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鋪功能規劃與經營管理制度
一、店鋪業態與商圈位置的依存關系
(一)零售業的經營形態(含模式)簡稱業態,主要分類如下簡述:
1、百貨店:(department store)
·特點:整體規劃、統一管理,以業種為商品的構成并組合國內一線品牌與小部分國際二線品牌,而以聯營即扣率為主要經營模式。(如丹尼斯百貨)·邊際效應面積為30000m2-40000 m2(視地區市場而定)
·難點:很難組合好企業主及有經營團隊的關系,又因為各省市到各地市的消費市場落差大,經營環境又不同,連鎖規模效應難體現。
2、超級市場:(supermarket)
·特點:是傳統市場的改良者,主要販賣民生必需品、日用品(又分生鮮超市),采用開架式陳列,統一出口結帳。
·邊際效應面積為800 m2-1200 m2(國內又分綜超、大超)
·難點:須具有雄厚的財力背景,有一定的連鎖規模,以40家―50家為損益點(指成熟市場)
3、量販百貨店:gms(general merchandise store )
(略)名稱未統一,硬體的特點是扶梯橫向在入口處。
4、購物中心(shopping center)
·特點:有雄偉的殿堂及大片挑空區以客層檔次為商品劃分,須具有國際
一線品牌為主力商品群,結合大量餐飲、娛樂、文化、休憩、購物為一體
的多功能商場,并以租賃為主的經營模式,又大型購物中心亦可多業態及
特色大店(key tenant),甚至事業機關相組合。(如各省地市市場而定),并具大型停車場。
·難點:投資大回收慢,除企業主有主力業態為支撐及目前尚無國際一線品牌群駐店。
5、大賣場又稱量販店(hyper mart)
·特點:以生鮮熟食為特色及名生必需品、日常生活品的全品類商品組合,并以超低價促銷與平價銷售的超市形態經營,其機制側重中央采購及營業
控管的系統,又稱扁平式管理,故連鎖效應由此產生。(如法國carrefout ) ·邊際效應面積為8000 m2-12000 m2(依地市級別而定),單品數約20000
個單品。
·難點:與超市業態同,連鎖的保本家數可較少,但須具極強的訊息系統。
6、倉儲批發店(warehouse store)
·特點:以倉庫型平面賣場,用重級貨架陳列箱式、批量商品,可采會員制、超平價銷售,單品數約為12000個(如荷蘭makro,美國sams)·邊際效應面積為12000 m2-15000 m2,單品數約16000個,大型貨車可抵達的環外或郊區位置,并具超大型停車場。
·難點:具一定規模的商品采購及物流配送能力,其準入點難掌握。
7、購物鎮(shopping mall)
·特點:類似sc,地處大都位郊區,如同造鎮,都采物業大樓方式,專門店云集,并多功能、多業態組合。
·邊際效應面積為200000 m2以上。
·難點:中國目前應不適宜(除上海),其企業主有其他產業支撐。(如日本東急地鐵集團)
8、專業店或品類店(speciality store)
·特點:以品類劃分有家電、居家、建材、電腦等專業形態,以平價量大銷售,應更具連鎖規模效益。
·邊際效應面積為6000 m2-8000 m2或12000 m2左右。
·難點:與大賣場業態同,并應具有下單與定牌策略及更強的配送、裝配、維修等專業隊伍支撐。
9、其他:便利店、速食店、專賣店等。
(略)附注:專賣店不同于專業店的說明。
(二)商圈位置:
何謂商圈:一般以所處位置為圓心劃圓,依所屬業態及門店規模而定,規格越小輻射越小,業態越專,吸納越大。以大型百貨店為例分第一商圈(半徑2公里),第二商圈(半徑4公里),第三商圈(半徑8公里),邊緣商圈(基本已抵達市郊),輻射商圈(依地市不同,市場差距而定)。
而商圈屬性(俗稱地段)其構成因素如下:
1、以住戶與戶數人口設定,越密越好。
2、以年齡層劃分,依次為壯年(含兒童)、中年、青少年、老年。
3、以職業劃分,依次為行政區的機關機構階層,商業區白領工薪階層,住
宅取的住戶人口階層(臺灣反之)。
4、以住宅檔次價位劃分。
5、以交通情況劃分其人流、車流(含捷運系統)、周邊停車位及交通順暢
等考量。
6、以街道規劃分街道規整,馬路寬狹(太寬反而不好),單行道、人行道、
地下道、分隔島及天橋(很忌諱天橋入店)等影響。
7、店鋪周邊環境分廣場設置、綠化景觀、臨街房屋等影響。
(三)依存關系:店鋪位置與所處商圈之間的關系,有如下情況:
1、以店鋪緊密度而言,是集市與分流或錯位與競爭(上海徐家匯商圈及臺
灣依蝶女士百貨為例)
2、以商業街與步行街而言,是購物瀏覽或大眾休憩(以健康路服飾一條街
及德化步行街為例)
3、以區快(或整條街)行業別而言,是合理;是鶴立雞群或相輔相成(以
鄭州歐凱龍家具專賣2個門店為例)
4、以進入時機而言,是開發期或成熟期或飽和競爭期(以北京華聯為例)
5、以店鋪規模大小而定,是自成商圈或單打獨斗(以豫港世紀廣場為例)
6、以店鋪業態別而言,是必需消費或專程消費或購物消費(以上海世紀聯
華為例)
7、以歷史的市場檔次而言,是因地適應或引導消費(以西郊中原商貿城為
例)
8、以經營定位而言,是業態不清或定位不明(以匯龍城為例)
(四)總結:從以上情況分析,店鋪的經營成功率按經驗值,仍取決于①進入時機、②商圈地段、③店鋪規模、④業態屬性、⑤經營定位等將占60%―70%的成功因素,除已具有連鎖規模的專業經營集團,而其成敗率卻很低,頂多占10%―20%。切記勿“唯業”固執!(以亞細亞商場為例)
二、店鋪功能規劃(軟硬體)將對經營的結果起到關鍵作用。
(一)、商業營建工程規劃的基本概念(從成本、效率、展現考量)
1、甲工程即硬體工程:
土建工事設備系統工事水電系統工事空調系統工事
消防系統工事管路布線工事(含不斷電系統)外觀景觀工事
2、乙工程即店鋪風格整體設計(甚至含外觀景觀):
·店鋪局部重點裝飾(設計師喜歡刻意追求)
·天地壁柱墻及插座(天花板含基本照明)
·公共設施:如挑空區、扶梯與直梯周邊、廁所、休息電話區等
·pos 系統(含收銀臺位置與制作)
·總機播音系統
·sign系統:店招、立招、樓介、告示牌、指引牌、吊架牌等
3、丙工程即店柜裝潢與貨架道具制作(或冷庫、臥柜、立柜等)
附注:甲乙丙不宜混為一談,從設計面、施工期、工程隊、發包價的角度應劃分清楚并同步實施。
(二)商業地產對商場的經營面積應有的認識
1、一般商場面積按行業原則劃分如下:
·建筑面積即賣場外含輔房設施,如機電房、空調房、扶梯房、樓梯區、廁所、倉庫、辦公室或設備附樓及入口內面大門處等面積。
·營業面積即賣場內的動線、倉庫等面積(即管制門以內)
·實效面積即店柜面積(含柜內倉庫)
2、動線是指商場的流動路線,如同人體的動脈,分主、次、輔三種規格,有其規劃原則除業態有關外與店鋪的風格定位及店柜級別等有關,極具專業技巧(略)
3、有關經營面積應有統一的核算標準,并不是一個行業的共同語言,依規劃經驗。實效面積約為營業面積的72%-75%,營業面積約為建筑面積的2%-75%,也就是店柜面積約占總營建面積的52%-55%,在此范圍都屬于正常規劃(商場越大,店柜值越小)
4、從地產的角度,開發商講建筑面積,經營商將營業面積,設店商講實效面積
(即設店商應攤的營業指數約為1 .38倍,占73%),嚴格來講經營商應統
一以營業面積核算為行業標準用語或數據依據。(本文第一題業態分類的面積是指營業面積)
(三)經營業態與店鋪規劃(含輔房設施、硬體設備)的關系
1、輔房設施即主機房、空調房(含空調箱)、水電間、安全梯、廁所、辦公區、
倉庫區等配置關系(第二關鍵)
2、硬體設備即扶梯與直梯等配置關系:
扶梯:分步行梯與平面梯,其擺放的位置又分橫向縱向、前中右偏、平行交叉(第一關鍵)。
直梯:分客梯、貨梯、員工梯,其擺放位置應與安全梯相同及盡可能減少通道為原則(第四關鍵)。
3、風格設計即外觀立面(含廣場景觀)、臺階高寬、入口大門(含側門,分主
次不宜過多)、殿堂氣勢、挑空區域、局部重點裝飾、扶梯周邊等配置關系(第三關鍵)。
另補充說明:外觀的立面設計與使用材質跟業態與風格有關。
(四)、總結:
1、一般開發商都偏重百貨商場的規劃案因附加值高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本題所
謂的店鋪功能規劃亦以百貨商場為切入點。
2、店鋪功能規劃能夠完善,不論自主經營、整樓租賃(含分層分塊)、合作經
營、
甚至小部分出售回租(底層與高層不宜出售)對以后的經營都提供了較扎實的基礎。
3、開發商如有跨入百貨業態的經營意向應持謹慎態度,不宜樂觀,因為百貨經
營的門檻看似很低,隨著市場劇烈競爭或分流的到來,其經營難度卻很高(理念高度)。又如大賣場業態,其經營門檻看似較高,其理念高度卻不那麼高,但經營深度卻更深(管理深度)。
三、店鋪經營的基本概念:
因業態屬性的不同其經營模式、機制運行、管理系統也因此完全不同,但因都屬流通業,故仍有很多零售業的共通性,例舉百貨業態簡述如下(指籌備期的前場部分):
(一)、經營定位(依地市情況定格)
1、市場定位(占40%,約10年):依輻射范圍、商圈容量(含位置地段)、規
模規格、進入時機而定
2、風格定位(占20%,約6年):依店鋪形象(含屬性)、環境空間、感官效
果、重點展現而定
3、客層定位(占10%,約2年):依人均收入(含人口與戶數人均)、消費能
力(含結構)、購物觀念、主力群體而定
4、商品定位(占10%,約2年):依樓層配置、業種結構、價格檔次、店柜規格(含品牌的屬性雨級別)而定
5、企劃定位(占20%,約1年):依戰略戰術、廣宣力度、販促級數、客服水平而定(即預算指數)
(二)店鋪規劃
1、工程規劃:即甲乙丙工程的實施(如前述)
2、營業規劃:
(1)平面硬體圖:賣場內各項設施位置,如安全門、防火卷閘門、消防栓、分電盤等(含賣場外的輔房內設施)
(2)平面作業圖(含面積):動線區位、業種結構、柜位切割、廠商配置(3)統一規劃圖:壁面墻、門套墻、隔墻(含中島試衣間)、框架、公共造形、統一布局(特殊業種)
(4)控管規劃項目:標高、切角、退縮線、logo、燈箱
3、營運規劃:條件版本與營運分析作業
(三)營銷理念:
1、精髓思想:即商場與廠商的因果關系
門檻=級別效益=營額回報=投資
2、經營環境:品牌氛圍、賣場管理、營業調整的專業執著等
3、互動競爭:品牌與品牌、樓與樓、店與店、年與年的對比等
4、企劃運作:廣告造勢、販促活動、民俗節慶、天數效應等
(四)品牌理念:(md的初級知識)
1、品牌性質即廠商性質
2、品牌定位即行銷通路(何謂正規品牌說明)
3、品牌屬性與風格(或商品)
4、品牌生態:
·結構性、組合性、特色性、轉換性的合理配置
·多牌性、羊頭性、殺手性、非品牌的時機掌握
·指標性、引導性、倫理性、哲理性的靈活運用
(五)招商理念:
1、招商原則:自信熱誠、堅持品質、嚴守底線
2、招商要領:企業形象、專業素養、特色大店、招商引商
3、招商動作:
(1)市場調研(2)廠商資料建立(3)廠商拜訪(4)意向洽商(5)廠商配置(含篩選)(6)簽約行動
百貨的經營籌備階段是專業中之專業,也是重中之重的關鍵,這是眾所皆知的,但隨著開業所面臨的將是不斷的經營管理(含后場作業)、調整技巧、工作團隊等一系列問題,這卻是常被忽略的,尤其是企業主。故百貨經營的名言之一“百貨的開業才是困難的開始”,名言之二“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名言之三“百貨得核心競爭力就是團隊經營”作為總結。
四、商業地產與店鋪業態有效結合,才能創造地產的附加價值
土地價格與商圈地段,業態屬性與經營門檻,附加值大與風險越高等其效應都是成正比的,在這個開放的時代,很難有奇跡出現,故地產的開發隊商業的理解變成是一個商業地產專業性課題了,如何有效的結合,必須店鋪需求切入,提示如下:
(一)房地產商的開發理念是什么?(投資意圖應非常明確)
1、是原料加工、成品銷售的短期操作行為(不管買主死活)
2、是品牌形象、資源整合的中期運作行為(須珍惜并輔導)
3、是物業保值、累積資產的集團投資長期行為(投入店鋪招商)
4、是跨足行業、規模擴大的永續經營性為(堅強的經營團隊)
(二)房地產商(與開發商應有所區分)隊大面積土地開發應有的認識:
1、邊際效應概念:土地價格、營建面積(客積率與間壁率)、規模規格等的評估
2、大型商業地產整體規劃的概念:
整體規劃的運作模式雖占有容積率優勢及回報豐厚的誘因,但其規模越大,經營越難,風險越高,這是常規,除非企業主屬上題之“3”或“4”的選項,如冒然采用有年限的“出售回租”策略,其成功案例微乎其微(臺灣亦然)如下說明:
(1)不論是5年至7年甚至10年,都有租金回饋的壓力,按鄭州商場現行合理的租金上限為營業面積50-60元/m2/月,將給經營成本造成不小的負擔,而回租的租金往往超過此數甚多。
(2)業主(買戶)的經營配合問題,管理層經營常須處理與協調,久而久之變得“不務正業”。
(3)業態屬性之間得上下前后組合不易,調整期協調更難,而各自的門戶不清,系統不同,增加管理難度,結合效應無法體現,甚至負面影響。
3、土地適應分割增加規劃靈活性的概念:
如屬大面積土地可作切割考慮,尤其橫向土地更具切割價值:
·物業開發靈活,洽商容易,并門戶獨立,容易發揮自我的特色與管理
·業態不同,相互錯位,優勢互補(了解業態規格=長寬高)
·單體獨棟,形象鮮明,風格各異,各自表述
·棟與棟之間亦可考慮天橋互通,增強流動量(須有強強聯合之前提)
4、群樓商業的規劃概念(此類型外地市偏多?)
此類型的開發由于受硬體影響,如柱多梁大、管道復雜、出入口多等因素,增加商場的規劃難度,而一般群樓部分為一層至三層或含底層,故在開發初期隊商業的功能規劃更趨重要,如下說明:
·因業態不同,硬體功能亦不同(如出入口、扶梯種類等)色設計方案難落實。·因營建周期過長,開發之前的合作對象尋覓困難,有太多不確定因素。
·店鋪風格難定位,經營模式難確定,業態屬性難組合,故房地產商一般采取臨街店鋪先買斷(資金回收,容易出售考量),等時機在洽商或冒然跨入經營,幾乎很難有成功案例。
·甚至有房地產商血癌用出售回租,年限5年回本的策略,邊賣邊蓋或邊蓋邊賣,此模式終將失敗告終,血本無虧。
(三)商業街的開發概念(指街長約100m或以上的開發案)
一般商業街都屬好地段,是地鋪與住商的結合體,而創造地鋪的附加值須隊地鋪的需求有深刻的理解如下:
1、馬路不宜過寬(超過30m),人行道不能太窄或不平坦,忌諱高隔離欄桿與大樹密集,此為外部因素,很難改變,其地段價值因此打折。
2、發揮街長優勢,越長開發深度越深(即不怕深),從開發商的角度,地鋪的效應規格可以寬是長的3倍(一般業主總以為門面越寬而深度越淺好,忽略其房產也貴),設若街長是100m,地鋪寬8m是12.5間,6m是16.6間,5m是20間,后者的商業氛圍濃烈組合優勢越強,這與地產的土地深度有關,例舉說明(略)。
3、地鋪規劃時其單位規格的參考,一個品牌一般需求的面積為60 m2-80m2 ,即寬是6m,則深是12m或寬是5m,則深是14m,如有大店,以2個單位打通即可,例舉說明(略)。
4、地鋪周邊的環境,將對整體商家的經營起到連動作用:
·地鋪的臺階高度與平面寬度之忌諱,例舉說明(略)
·硬體立面可統一但地鋪門面不宜,否則街景單調,店鋪風格難展現(也是資源浪費,甚至有業主要求租戶保留門面)
·空調位置的預留,限制置放店頭與大門的內開規定(或永設計手法如店的門頭線退縮,銷售面積仍不變,而強行灌輸3贏理念)對整街的動線暢通與景觀形象是整體商戶所必須訴求的共同效應,例舉說明(略)
5、地鋪二層的開發要領(或三層),步梯與通道置于店尾或屬賣場外(便于管理與利用),而現行都置于店前或店中間,如有門店能營業到二層,則自行另開內梯,如專賣店或餐飲店,例舉說明(略)
五、步行街內的商業地產開發概念:
步行街在全省像雨后春筍般的展開,但都投入大、產出少,不如預期,究其原因:
1、對步行街業態屬性(或個性)的了解:步行街是市民逛街休憩的場所,屬一般性消費(大眾、中檔或以下),應以“大文化”為商品主流,并結合大量專賣店或特色大店(含咖啡店、速食店等)甚至專業店以活絡市場。
2、過于重視硬件,其街道的設施雖以到位,唯欠缺一些自然悠閑的氣氛(如公共電話、休息椅、廣場演示場等)。
3、仍出于對“規格”概念的欠缺:
(1)街道寬度與長度比率
(2)幅地不廣,規模不夠
(3)店鋪的長寬高的面積總量不足
(4)3贏理念不足,尤其經營戶過于自私及狹隘心態
4、主導者如有更好的商業意識,應在前期規劃時,與開發商充分的溝通,且提出具有主導性的主題方案,并對商業的理解與品牌的建立有共同的認知。(五)名店街的開發概念(提綱內容另說明)
1、什么是名店街?
2、名店街的店鋪屬性與風格(如何組合)
3、動線與店柜的規格比率及進與出的流動回轉關系
4、經營模式與市場空間
(六)總結:
1、開發商對商業認知的態度(尊重商業,虛心探討,慎選伙伴,強墻結合)
2、規劃、規格、還是規格的規劃原則(即地產與物產、店鋪與業態、店柜與門店等的規格)
3、商業地產的市場空間廣闊,價值無限,但請體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道理
六、經營專場圖示總結:
商業經營:
定位
軟硬件
md商
品
營銷
經營
·地產經營:
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