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社區衛生中心家庭病床工作制度
南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病床工作制度
1.為適合在家庭條件下進行檢查、護理、治療的病人建立家庭病床。
2.家庭病床收治的病種范圍應結合機構的醫療條件和技術水平確定。
3.家庭病床的醫護人員應由醫療護理技術骨干擔任,經培訓后上崗,嚴格執行診治、護理常規和各項操作規程,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工作效率。
4.建立家庭病床病歷和家庭護理病歷,定期查房,并對家庭病床病人進行診斷、治療、提供康復指導,必要時安排會診、轉診。
5.為醫護人員配備適用于家庭病床開展工作的診斷、檢查、治療和搶救設備及必要的交通工具。
6.家庭病床的收費應執行國家統一醫療收費標準。
第2篇 社區衛生中心避孕藥具發放管理制度
南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避孕藥具發放管理制度
1、藥具發放人員必須持證上崗,了解藥具的性能,懂得使用方法,掌握避孕藥具知識和科普知識;
2、藥具發放應方便群眾,減少浪費,發放率達100%;
3、藥具發放中,針對育齡群眾使用避孕藥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逐步建立一定的個案,積累第一手資料;
4、定期組織宣傳培訓,向藥具服務對象宣傳藥具使用方法及副作用處理等科學知識,提高有效率達96%以上;
5、認真做好隨訪,隨訪率達100%,并及時填寫藥具隨訪卡;
6、按時上報使用情況,庫存保持可用一個月的藥具周轉量,要有藥具專用箱,確保放置安全、有效,嚴防潮解、霉變;
7、按時參加上級召開的各種會議,反饋信息,交流經驗,接受培訓,提高業務和管理水平。
第3篇 社區衛生中心計劃生育門診手術室消毒制度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計劃生育門診手術室消毒制度
1、工作人員入室必須按要求更換衣、褲和鞋子,戴口罩帽子,不得將手術衣褲穿出科室。
2、手術各室(手術室、洗手間、沖洗室、休息室等)保持清潔。
3、嚴格執行刷手規則和無菌操作規程。
4、手術室各種用品應保持清潔整齊,手術包、器械、容器、敷料等物品按規定進行消毒滅菌,注明消毒日期、失效日期,超過一周未使用應重新消毒。
5、凡手術需要開啟的無菌包及容器,不得再放回無菌存物間,超過24小時要重新消毒滅菌。手術室其它無菌物品按規定及時更換消毒。
6、手術各室在清潔基礎上,每天2次用電子滅菌燈或紫外線照射消毒;按規定要求,做好手術室空氣、物體表面、手術器械、消毒液、工作人員手的細菌培養,有記錄可查。
第4篇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出生缺陷監測報告制度
南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出生缺陷監測報告制度
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開展出生缺陷監測工作,填寫《圍產兒情況調查表》、《出生缺陷兒登記卡》。
2、填報范圍為轄區內(不管其戶口所在地),妊娠滿28周(或出生體重≥1000克)至出生后7天的圍產兒(包括死胎、死產、新生兒死亡),不包括計劃外引產。若雙胎或多胎均為缺陷兒,則需每例各填一張《出生缺陷兒登記卡》。
3、以上年10月1日-當年9月30日為一個統計年度。
4、填報單位每月5日前將上月的《圍產兒情況調查表》、《出生缺陷兒登記卡》報所在轄市(區)婦幼保健所。
5、參加相關的工作例會和培訓;負責對基層婦幼保健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
6、加強出生缺陷監測的質控管理,做到有記錄可查。
第5篇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歲以下兒童死亡報告制度
南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歲以下兒童死亡報告制度
1、了解轄區內5歲以下兒童生存狀況,掌握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為兒童保健工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2、監測對象為轄區內(不管其戶口所在地),妊娠滿28周(或出生體重達1000克及以上),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臍帶搏動、隨意肌縮動四項生命指征之一,而后死亡的5歲以下兒童,但不包括外省來本中心就醫而死于本中心者。
3、5歲以下兒童死亡是以實足年齡計算,計算方法是用兒童死亡時間減去出生時間即為其實足年齡。5歲以下兒童死亡是指剛出生至5歲差1天的死亡兒童,其中不足28天為新生兒死亡,不足1歲為嬰兒死亡,滿1歲到差1天滿5周歲的為1-4歲兒童死亡。
4、以上年10月1日-當年9月30日為一個統計年度,每年10月15日以后補漏的死亡數放到下一年度統計。
5、建立完善5歲以下兒童死亡報告網絡,落實專人負責管理。
對轄區內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或自動出院的危重兒童進行入戶調查核實,在家死亡或途中死亡的5歲以下兒童,由所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填寫《四川省兒童死亡報告卡》,于每月5日前上報轄市(區)婦幼保健所;及時將轄區外的或無法追蹤的兒童情況或資料反饋到轄市(區)婦幼保健所。
6、參加相關的工作例會和培訓;負責對基層兒保醫生進行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的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
7、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5歲以下兒童死亡補漏、活產兒補漏和質控工作貫穿于日常工作中,做到有記錄可查。質控重點是流動人口中活產兒、5歲以下兒童死亡漏報,同時對監測的表、卡、冊進行質量檢查。
第6篇 某社區衛生服務消防安全制度
第一條 做好治安防范工作,貫徹“誰主管、誰負責、誰在崗、誰負責”的原則,加強公共物品保管,防止丟失。
第二條 從事電工、駕駛等工作人員,必須取得上崗證方能上崗。
第三條 對易燃、易爆、劇毒和腐蝕性物品要設專人保管,嚴格執行操作常規,防止因管理不當出現意外情況。
第四條 動用明火需書面申報,取得同意后方可使用,非特殊需要禁用電爐。
第五條 加強消防器材和設備管理,定期檢查,嚴防丟失損壞,嚴禁挪用。保持防火通道通暢,防止堵塞。
第六條 嚴禁將個人現金及貴重物品存放在辦公室或辦公桌(柜)內,要加強個人物品保管,防止丟失。
第七條 科室下班前應做好安全防范檢查,切斷水、電、火源,無人時應及時關窗鎖門。
第八條 貴重儀器、設備要登記造冊,專人負責管理。
第九條 發生治安案件和重大治安糾紛要及時報中心主任,并注意保護現場及做好登記。
第7篇 社區衛生服務醫療廢物制度
第一條 建立醫療廢物管理責任制,設專兼職人員負責管理。
第二條 醫療廢物的暫存場所要合理選址,有明顯的警示標識和防鼠、防蚊蠅、防盜等安全措施,定期消毒,保持環境整潔。
第三條 產生醫療廢物的科室,要有專人負責登記、分類收集、暫存、密閉運送。
第四條 醫務人員出診治療后,應將醫療廢物帶回,不得留在出診地點與生活垃圾混放。
第五條 醫療廢物按類別分置于專用的包裝物或密閉的容器內,進行交接登記。登記內容包括來源、種類、重量或數量、交接時間、處置方法、最終去向以及經辦人簽字等,登記資料至少保存三年。
第六條 收集醫療廢物的容器或收集袋要有統一標識,銳利廢物和高度污染的醫療廢物按規定分別放入密閉、防刺、防滲容器或收集袋內。
第七條 使用專用運送工具,將分類分裝的醫療廢物按規定時間、路線,運送到指定的暫存場所,不得滲漏、遺撒、污染環境。醫療廢物暫存時間不超過2天。
第八條 醫療廢物管理人員應進行相關法律和專業技術、安全防護以及緊急處理等知識的培訓。
第8篇 社區衛生中心治療室工作制度
南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治療室工作制度
1、治療室應由專人負責,非工作人員不得入內;
2、工作人員進入治療室必須著裝整齊,操伯時帶口罩,每次操作前后都要用流動水洗手;
3、熟練掌握治療基本知識和技能,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則,捃行查對制度和消毒隔離制度。
4、三區界線明顯,各類物品定點放置,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分別放置,保持治療室清潔整齊。
5、藥品管理有序,及時清點,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
6、治療室每日通風兩次,每次20分鐘,每日紫外線消毒兩次,每次40分鐘,照射后有記錄。定期對治療室空氣、物表、護理人員手、消毒液等進行細菌監測。
7、凡用過的治療物品、器械均應用有效濃度的含氯制劑進行初步消毒后清洗滅菌。對用過的一次性物品經過初消毒毀形,分類裝袋后由有關部門統一回收處理。
8、治療室內冰箱,除存放藥品外一律不能存放其它物品。
第9篇 社區衛生中心口腔室工作制度
南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口腔室工作制度
1.開展社區居民及托幼園所、中小學校等牙病普查普治工作,將篩查人員的口腔基本情況,認真地記載在健康檔案中。
2.做好口腔保健及口腔疾病健康宣傳工作。
3.嚴格執行操作規程,經診治三次不能確診者,要及時請上級醫師診視,減少復診率,提高治愈率。對疑難病三次不能確診的,及時轉往上級醫院。
4.口腔治療需注射麻醉劑時應首先詢問病人有無過敏史,按照常規做藥敏試驗,備常規急救藥品。
5.嚴格無菌操作、器械消毒工作和室內紫外線空氣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6.定期對器械清點、加油保養。
第10篇 社區衛生中心殘疾人康復工作制度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殘疾人康復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社區內殘疾人基本資料,每年對遷入、遷出的殘疾人調查核實。
2、將殘疾人的管理和隨訪納入日常工作,具體落實康復管理,定期訪視,指導功能鍛煉。完成各類表卡的填寫,做到報表準確。根據殘疾人的需求提供生活用品用具的信息、選購、師培、使用指導以及簡易康復用具的制作。
3、開展保健服務,減少致殘率,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早康復',合理用藥,減少并發癥。
4、參加殘聯召開的各種會議和業務學習。將殘疾預防與康復知識納入居民健康教育,舉辦培訓班、普及康復讀物、開展康復咨詢和指導。
第11篇 南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工作制度
南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工作制度
一、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在主管副院長指導下,由護士長具體牽頭并獨立行使護理質量管理職責,全院護理人員參與和開展的日常工作,兼容質量管理與日常工作為一體的常設機構。
二、醫院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是醫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要一環,護士的高尚醫德是做好護理工作的重要保證,她協調著護理人員與病員、社會和醫務工作人員之間的關系,護理人員應當遵守護理規范和要求。
三、醫院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主要任務是負責醫院門診部、手術室、住院部病房、婦產科、供應室、急診室、治療室、注射室、搶救室及換藥室的護理質量控制。
四、開展全院護理質量教育,努力提高護理人員的質量意識,對全院護理質量實行目標責任制,并將責任落實到科室和人。
五、負責草擬、制定、修改和完善醫院護理質量管理方案;負責檢查落實護理質量管理的執行情況,按規定時間進行護理質量大檢查和評比。
六、定期組織護理人員業務學習操作、講座、專題討論,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業務操作考試,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業務知識考試。
七、認真調查研究,做好護理操作的質量分析,發現質量上存在的問題和隱患要及時處理并采取改進措施。
第12篇 社區環境衛生監督管理制度
社區環境衛生監督管理制度
為確保社區居民擁有一個清潔衛生、整潔優美、居住舒適的環境,根據衛生管理的有關規定和“十不”規范,并結合社區的實際情況,特制訂環境衛生管理制度。
1、維護社區內外環境,清潔衛生,人人有責。
2、社區內公共環境、各樓的公用部位和門前三包部位的清潔衛生均由社區物業公司的清掃保潔人員將做到區內道路、綠化帶及樓前樓后一日清掃二次,垃圾日產日清,實行一天12個小時保潔。
3、任何人都應尊重清掃人員的勞動成果,不準隨地亂扔皮果殼、紙屑和其他雜物,不得隨地吐痰、亂丟煙蒂、亂倒垃圾、亂潑污水。
4、生活垃圾應實行袋裝垃圾化。每位居民應把袋裝垃圾投放在指定地點,不得隨意亂丟亂放垃圾袋,不得從空中向地面拋棄任何物品。
5、保證居民安定、清潔的環境衛生,減少疾病發生,社區內禁養一切家禽、家畜。
6、為了使公用部位暢通、平坦,任何單位、住戶不得在走廊、頂層及一切共用場所占用、堆放、吊掛物品,禁止在道路、路邊和它公共場所涼曬、堆放物品。
7、任何單位、個人不得擅自在任何未經許可的公用場所張貼、懸掛任何廣告牌、標語或物品,禁止在任何場所亂寫、亂畫、亂刻。
8、進入社區運送物品的車輛,應裝卸完好,不得將車上的東西撒落在社區內,違者除主清掃外,還將視情節給予罰款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