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橋梁施工安全管理與控制措施
在高速公路建設大規模向發展、建設難度不斷增大的新形勢下,施工安全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進度、質量、安全、資金、環保”,是高速公路工程項目建設的五個核心問題,按照國家“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和“安全發展”、“以人為本”的安全理念,施工安全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如何確保公路工程特別是山區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安全,從而順利實公路交通建設跨越式發展,是當前一項重大的現實課題。
高速公路橋梁施工安全事故產生的原因在施工中,由于地形的限制,高墩大跨橋梁憑借其適應性強應用較為普遍。而跨越深谷的橋梁,由于深谷本身的自然深度,橋面與地面的距離往往高達幾百米。深溝懸崖地區,往往出現由于施工場地狹窄,而導致上下交叉作業較多高處墜落、物體打擊事故發生的幾率較大。工程事故往往是多種原因引起的,通過采用系統工程學的原理,分析出基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施工單位的違章作業、違章指揮和安全管理不到位。
工程事故中有90%都不是因為技術解決不了造成的,而是違
章所致,施工單位不制定安全技術措施、缺乏安全技術知識、
不進行逐級安全技術交底、安全生產責任制不落實、違章指
揮、違章作業、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是導致建設工程
施工安全隱患、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2)設計不合理與缺陷。據歐共體統計分析,63%的安全事故(施工過程中的安全事故和使用過程的安全事故)是因為前期工程項目設計策劃和施工準備階段就存在缺陷,因此,許多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是設計原因造成的。設計原因主要包括:不按照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設計,導致設計不合理;未考慮施工安全操作和防護的需要,對涉及施工安全的重點部位和環節在涉及文件中未注明,未對防范生產安全事故提出指導意見;對采用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的建設工程和特殊結構的建設工程,未在設計中提出保障施工作業人員安全和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議等。
(3)勘察文件有誤。勘察單位未認真進行地質勘察或勘察時鉆孔布置、深度等不符合規定要求,勘察文件或報告不詳細、不準確、不能真是全面地反映實際的地下情況等,會導致基礎、主體結構的設計錯誤,引發重大安全事故。
(4)使用不合格的安全材料、安全防護用具、機械設備、施工機具及配件等。許多建設工程己發生的安全隱患、安全事故,就是施工現場使用劣質、不合格的安全材料,安全防護用具、機械設備、施工機具及配件等造成的。
(5)安全生產資金投入不足。長期以來,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置安全生產不顧,擠占安全生產費用,致使在工程投入用于安全生產的資金過少,不能保證正常安全生產措施的需要,這也是導致安全事故不斷發生的重要原因。
(6)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制度不健全。施工單位及其施工現場未制定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未落實應急救援人員、設器材等,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后得不到及時救助和處理。
(7)違法違規行為。違法違規行為包括無證設計(施工)、越級設計(施工)、邊設計變施工、違法分包轉包、擅自修改設計等,將會引發大量的安全事故。
(8)其他因素。包括工程自然環境因素,如惡劣氣候誘發安全事故;工程管理環境因素,如安全生產監督制度不健全,缺少日常的具體監督管理制度和措施;安全生產責任不夠明確等。
二、導致安全事故發生的因素分析
綜合分析各類型安全事故,導致安全事故發生的因素主要有4 個:
(1)人為因素。施工人員安全意識淡薄,如未帶安全帽,未系安全帶,未穿安全鞋等;施工現場安保設備不齊全,如高空作業未設置安全網、防墜網等;未制訂緊急事故處理措施,如人員落水急救等;未設定明顯安全標志,如通航標志,防墜落、防觸電標志;未及時進行全面檢查,消除安全隱患等。
(2)物的因素。施工機械故障和技術方案不安全等。如支架等承載力、安全寬度不夠等;技術措施不及時,如基坑處理不及時等;施工操作不規范,如清孔排水過快等。
(3)管理因素。對人員和機械的管理不到位等。
(4)環境因素。未能及時取得當地水文、氣象資料,對大風、洪水、山洪等自然災害預測不及時;當地百姓強行參運、偷盜器材、無理取鬧等,導致阻工甚至群毆。
三、強化對人員的不安全行為的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與對策山
區地形復雜,橋梁施工過程中,受地形限制,很多平原區施工可使用的大型的自動化程度高的機械無用武之地。而更多的是以一種人員圍繞機械形式進行的半機械化作業,這種勞動形式的事故率高于純手工作業和高度機械化、自動化的作業。
(1)合理利用施工人員心理特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在日常管理中,安全管理人員應深入施工隊伍之中,了解現場施工人員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心理發展動向,力求用低額的經濟投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防止過勞,提高生產安全性。
①提高作業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是減少施工人員、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人員疲勞、提高生產安全水平的有力措施。
②合理地確定作業休息制度,根據施工時的勞動強度,
在施工過程中插入必要的休息時間。
③根據工作強度、工作方式合理設計休息方式。
④盡可能減少輪班工作制度。輪班工作后,給予施工人員充分的休息時間。
⑤開展技術教育和培訓,提高施工人員技術的熟練程度,減少工作中的疲勞程度。
(3)加強操作人員培訓,持證上崗。操作人員培訓后應經勞動部門或有關部門考核頒發證書后,方可上崗操作,堅決杜絕無證作業和持超過復審期的作業證件操作機械。針對所操作機械設備的特點、大小難度、技術含量、作業環境選擇合適的操作人員。技術含量高、結構復雜的機械設備應選擇文化水平高的專業人才,以便容易掌握設備結構性能,實施安全操作。
四、管理的安全性控制
管理的原因即事故產生的間接原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條件。為了達到安全管理的目標,進行安全管理的主要手段可以概括為以下四種方式:
(1)法律手段:是指國家通過法律來規范施工安全管理活動,體現國家的意志,保證施工安全管理目標的實現,包括制定法律和制度以及確保法律和制度得到執行和遵守兩個方面。
(2)經濟手段:是指政府根據施工安全的經濟屬性和經濟規律,運用價格、信貸、稅費等經濟杠桿來達到促進建筑安全目標的各種具體方式的總稱。
(3)文化手段:安全文化是指對安全的理解和態度或是處理與風險相關問題的模式和規則。
(4)科技手段:橋梁施工安全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可以提高政府安全管理效率和效果,從而更有效地控制建設過程中發生損害的可能性。
五、環境因素控制管理
采光照明、色彩標志、環境溫度和現場環境對施工安全的影響都不能低估。
(1)采光照明問題。施工現場的采光照明,既要保證生產正常進行,又要減少人的疲勞和不舒適感,還應注意視覺暗、明適應的生理反應。讓勞動者當光照強度產生極大變化時作短暫停留,在黑暗場所加強人工照明,在耀眼強光下操作帶上墨鏡,則可減少事故的發生。
(2)色彩的標志問題。色彩標志可提高人的辨別能力,控制人的心理,減少工作差錯和人的疲勞。根據不同的環境采用不同的色彩標志,如用紅色警告牌,綠色安全網,白色安全帶,紅白相間的欄桿等,都能有效地預防事故。
(3)環境溫度問題。環境溫度接近體溫時,人體熱量難以散發就會感到不適、頭昏、氣喘,活動穩定性差,手腦配合失調,對突發情況缺乏應變能力,在高溫環境、高處作業時,就可能導致安全事故;反之,低溫環境,人體散熱量大,手腳凍僵,動作靈活性、穩定性差,也易導致事故發生。
(4)現場環境問題。現場布置雜亂無序,視線不暢,溝渠縱橫,交通阻塞,機械無防護裝置,電器無漏電保護,粉塵飛揚,噪聲刺耳等,會使勞動者生理、心理難以承受,當其生理、心理不能滿足操作要求時,則必然誘發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