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火舞私秘?奶头大屁股小说,永久免费看啪啪网址入口,国产在线精品无码av不卡顿,国产精品毛片在线完整版,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久妇女迅雷,色综合久久久无码网中文,日韩新无码精品毛片,强睡邻居人妻中文字幕
      當前位置:1566范文網 > 企業管理 > 制度大全 > 報告制度

      意外事件處理報告制度(四篇)

      發布時間:2024-03-10 14:54:17 查看人數:51

      意外事件處理報告制度

      第1篇 意外事件處理報告制度

      1實驗室操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生職業暴露須按照本規定進行處理和報告程序;

      2科主任按照規定進行組織和控制職業暴露發生后的控制實施;

      3科主任負責組織試驗人員職業暴露處理的培訓和考核,并保存有關記錄;

      4實驗室生物安全檢查人員負責督察日常工作中生物安全工作的執行和醫學應急樣品的檢查。

      5實驗室發生職業暴露后按照既往進行的該種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評估結果,快速有效的對意外暴露人員進行緊急醫學處置;對污染區域進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和擴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暴露人員的醫學觀察等原則和步驟進行處理;

      ①根據既往進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評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時進行現場緊急醫學處置,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對暴露人員的傷害;同時,有效的污染區域進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對周圍人員和環境的污染。

      ②一般性的小型事故可在緊急醫學處置后,要立即向科主任和實驗室生物安全委員會報告事故情況和處理方法,以及時發現處理中的疏漏之處,使處理盡量完善妥當。

      ③當重大事故發生時,在進行緊急醫學處置的同時,要立即向科主任和實驗室生物安全委員會報告情況;科主任和實驗室生物安全委員會要立即協調現場緊急處理和周圍環境污染防控;協調醫學專家評估職業暴露的危害性和對暴露人員的傷害程度;對藥物可以治療和預防該污染物感染的,力爭在暴露后最短時間內開始預防性用藥;留取暴露人員相應的標本備檢,并同時進行醫學觀察。

      ④評估暴露級別

      建立意外事故登記,詳細記錄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經過;暴露方式;損傷的具體部位、程度;接觸物種類(培養液、血液或其他體液)和含有hiv的情況;處理方法及處理經過(包括赴現場科主任和實驗室生物安全委員會成員以及專家);是否采用藥物預防療法,若是,則詳細記錄治療用藥情況、首次用藥時間(暴露后幾小時或幾天)、藥物毒副作用情況(包括肝、腎功能化驗結果);定期檢測的日期、檢測項目和結果。

      ⑤根據評估結果建議育齡婦女發生職業暴露和職業暴露后和進行預防性用藥期間,是否需要避免或終止妊娠。

      ⑥記錄對暴露現場和周圍環境防控污染的方法,實施形式,人員、范圍,評估防控處理的效果;總結和評估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工作程序中是否存在不當,發生暴露人員試驗操作等過程是否存在失誤,整改措施和實行。

      6意外事故現場處理方法:工作人員發生意外事故時,如針刺損傷、感染性標本濺及體表或口鼻眼內,或污染實驗臺面等均視為安全事故,應立即進行緊急醫學處置(根據事故情況采用相應的處理方法)。根據生物安全危害度和暴露程度,現場初步評估職業暴露危害程度和選擇處理方式。

      ⑴化學污染

      ①立即用流動清水沖洗被污染部位。

      ②立即到急診室就診,根據造成污染的化學物質的不同性質用藥。

      ③在發生事件后的48小時內向有關部門匯報(醫生報告醫教科,護士報告護理部),并報告感染管理科。

      ⑵針刺傷

      ①被血液、體液污染的針頭或其他銳器刺傷后,應立即用力捏住受傷部位,向離心方向擠出傷口的血液,不可來回擠壓,同時用流動水沖洗傷口;

      ②用75%酒精或安爾碘消毒傷口,并用防水敷料覆蓋;

      ③意外受傷后必須在48小時內報告有關部門(醫生報告醫教科,護士報告護理部),并報告感染管理科、領取并填寫《醫療銳器傷登記表》,必須在72小時內作hiv、hbv等的基礎水平檢查;

      ④可疑被hb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盡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價抗體和乙肝疫苗;

      ⑤可疑被hc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盡快于被刺傷后做hcv抗體檢查,并于4-6周后檢測hcv的rna;

      ⑥可疑被hi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及時找相關專家就診,根據專家意見預防性用藥,并盡快檢測hiv抗體,然后根據專科醫生建議行周期性復查(如6周、12周、6個月等)。在跟蹤期間,特別是在最初的6-12周,絕大部分感染者會出現癥狀,因此在此期間必須注意不要獻血、捐贈器官及母乳喂養,過性生活時要用避孕套。

      ⑶皮膚、粘膜、角膜被污染

      ①皮膚若意外接觸到血液或體液或其他化學物質時,應立即用肥皂和流動水沖洗;

      ②若患者的血液、體液意外進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

      ③及時到急診室就診,請專科醫生診治;48小時內向有關部門報告(醫生報告醫教科,護士報告護理部),并報告感染管理科領取并填寫相關登記表。

      ⑷標本污染

      ①棉質工作服、衣物有明顯污染時,可隨時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60分鐘,然后沖洗干凈。

      ②各種表面若被明顯污染,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過污染表面,保持30-60分鐘,再擦除,拖把或抹布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內1小時。

      ③儀器污染應考慮消毒方法對儀器的損傷,和對檢測項目的影響,選用適當的方法。

      第2篇 實驗室意外事件處理報告制度

      1 目的

      明確微生物實驗室人員在發生實驗室意外事件時的處理方法,避免在發生實驗室意外事件時工作出現混亂,確保檢驗工作的順利進行。

      2、范圍

      適用于進入中心檢驗科微生物實驗室所有工作人員。

      3、職責

      3.1中心生物安全領導小組負責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

      3.2檢驗科負責人負責實施。

      3.3進入中心檢驗科微生物實驗室的所有人員必須以本制度規范自己的工作。

      4.要求

      4.1感染性或潛在感染性材料的意外接種(皮膚損傷)

      實驗過程中,如發生損傷暴露事故,受傷人員應立刻脫去防護服,并立即用流動水沖洗雙手及暴露部位,盡可能擠出受傷處的血液,傷口用碘伏或75%乙醇消毒,包扎傷口,同時報告實驗室主任。實驗室主任視情況要求感染人員停止工作,作出醫療評價。必要時進行醫學觀察和預防性治療及必要的預防接種。處理完畢,應詳細記錄事故經過、損傷部位、程度以及處理過程。

      4.2感染性或潛在感染性材料的意外攝入

      實驗過程中不慎攝入感染性或潛在感染性材料,應立刻脫去防護服,送就近醫療機構進行處理,進行必要的醫學觀察和治療。

      4.3 感染性或潛在感染性材料氣溶膠的釋放

      4.3.1實驗過程中如不慎在生物安全柜中發生污染,少量感染物溢出,產生有限氣溶膠,如瓊脂板掉下但沒破碎,吸管或接種環上滴落傳染性材料等,應立即噴灑適當的消毒劑,并以浸透消毒液的紗布覆蓋污染區域,30分鐘后將紗布放入消毒袋,隨即用新的浸透消毒液的紗布搽試污染區域。并對污染的器材進行消毒處理。

      4.3.2如在生物安全柜中發生大的污染(滴灑大量培養物、離心管破裂等),可能產生大量氣溶膠時,應停止工作,用消毒液噴灑污染區域,并以浸透消毒液的紗布覆蓋污染區域,打開生物安全柜的紫外燈。1小時后將紗布放入消毒袋,隨即用新的浸透消毒液的紗布搽試污染區域。并對污染的器材進行消毒處理。如工作人員的皮膚沾上了污染物,須用適當消毒劑清洗消毒,如污染了衣物,應立即更換,并放入滅菌袋中高壓消毒或選擇適當的消毒劑進行消毒處理。

      4.3.3在生物安全柜外發生小的污染,產生有限氣溶膠,如落下一些固體培養基,立即用消毒液浸濕的紗布覆蓋污染區,1小時后,按前述步驟清除污染,所有污染的材料放入滅菌袋高壓消毒。

      4.3.4如在安全柜外發生大的污染,產生大量氣溶膠,應立即停止實驗,用消毒液噴灑污染區域,并以浸透消毒液的紗布覆蓋污染區域,打開紫外燈。關上實驗室的門,貼上明顯標志后離開實驗室。報告實驗室主任,嚴禁人員入內。24小時后,由專職消毒人員或在專職消毒人員的指導下實施消毒和清除污染,所有進入實驗室人員應采取適當的個體防護措施。

      4.4 感染性或潛在感染性材料溢出

      4.4.1 感染性和潛在感染性材料濺到實驗服上,應盡快脫去防護服,摘掉手套,洗手并更換防護服和手套,必要時盡快噴淋。將污染的防護服和手套做為實驗廢棄物處理。

      4.4.2 感染性和潛在感染性材料濺到眼睛里或眼睛周圍等部位,立即摘掉手套,用洗眼器清洗或流動水沖洗眼部,并視情況進行醫學觀察和預防性治療及必要的預防接種。處理完畢,應詳細記錄事故經過。

      4.4.3 當手套破損,感染性和潛在感染性材料污染手部皮膚時,立即摘掉手套,用適宜的消毒液浸泡,流動水沖洗,更換新手套。

      4.4.4 實驗室記錄表格或手寫的資料感染性或潛在感染性材料污染,應立即摘抄這些資料內容,將原件作為實驗廢棄物處理。

      4.5 離心管破裂

      使用離心機時,裝有感染性或潛在感染性材料的離心管破裂或可疑破裂,應關閉動力并保持離心機蓋子關閉30分鐘。如離心機停止運行后發生破裂,應立即關閉機蓋,保持30分鐘。清理時,一次性手套外面再帶一雙厚膠皮手套,用鑷子或墊著棉花的鑷子夾取碎片,所有破裂的試管、碎離心桶和套管應放入利器盒,按廢棄物處理規定進行處理。未破碎的有蓋的管子用含氯消毒液對污染的容器表面消毒。離心機內表面污染可用有效氯濃度為0.5%的含氯消毒劑(5g/l)或75%酒精擦拭兩遍后再用清水進行擦拭,干燥后使用。

      4.6儀器設備故障

      4.6.1實驗過程中,如發現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防護設備的技術指標偏離正常范圍,不符合實驗要求,應立即停止實驗。報告實驗室主任,通報有關部門修理,并做好詳細記錄。

      4.6.2如發生停電,應自動啟用備用電源。否則,應立即停止實驗,按操作規程離開實驗室。離開實驗室時應關好實驗室門。電力恢復后,至少等30分鐘才能再次進入實驗室工作。

      4.6.3如發生儀器故障,應及時報告科主任,并報有關部門維修。儀器運出前應徹底消毒。

      修理冰箱、培養箱時,應取出所有物品,放入備用設備中,用消毒劑徹底消毒內表面及外表面。

      若維修人員必須進入實驗區,則應按要求穿戴防護用品。維修工作結束后,所用工具在帶出實驗室前應嚴格消毒。實驗室人員必須幫助和監控維修過程。

      4.6.4出現以上異常情況而影響到實驗結果,應停止實驗。待一切恢復正常后重新測試,原測試步驟作廢。

      4.7緊急救助

      4.7.1實驗室應配備急救箱,在工作中出現意外事件并造成損傷時,先進行自救,根據需要到就近醫療機構進行救護。

      4.7.2吸入感染性材料時,立即到定點醫院就診,就診時應由專人專車陪同前往,做好醫療記錄。

      4.7.3相關科室應協助完**員隔離、救治、污染實驗室及環境消毒等工作。

      4.8記錄

      對意外事件的記錄應包括當事人姓名、性別、年齡,所在科室,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過程及處理方法,并要求相關人員簽字。

      4.9其他

      4.9.1菌(毒)種必須放置在帶鎖的超底溫冰柜或液氮罐內保存,雙人雙鎖管理。如發現毒種丟失或鎖損,應立即報告,迅速查明原因,及時追回。

      4.9.2實驗室應避免使用玻璃等易碎品,如發生玻璃器具破碎,應用掃帚、簸萁、鑷子等工具處理,并放入利器盒。禁止用手。

      第3篇 意外事件處理與報告制度

      1實驗室操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生職業暴露須按照本規定進行處理和報告程序;

      2科主任按照規定進行組織和控制職業暴露發生后的控制實施;

      3科主任負責組織試驗人員職業暴露處理的培訓和考核,并保存有關記錄;

      4實驗室生物安全檢查人員負責督察日常工作中生物安全工作的執行和醫學應急樣品的檢查。

      5實驗室發生職業暴露后按照既往進行的該種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評估結果,快速有效的對意外暴露人員進行緊急醫學處置;對污染區域進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和擴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暴露人員的醫學觀察等原則和步驟進行處理;

      ①根據既往進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評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時進行現場緊急醫學處置,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對暴露人員的傷害;同時,有效的污染區域進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對周圍人員和環境的污染。

      ②一般性的小型事故可在緊急醫學處置后,要立即向科主任和實驗室生物安全委員會報告事故情況和處理方法,以及時發現處理中的疏漏之處,使處理盡量完善妥當。

      ③當重大事故發生時,在進行緊急醫學處置的同時,要立即向科主任和實驗室生物安全委員會報告情況;科主任和實驗室生物安全委員會要立即協調現場緊急處理和周圍環境污染防控;協調醫學專家評估職業暴露的危害性和對暴露人員的傷害程度;對藥物可以治療和預防該污染物感染的,力爭在暴露后最短時間內開始預防性用藥;留取暴露人員相應的標本備檢,并同時進行醫學觀察。

      ④評估暴露級別

      建立意外事故登記,詳細記錄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經過;暴露方式;損傷的具體部位、程度;接觸物種類(培養液、血液或其他體液)和含有hiv的情況;處理方法及處理經過(包括赴現場科主任和實驗室生物安全委員會成員以及專家);是否采用藥物預防療法,若是,則詳細記錄治療用藥情況、首次用藥時間(暴露后幾小時或幾天)、藥物毒副作用情況(包括肝、腎功能化驗結果);定期檢測的日期、檢測項目和結果。

      ⑤根據評估結果建議育齡婦女發生職業暴露和職業暴露后和進行預防性用藥期間,是否需要避免或終止妊娠。

      ⑥記錄對暴露現場和周圍環境防控污染的方法,實施形式,人員、范圍,評估防控處理的效果;總結和評估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工作程序中是否存在不當,發生暴露人員試驗操作等過程是否存在失誤,整改措施和實行。

      6意外事故現場處理方法:工作人員發生意外事故時,如針刺損傷、感染性標本濺及體表或口鼻眼內,或污染實驗臺面等均視為安全事故,應立即進行緊急醫學處置(根據事故情況采用相應的處理方法)。根據生物安全危害度和暴露程度,現場初步評估職業暴露危害程度和選擇處理方式。

      第4篇 意外事件處理及報告制度

      1.目的:

      規定實驗室職業暴露處理程序,規范發生職業暴露時處理原則、報告和登記流程。

      2.范圍:

      實驗室工作人員和涉及處理職業暴露的有關人員。

      3.職責:

      3.1 實驗室操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生職業暴露須按照本規定進行處理和報告程序;

      3.2 實驗室負責人按照規定進行組織和控制職業暴露發生后的控制實施;

      3.3 實驗室負責人負責組織試驗人員職業暴露處理的培訓和考核,并保存有關記錄;

      3.4 實驗室生物安全檢查人員負責督察日常工作中生物安全工作的執行和醫學應急樣品的檢查。4.步驟:

      4.1 實驗室發生職業暴露后按照既往進行的該種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評估結果,快速有效的對意外暴露人員進行緊急醫學處置;對污染區域進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和擴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暴露人員的醫學觀察等原則和步驟進行處理;

      4.1.1 根據既往進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評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時進行現場緊急醫學處置,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對暴露人員的傷害;同時,有效的污染區域進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對周圍人員和環境的污染。

      4.1.2 一般性的小型事故可在緊急醫學處置后,要立即向實驗室負責人和實驗室生物安全領導小組報告事故情況和處理方法,以及時發現處理中的疏漏之處,使處理盡量完善妥當。

      4.1.3 當重大事故發生時,在進行緊急醫學處置的同時,要立即向實驗室負責人和實驗室生物安全領導小組報告情況;實驗室負責人和實驗室生物安全領導理小組要立即協調現場緊急處理和周圍環境污染防控;協調醫學專家評估職業暴露的危害性和對暴露人員的傷害程度;對藥物可以治療和預防該污染物感染的,力爭在暴露后最短時間內開始預防性用藥;留取暴露人員相應的標本備檢,并同時進行醫學觀察。

      4.1.4評估暴露級別(見下表)

      4.1.4 建立意外事故登記,詳細記錄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經過;暴露方式;損傷的具體部位、程度;接觸物種類(培養液、血液或其他體液)和含有hiv的情況;處理方法及處理經過(包括赴現場實驗室負責人和實驗室生物安全領導小組成員以及專家);是否采用藥物預防療法,若是,則詳細記錄治療用藥情況、首次用藥時間(暴露后幾小時或幾天)、藥物毒副作用情況(包括肝、腎功能化驗結果);定期檢測的日期、檢測項目和結果。

      4.1.5 根據評估結果建議育齡婦女發生職業暴露和職業暴露后和進行預防性用藥期間,是否需要避免或終止妊娠。

      4.1.6 記錄對暴露現場和周圍環境防控污染的方法,實施形式,人員、范圍,評估防控處理的效果;總結和評估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工作程序中是否存在不當,發生暴露人員試驗操作等過程是否存在失誤,整改措施和實行。

      意外事件處理報告制度(四篇)

      1實驗室操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生職業暴露須按照本規定進行處理和報告程序;2科主任按照規定進行組織和控制職業暴露發生后的控制實施;3科主任負責組織試驗人員職業暴露處理的培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推薦專題

      相關意外事件處理信息

      • 意外事件處理報告制度(四篇)
      • 意外事件處理報告制度(四篇)51人關注

        1實驗室操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生職業暴露須按照本規定進行處理和報告程序;2科主任按照規定進行組織和控制職業暴露發生后的控制實施;3科主任負責組織試驗人員職業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