亡及多人受傷事故或與其相當的其他緊急情況; 二級:發生3-9人(含3人)傷亡事故,或與其相當的其他緊急情況;一級:事故惡劣,傷亡人數較多(10人及以上),公司無獨立搶救能力的緊急情況,需有晉中市礦山救護隊進行搶救。
四.應急保障
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和相關預案做好突發事故的應對工作,同時根據預案切實做好應對突發事故的人力、物力、財力、運輸、醫療衛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需要,以及恢復工作的順利進行。
1).人力資源
公司機電部、安檢部、通風部、后勤部等是應急救援隊伍的骨干力量。要加強應急救援隊伍的業務培訓和應急演練,建立聯動協調機制,提高裝備水平;動員全員有組織的參與應急救援工作。
2).財力保障
財務部要保證所需突發事故應急準備和救援工作資金。對受突發事故影響較大的單位和個人要及時研究提出相應的補償或救助政策。
3).物資保障
供應部要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監測制度、預警體系和應急物資生產、儲備、調撥及緊急配送體系,完善應急工作程序,確保應急所需物資和生活用品的及時供應,并加強對物資儲備的監督管理,及時予以補充和更新。
4).交通運輸保障
車管部要保證緊急情況下應急交通工具的優先安排、優先調度,確保運輸安全暢通;要建立緊急情況交通運輸工具的調用程序,確保搶險救災物資和人員能夠及時、安全送達。
5).人員防護
指定或建立與人員相適應的應急避險場所,完善緊急疏散管理辦法,明確各級責任人,確保在緊急情況下員工安全、有序的疏散。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嚴格按照程序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確保作業人員和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
6).醫療保障
會同介休市第二人民醫院,積極組織現場救援,及時把傷員送到醫院搶救。
五、監督管理
1、 預案演練
各部門要結合實際,有計劃、有重點地組織對相關預案的演練。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并作好演練過程的原始記錄。
2、 培訓教育
由安檢部牽頭,培訓中心負責協助組織有關部門,進行應急法律法規和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的培訓,增強員工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對應急救援和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其應急專業技能。
3、責任與獎懲
突發事故應急處置工作實行責任追究制。
對突發事故應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
對遲報、謊報和瞞報突發事故重要情況或者應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職、瀆職行為而喪失應急的最佳機會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經濟損失的,對有關責任人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送司法機關處理。
4、公司各類突發事故應急預案由安檢部進行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