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定員管理的新技術
2005年11月27日,黑龍江省龍煤集團七臺河分公司東風煤礦發生特別重大爆炸事故,導致171名礦工遇難。從當時的事故報道中可以看出,事故發生時和發生后的5天時間里,該礦領導及相關負責人對當班井下礦工人數和事故后安全升井人數始終不清楚。
2006年5月18日,山西省大同市左云縣張家場鄉新井煤礦發生特別重大透水事故,礦方當時報告有5人被困,但隨后有部分群眾舉報稱此次事故存在重大隱情,被困人數遠遠不止5人。事故搶險指揮部經過反復核查,才確認當時有266人在井下作業,事故發生后有210人安全升井,另有56人被困。
導致這些群死群傷事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部分煤礦企業勞動定員標準執行不嚴,甚至沒有定員標準,勞動組織管理混亂,超定員組織生產。發生事故后,又缺乏有效的井下人員管理監測系統,不能確定井下人員被困位置而及時展開救援。
為此,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煤監局連續向全國煤炭企業發出通報,要求嚴禁礦井超能力生產;煤礦企業要嚴格按照核準的能力,確定采掘工作面數量和入井人數;同時加強勞動組織管理,嚴格登記、考勤,嚴防超能力、超強度、超定員組織生產。與此同時,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煤監局、發改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4部委于2006年10月11日聯合發出了“關于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規范企業勞動定員管理的若干指導意見”,要求“煤礦企業應利用先進技術和裝備,加強入井人員考勤,逐步推行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及時、準確地掌握入井人數和入井人員的工作區域。將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納入煤炭行業管理、煤礦安全監管信息管理網絡系統。”
2007年9月,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規劃科技司在2007年“安全生產優秀科技成果論壇”上,重點推廣了“煤礦井下人員位置監測技術與裝備”,會上推薦了由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通信信息中心研制的kj250礦井人員管理系統。
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6大功能
一般而言,一個完善的煤礦井1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應具有下井人員總數控制、井下作業人員考勤、井下作業人員生產管理、井下特種作業人員管理、井下事故救援、井下設備管理6大基本功能。
1. 下井人員總數控制
目前,我國一些地方小煤礦受利益的驅動,超能力、超強度、趣定員生產現象嚴重,由此導致了很多群死群傷事故。應用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這些不良煤礦的超定員生產行為將無處匿跡。因為實際的下井人員總數,可以通過監控網絡傳送至上級管理中心,從而使相關監管部門能夠及時查處這些煤礦的超能力、超強度、超定員生產行為。
2. 井下作業人員考勤
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能夠精確地統計礦工入井,升井時間,并可按班次、部門,生成多種靈活的考勤統計報表,對井下工作人員超時生產情況提供報警。對于一些小煤礦不使用管理系統的情況,《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使甩與管理規范》要求,現行的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必須與下井人員考勤掛鉤。讓下井工人來監督系統的運行,同時為職工工資的發放提供詳實的數據。人什么時候下井,什么時候上井,工作了幾個小時,都能直接體現出來。
3 井下作業人員生產管理
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能夠及時、準確地將井下各個區域的作業人員及設備的動態情況反映到地面計算機系統,使管理人員能夠隨時掌握井下人員、設備的分布狀況和每個礦工的運動軌跡,以便于進行更加合理的調度管理。
4 井下特種作業人員管理
煤礦生產過程中,都會要求井下每個班的瓦斯檢測人員,定時到指定的地點檢測瓦斯含量,這個工作相當于地面上的“巡更”。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可以很好地管理這類人員,瓦斯檢測人員每天必須在指定的時間段內到達指定的地點檢測瓦斯含量,必要時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還可以勾畫出瓦斯檢測人員檢測時的移動軌跡。
5 井下事故應急救援
煤礦發生事故時,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能夠給應急救援人員提供實時的或最后時刻的人員信息。事故發生時井下被困人員總數,人員的具體分布位置,井下被困或遇難人員名單等信息,部可以通過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監控技術顯現出來,不僅可以為應急救援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而且大大縮短了應急救援人員的搜救時間,同時避免了在井下搜尋已逃離的人員而造成二次事故及人力財力損失。
6 井下設備管理
煤炭生產過程中,礦車,電鉆、風鎬等一些設備或工具是移動的,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能夠有效地對其進行管理,方便了生產調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功能創新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通信信息中心對于射頻技術在煤礦領域的應用有較深的研究,早在上世紀90年中期就開展了與南非rfid的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合作,將南非的技術引入中國。2005年初,通信信息中心投入力量研發了新型的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在2006年中期與其它單位合作,成功在陜西銅川柴家溝煤礦和玉華煤礦引入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2006年8月30日,國家煤監局彭建勛副局長組織煤監局綜合司朱鳳山副司長和安標辦的楊大明副主任一同視察了柴家溝煤礦的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隨后,在西安召開了“全國煤礦井下人員位置監測系統應用工作研討會”,就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標準問題廣泛地征求了意見。會后,通信信息中心又根據新的國家標準開發了新一代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
通信信息中心開發的新一代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采用先進的通信和識別技術,非接觸式信息采集處理,可任意調整系統的識別范圍,整個過程無需人為干預;系統實現了高度自動化,功能實用,靈活可靠,能夠迅速、準確地掌握監控區域內人員分布及流動情況,可根據需要隨時擴大監控區域;系統中gis技術可以實現完備的數據統計與信息查詢,同時具有完善的數據分析能力;系統具有高度的識別可靠性,可同時識別200個標識卡,以100km/h的速度實測100%通過接收分站無漏檢,從而徹底改善了下井人員必須緩慢、逐個通過識別設備的狀況;系統一體化設計,安裝方便,可在短時間內快速安裝井投入使用,無需外接天線或地感;此外,系統無線標識卡為超小型弧形設計,可以方便地佩戴在礦工的安全帽上、腰間皮帶上或粘貼在礦燈蓄電池的外殼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實現了4大創新:系統率先將2.4ghz射頻技術應用于礦井人員管理,相對于其他頻率的射頻技術,2.4ghz射頻技術具有更有利于提高系統的識別能力;系統率先將gis技術應用于礦井人員管理系統,相對于平面圖,gis技術功能更加豐富,更能全面反映井下真實情況;系統功耗超低,無線標識卡在不更換電池的情況下可正常工作3年以上;該系統識別距離可達50m以上,通訊數據傳輸距離可達20km以上,在滿足設備本質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高了人員接收分站和人員標識卡之間的識別距離,擴大了單個人員接收分站的可識別區域。
應用前景
2007年7月1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頒布了2項安全標準,aq6210-2007《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通用技術條件》、aq1048-2007《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使用與管理規范》,明確提出要盡快推廣應用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
2007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國家金卡工程第十次全國ic卡應用工作會議”上,國家金卡工程協調領導辦公室張琪主任對煤礦使用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管理井下工人給與了充分的肯定。
目前,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通信信息中心已協助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規劃科技司完成了《射頻識別技術在安全生產領域應用需求分析與規劃》研究課題。
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出現,為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規范煤礦企業勞動定員管理,防止超強度、超能力、超定員生產,提供了新的技術保障。尤為重要的是礦井人員管理系統還可在應急救援時準確提供井下被困人員人數和被困區域,為科學制定救援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對減少被困人員的傷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對于提高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