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災日常管理制度
一、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最大程度地保護社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2)服從政府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
(3)社區與駐區單位等各部門密切配合,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4)依靠社區群眾,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和公益性社會團體的作用。
二、工作準備
(一)物資準備
1、整合社區與了轄區內企事業單位現有救災儲備物資和儲備庫規劃,分級、分類管理救災物資儲備。
2、及時購置救災衣被、食物、凈水、藥品等救災物資,并分類、分級管理與儲備。
3、建立健全救災物資緊急采購、調撥和運輸制度。
(二)人力資源準備
1、完善社區及駐區單位等各部門災害管理人員隊伍建設,提高其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2、建立健全與軍隊、公安、武警、消防、衛生等專業救援隊伍的聯動機制。
3、培育、發展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并充分發揮其作用。
(三)動員準備
1、詳細了解轄區內空曠場地和企事業單位的分布情況,按照就近疏散安置的原則,合理選擇避險場所。
2、建立和完善社區捐助的動員機制、運行機制、監督管理機制,規范突發自然災害社區捐助工作。
3、完善救災捐贈工作應急方案,規范救災捐贈的組織發動、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區公示等各個環節的工作。
三、日常開展宣傳、培訓和演習工作
1、積極開展社區減災活動,加大對社區居民防災減災宣傳力度,利用社區公益廣告牌、宣傳欄、宣傳櫥窗等陣地,廣泛宣傳災害應急法律法規和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保險的常識,增強社區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
2、每年至少組織1次社區災害管理人員的培訓和1次救災志愿者隊伍的培訓。
3、每年根據本地區災害發生特點,組織1-2次演習,檢驗并提高應急準備、指揮和響應能力。
四、災情信息管理及處理
1、災情信息報告內容:包括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災害造成的損失(包括人員受災情況、人員傷亡數量、房屋倒塌、損壞情況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已采取的救災措施和社區的需求。
2、災情信息報告時間:對于本社區內突發的自然災害,凡造成人員傷亡和較大財產損失的,應在第一時間了解掌握災情,及時向上級民政部門報告初步情況。
3、在社區災害發生時,若街道負責人未到達,由社區責任人統一指揮,參加救援的單位和人員必須服從指揮。
4、及時組織救援,疏散受災群眾,盡快將社區群眾轉移至安全場所,并做好安置工作。
青龍社區居委會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