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火舞私秘?奶头大屁股小说,永久免费看啪啪网址入口,国产在线精品无码av不卡顿,国产精品毛片在线完整版,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久妇女迅雷,色综合久久久无码网中文,日韩新无码精品毛片,强睡邻居人妻中文字幕
      當前位置:1566范文網 > 企業管理 > 企業管理 > 管理辦法

      危險有害因素識別風險評價管理辦法

      發布時間:2023-10-19 20:30:07 查看人數:22

      危險有害因素識別風險評價管理辦法

      危險有害因素識別風險評價管理辦法

      為實現公司的安全生產,實現管理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預防,達到消除減少危害、控制預防的目的,結合公司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1. 評價目的

      1.1 對本公司范圍內存在的危險源進行辨識與評價,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并對其實施控制。

      1.2 識別生產中的所有常規和非常規活動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產現場使用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進行評價。

      1.3 加強管理和個體防護等措施,以減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發生,遏止事故,避免人身傷害、死亡、職業病、財產損失和工作環境破壞,保證安全生產。

      2. 評價范圍

      本公司范圍內所有常規和非常規作業活動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產現場使用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及生產活動、服務過程中的風險進行評價、識別與控制。

      3.職責

      3.1 分管安全副總經理負責本公司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組織領導工作,負責建立風險評價小組,負責批準重大的風險清單。

      3.2 安全部門負責組織本公司范圍內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確定重大及巨大的風險,提出重大事故隱患的整改方案,并對全公司的危險源的控制進行監督。

      3.3 安全部門應確保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人員進行應有的培訓,以承擔指定范圍內的工作。

      3.4 各部門對所轄范圍內的危險源進行辨識評價,并實施控制。

      4.風險評價工作程序

      4.1 總則

      4.1.1 本公司重大風險詳見《 重大風險清單》。

      4.1.2 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準則: ——國家、地方、行業頒布的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要求; ——有關的設計規范、技術標準; ——企業的安全管理標準、技術標準; ——公司制定的安全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等。

      4.1.3 危險因素的分級原則 危險因素按以下原則進行分類:

      i 級: 要立即采取措施進行控制的危險因素;

      ii 級:近期要采取措施進行控制的危險因素;

      iii 級:將來要采取措施進行控制的危險因素;

      iv 級:不需要采取措施進行控制的危險因素;

      4.2 風險評價的組織和管理

      4.2.1 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工作在安全部門的指導下開展工作。

      4.2.2 各部門應成立由專業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參加的評價小組在部門負責人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同時應鼓勵其他員工參與危害和影響的確定。

      4.2.3 公司應通過各種途徑使風險評價工作小組成員接受必要的培訓,使其具備熟悉工藝技術、安全健康管理知識、法律法規要求知識、常用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方法和技巧能力。

      4.3 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的范圍應包括:

      4.3.1 常規活動和非常規活動

      4.3.2 作業場所內所有人員的活動(包括供方、合同方)

      4.3.3 作業場所內所有設施、設備、車輛、安全防護用品和產品(包括外部提供的設備和材料等)

      4.3.4 規劃、設計和建設、投產、運行等階段

      4.3.5 事故及潛在的緊急情況

      4.3.6 原材料、產品的運輸和使用過程

      4.3.7 人為因素,包括違反安全操作規程和按全生產規章制度

      4.3.8 丟棄、廢棄、拆除與處置

      4.3.9 氣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

      4.4 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應考慮

      4.4.1 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

      4.4.2 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

      a.正常狀態指正常生產時狀態

      b.異常狀態指生產活動中開車、停車、檢修等情況下的危險因素與正常狀態有較大不同的狀態

      c.緊急狀態指生產活動中出現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狀態

      4.4.3 六種危險危害因素:物理性危險、危害因素;化學性危險、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險、危害因素;心理性、生理性危險、危害因素;行為性危險、危害因素;其他危險、危害因素

      4.5 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的方法

      4.5.1 評價人員應根據所確定的評價對象的作業性質和危害復雜程度,選擇一種或結合多種危害識別方法,包括:安全檢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預先危害性分析、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各種識別方法的應用簡介參照附錄 5。

      4.5.2 在選擇識別方法時,應考慮:

      ——活動或操作性質;

      ——工藝過程或系統的發展階段;

      ——危害分析的目的;

      ——所分析的系統和危害的復雜程度及規模;

      ——潛在風險度大小;

      ——現有人力資源、專家成員及其他資源;

      ——信息資料及數據的有效性;

      ——是否是法規或合同要求。

      4.5.3 各部門應首先制定安全檢查表對作業環境、設備、設施進行危害識別,對工作活動、工藝操作等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在此基礎上,對于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特別是以前經常發生事故的或其他類似裝置、部位發生過如火災、爆炸、人身傷亡等重大事故的,則采用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進行危害分析。各單位也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采用其他的識別方法。各種識別方法的應用簡介參照附錄 5。

      4.5.4危害識別、風險評價的步驟 按崗位劃分作業活動 作業活動的劃分可以按生產流程的階段、地理區域、裝置、作業任務、生產階段劃分,或者將以上方法結合起來進行劃分。如:開車、停車、設備檢修、突然斷電、斷水、機泵跳閘、正常操作、物料搬運、藥劑配制、取樣分析、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儲罐內部清洗作業、吊裝、動火、承包商現場作業等。識別設備設施的危害可按下列順序 廠址:地質、地形、周圍環境、氣象條件等; 廠區平面布局:功能分區、危險設施布置、安全距離等; 建構筑物; 生產工藝流程; 生產設備、裝置、化工、機械、電氣、特種設備等;作業場所:粉塵、毒物、噪聲、振動、輻射、高低溫; 工時制度、女工保護、體力勞動強度等; 管理設施、急救設施、輔助設施等。 識別危害之前可先列出擬分析的設備設施清單。

      4.6 識別危害根源和性質

      4.6.1 在進行危害識別時要考慮以下問題: ——存在什么危害(傷害源) ——誰(什么)會受到危害——傷害怎樣發生

      4.6.2 評價人員應通過現場觀察及所收集的資料,對所確定的評估對象,識別盡可能多的實際的和潛在的危害,包括:

      1)設施的不安全狀態,包括可能導致事故發生和危害擴大的設計缺陷、工藝缺陷、設備缺陷、保護措施和安全裝置的缺陷;

      2)人的不安全行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錯誤動作、不按規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為(制造危險狀態);

      3)可能造成職業病、中毒的環境與條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動、濕度、輻射),化學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險氣體、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監督、檢查、事故防范、應急管理、作業人員安排、防護用品缺少、工藝過程和操作方法的管理。

      4.6.3 在進行危害識別時,要充分考慮發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質:

      1)火災和爆炸;

      2)沖擊和撞擊;

      3)中毒、窒息、觸電及輻射;

      4)暴露于化學性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工作環境;

      5)人機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環境條件或位置的適宜度、重復性工作等);

      6)設備的腐蝕、缺陷;

      7)有毒有害物料、氣體的泄露;

      8)對環境的可能影響等。

      4.6.4危害識別應考慮由于過去或將來的運作、產品或服務可能造成職業安全健康及環境影響,包括以往生產遺留下來的潛在危害和影響,丟失、廢棄與處理活動等。同時也應考慮異常(包括啟動、關閉、維修、停機、工程開始/結束及其他非預期運行的情況)以及事故和潛在的緊急情況(如火災、爆炸、泄露、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而造成的緊急疏散、人員傷亡或重大環境污染)。

      4.7 評價風險和影響 評價小組應對所識別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學評價,確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響的最大范圍,以便采取有效或適當的控制措施,從而把風險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體步驟包括:

      4.7.1 決定所識別的危害及影響發生的后果有多嚴重,重點考慮法律法規要求、傷亡程度、經濟損失、環境影響的程度大小、持續時間以及對本公司形象的影響(參考附錄 1),如同時涉及到兩個方面,以高分為準;

      4.7.2 評價發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點考慮危害發生的條件(比如正常、異常或緊急狀態發生)、現場有否控制措施(包括個人防護品、應急措施、監測系統、作業指導書、員工培訓)、事件或事故一旦發生,是否發現或察覺,同類事故以前是否發生過以及人體暴露在這種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參考附錄 2);

      4.7.3 評價風險。結合所辨別的危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嚴重性,并決定其風險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風險(參考附錄 3),風險評價的結果可分為以下幾種:

      ——輕微或可忽略的風險(l×s1~3)

      ——可容忍的(r4~8)

      ——中等的 (r9~12)

      ——重大風險(r15~16)

      ——巨大風險 (r20~25)

      注:rl×s—危險性或風險度(危險性分值)

      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發生事故的頻率)

      s——一旦發生事故會造成的損失后果。

      4.7.4 各部門對本部門的生產過程中所識別的危險因素進行統計,對中等以上的風險進行匯總,部門負責人審核后報安全部門。

      4.7.5 安全部門組織公司評價小組對各部門上交的危險源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本公司范圍內的重大及巨大的風險,編制重大風險清單下發至各部門。

      4.7.6 各部門建立各部門的風險清單。

      4.8 風險控制

      4.8.1 風險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種控制措施的依據,各部門應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見附錄4)

      4.8.2 重大或巨大的風險是公司制定目標及隱患治理的基礎及依據,安全部門應組織制定控制目標和制定控制計劃(參考附錄4),采取針對性的風險控制措施,消除、減少危害和影響,防止潛在事故的發生。

      4.8.3 各部門對評價的中等及以下的風險進行討論并制定出風險控制措施,并檢查落實。

      4.8.4 風險控制措施,一般采取以下四種對策:技術對策、教育對策、管理對策、個體防護。

      4.9 重大及巨大的風險作為制定公司安全目標的基礎和依據。

      4.10 常規性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應每年一次,在每年底前進行;非常規活動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應在活動開始之前進行(如拆除、新改擴建項目、建維修項目、開停車、較重要的隱患治理項目和較重要的公益變更、設備變更項目等)。

      4.11 安全部每年一次對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的應用效果進行檢查和評審。

      4.12 參與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的主要人員應受過專業培訓,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

      4.13 當產生下列情況時各部門應及時進行辨識與評價,將風險評價結果及風險清單報安全部。

      a.新工藝、新設備技改、技措項目

      b.法律、法規更新

      c.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

      d.相關方要求

      e.組織機構發生大的調整

      5.記錄

      安全檢查分析表(scl)

      工作危害分析記錄表(jha) 作業活動清單 設備設施清單風險清單 重大風險清單

      附錄1:評價危害及影響后果的嚴重性(s)表

      附錄2:危害發生的可能性(l)及頻率表

      附錄3:風險評價表

      附錄4:風險控制措施及實施期限表

      附錄5:危害識別及風險評價方法簡介

      附錄1: 評價危害及影響后果的嚴重性(s)表法律、法規 財 產 損等級 及其他要 人 失 ( 萬 停工 環境污染、資源消耗 公眾形象 求 元) 部 分 裝 a)公司外嚴重污染;置 ( gt2 b)大量使用不可循環利 重 大 國 違反法律、 發 生 死 套)或≥ 5 gt30 用的物質; 際、國內 法規 亡 1 套關鍵 c)產生排放大量的有毒 影響 裝置、設 有害污染物廢棄物。 備停工 a公司內嚴重污染; 2 套裝置 b中等量使用不可循環 行業內、 潛在違反 喪失勞 停工、或 4 gt20 利用的物質; 公司內、 法規 動 重 要 設 c產生排放中等量的有省內 備停運 毒有害污染物廢棄物。 截肢、 a公司范圍內中等污染; 不符合公 骨折、 1 套裝置 b中等量使用可循環利 司的安全 聽 力 停工、或 本地區內 3 gt10 用的物質; 生產方針、 喪 失 、 設 備 停 影響 c產生排放少量的有毒制度、規定 慢 性 運 有害污染物廢棄物。 病 輕 微 a 裝置范圍污染; 受 影 響 不符合公 受傷、 b少量使用不可循環物 不大,幾 公司及周 2 司操作程 間 歇 lt10 質; 乎 不 停 邊范圍 序、規定 不 舒 c 產生排放很少量的有工 適 毒有害污染物廢棄物。 a 沒有污染; b少量使用可循環利用沒 有 停 形象沒有 1 完全符合 無傷亡 無損失 的物質; 工 受損 c不產生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廢棄物。 注:如同時涉及到兩個方面,以高分為準。 附錄 2:危害發生的可能性(l)及頻率表等級標 準 在現場沒有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控制措施; 5危害的發生不能被發現(沒有監測系統)或在正常情況下經常發生此類事故 或事件。危害的發生不容易被發現,現場沒有檢測系統,也未作過任何監測; 4 在現場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執行或控制措施不當;危害常發生或在預期情況下發生。 沒有保護措施(如沒有保護防護裝置、沒有個人防護用品等); 未嚴格按操作程序執行; 3危害的發生容易被發現(現場有監測系統)或曾經作過監測;過去曾經發生、或在異常情況下發生類似事故或事件。危害一旦發生能及時發現,并定期進行監測; 2 現場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執行; 過去偶爾發生危險事故或事件。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監測、保護措施或員工安全衛生意識相當高, 1 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極不可能發生事故或事件。 附錄 3: 風 險 評 價表 嚴重性 1 2 3 4 5 可能性 1 1 2 3 4 5 2 2 4 6 8 10 3 3 6 9 12 15 4 4 8 12 16 20 5 5 10 15 20 25 附錄 4: 風險控制措施及實施期限表 風險度 等級 應采取的行動/控制措施 實施期限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繼續作業,對 20—25 巨大風險 立即 改進措施進行評估采取隱患治理措施 制定目標、指標、管理方案,采取緊急措施 15—16 重大風險 降低風險,建立運行控制程序,定期檢查、 限期治理 測量及評估制定管理制度、規定進行控制,加強培訓及 9—12 中等的 2 年內治理 溝通 條件成熟時治 4—8 可容忍的 維持現狀、保持記錄、定期檢查 理 輕微或可忽 lt4 無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記錄 略的風險附錄 5:危害識別及風險評價方法簡介: 1 工作危害分析(jha) 是一種較細致地分析工作過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把一項工作活動分解成幾個步驟,識別每一步驟中的危害和可能的事故,設法消除危害。 1.1 分析步驟(參照附表): a)把正常的工作分解為幾個主要步驟,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用 3-4 個詞說明一個步驟,只說做什么,而不說如何做;作業步驟的劃分應建立在對工作觀察的基礎上,并與操作者一起討論研究,運用自己對這一項工作的知識進行分析。 b對于每一步驟要問可能發生什么事故,給自己提出問題,比如操作者會被什么東西打著、碰著;他會撞著、碰著什么東西;操作者會跌倒嗎;有無危害暴露,如毒氣、輻射、焊光、酸霧等等; c識別每一步驟的主要危害后果; d識別現有安全控制措施; e進行風險評價; f建議安全工作步驟。

      2 安全檢查表分析(scl) 是基于經驗的方法,分析人員列出一些項目,識別與一般工藝設備和操作有關的已知類型的危害、設計缺陷以及事故隱患,查出各層次的不安全因素。 安全檢查分析表分析可用于對物質、設備、工藝、作業場所或操作規程的分析。編制的依據主要有: a)有關標準、規程、規范及規定 b國內外事故案例和企業以往的事故情況 c系統分析確定的危險部位及防范措施 d分析人個人的經驗和可靠的參考資料 2.1 分析步驟 a)建立安全檢查表,分析人員從有關渠道(如內部標準、規范、作業指南)選擇合適的安全檢查表。如果無法獲取相關的安全檢查表,分析人員必須運用自己的經驗和可靠的參考制定檢查表; b分析者依據現場觀察、閱讀系統文件、與操作人員交談、以及個人的理解,通過回答安全檢查表中所列的問題,發現系統的設計和操作等各方面與標準、規定不符的地方,記下差異; c分析差異(危害),提出改正措施建議。 2.2 分析要點 a)安全檢查分析表分析的對象是設備設施、作業場所和工藝流程等,檢查項目是靜態的物,而非活動。故此所立檢查項目不應有人的活動。 b用安全檢查表分析時既要分析設備設施表面看得見的危害,又要分析設備設施內部隱藏的內部構件和工藝的危害。如:超壓排放;閥門等按裝方向;安全閥額定壓力;溫度、壓力、黏度等工藝參數的過度波動;防火涂層的狀態;管線腐蝕、框架腐蝕、爐膛超溫、爐管爆裂、水冷壁破裂.

      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發放(lec法)

      危險因素風險級別的高低:主要依據其導致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和發生事故的可能性等進行綜合判定,從高到低風險等級依次劃分為1,2,3,4,5五個級別,管理等級依次劃分為a,b,c,d四個級別,可以依據下面方法進行劃分:

      1、風險評價標準:

      風險評價,要確定出危險因素的風險級別,首先對危險因素引發事故的可能性、暴露程度、引發事故所產生后果的嚴重程度賦值,然后按下式計算風險值。

      d=lec

      式中:d=風險值;

      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c—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l值判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用概率來表示。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故概率為0;而必然發生的概率為1;然而,從系統安全角度考察,絕對不發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為地將發生事故可能性極小的值定位0.1,而必然要發生的事故的值定位10,介于這兩種情況之間的情況指定為若干中間值,判別實際情況后按下表取值。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

      分數值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10

      6

      3

      1

      0.5

      0.2

      0.1

      完全可以預料

      相當可能

      可能,但不經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很不可能,可以設想

      極不可能

      實際不可能

      e值判定:規定連續出現在危險環境的情況為10,而非常罕見地出現在危險環境中定值為0.5,介于兩者之間的各種情況規定若干個中間值。判別實際情況后按下表取值。

      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取值表

      分數值

      頻繁程度

      10

      6

      3

      2

      1

      0.5

      連續暴露

      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幾次暴露

      非常罕見地暴露

      c值判定:事故造成的人身傷害與財產損失變化很大,所以規定取值為1~100,把需要救護的輕傷害或小財產損失規定為1,把造成多人死亡或重大財產損失規定為100,其它事故后果定值為1與100之間。判別實際情況后按下表取值。

      事故后果嚴重程度(c)取值表

      分數值

      后果嚴重程度

      100

      40

      15

      7

      3

      1

      重大火災,許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財產損失

      災難,數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財產損失

      非常嚴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財產損失

      嚴重,重傷,或較小的財產損失

      重大,致殘,或很小的參禪損失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衛生要求

      求出d值,判定風險等級:d值已知后,按下表判定風險等級。

      危險因素風險等級與管理等級劃分表

      d值

      危險程度

      風險等級

      管理等級

      >320

      160~320

      70~160

      20~70

      <20

      及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高度危險,需立即整改

      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一般危險,需要注意

      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1

      2

      3

      4

      5

      a

      b

      c

      d

      d

      2、管理等級標準:采用集團公司目前在用的危險因素等級管理方法,即四級管理方法。

      a級:集團公司管理級危險因素;

      b級:廠級管理的危險因素;

      c級:車間級管理的危險因素;

      d級:班組級管理的危險因素。

      管理等級與風險的等級的關系如上表所示。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危險有害因素識別風險評價管理辦法

      為實現公司的安全生產,實現管理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預防,達到消除減少危害、控制預防的目的,結合公司實際,特制定本制度。1. 評價目的1.1 對本公司范圍內存在的危…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推薦專題

      相關危險有害因素識別風險評價信息

      • 危險有害因素識別風險評價管理辦法
      • 危險有害因素識別風險評價管理辦法22人關注

        為實現公司的安全生產,實現管理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預防,達到消除減少危害、控制預防的目的,結合公司實際,特制定本制度。1. 評價目的1.1 對本公司范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