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火舞私秘?奶头大屁股小说,永久免费看啪啪网址入口,国产在线精品无码av不卡顿,国产精品毛片在线完整版,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久妇女迅雷,色综合久久久无码网中文,日韩新无码精品毛片,强睡邻居人妻中文字幕
      當前位置:總結大全 > 教學總結 > 高中總結

      高中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十篇

      發布時間:2024-10-18 查看人數:11

      高中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篇 高中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4400字

      二、物質的化學變化

      1、物質之間可以發生各種各樣的化學變化,依據一定的標準可以對化學變化進行分類。

      (1)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以及反應前后物質種類的多少可以分為:

      a、化合反應(a+b=ab)b、分解反應(ab=a+b)

      c、置換反應(a+bc=ac+b)

      d、復分解反應(ab+cd=ad+cb)

      (2)根據反應中是否有離子參加可將反應分為:

      a、離子反應:有離子參加的一類反應。主要包括復分解反應和有離子參加的氧化還原反應。

      b、分子反應(非離子反應)

      (3)根據反應中是否有電子轉移可將反應分為:

      a、氧化還原反應:反應中有電子轉移(得失或偏移)的反應

      實質:有電子轉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有變化

      b、非氧化還原反應

      2、離子反應

      (1)、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酸、堿、鹽都是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非電解質。

      注意:①電解質、非電解質都是化合物,不同之處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狀態下能否導電。②電解質的導電是有條件的:電解質必須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才能導電。③能導電的物質并不全部是電解質:如銅、鋁、石墨等。④非金屬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機物為非電解質。

      (2)、離子方程式: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來表示反應的式子。它不僅表示一個具體的化學反應,而且表示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復分解反應這類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是:生成沉淀、氣體或水。書寫方法:

      寫: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電離的物質拆寫成離子形式

      刪:將不參加反應的離子從方程式兩端刪去

      查:查方程式兩端原子個數和電荷數是否相等

      (3)、離子共存問題

      所謂離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離子之間不發生任何反應;若離子之間能發生反應,則不能大量共存。

      a、結合生成難溶物質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結合生成氣體或易揮發性物質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結合生成難電離物質(水)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水解反應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學)

      注意:題干中的條件:如無色溶液應排除有色離子:fe2+、fe3+、cu2+、mno4-等離子,酸性(或堿性)則應考慮所給離子組外,還有大量的h+(或oh-)。(4)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六看)

      一、看反應是否符合事實:主要看反應能否進行或反應產物是否正確

      二、看能否寫出離子方程式:純固體之間的反應不能寫離子方程式

      三、看化學用語是否正確:化學式、離子符號、沉淀、氣體符號、等號等的書寫是否符合事實

      四、看離子配比是否正確

      五、看原子個數、電荷數是否守恒

      六、看與量有關的反應表達式是否正確(過量、適量)

      3、氧化還原反應中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如下:

      失去電子——化合價升高——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是還原劑(有還原性)

      得到電子——化合價降低——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是氧化劑(有氧化性)

      金屬及其化合物

      一、 金屬活動性na>mg>al>fe。

      二、金屬一般比較活潑,容易與o2反應而生成氧化物,可以與酸溶液反應而生成h2,特別活潑的如na等可以與h2o發生反應置換出h2,特殊金屬如al可以與堿溶液反應而得到h2。

      三、

      a12o3為兩性氧化物,al(oh)3為兩性氫氧化物,都既可以與強酸反應生成鹽和水,也可以與強堿反應生成鹽和水。

      四、

      五、na2co3和nahco3比較

      碳酸鈉 碳酸氫鈉

      俗名 純堿或蘇打 小蘇打

      色態 白色晶體 細小白色晶體

      水溶性 易溶于水,溶液呈堿性使酚酞變紅 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堿性(酚酞變淺紅)

      熱穩定性 較穩定,受熱難分解 受熱易分解

      2nahco3 na2co3+co2↑+h2o

      與酸反應 co32—+h+ h co3—

      h co3—+h+ co2↑+h2o

      h co3—+h+ co2↑+h2o

      相同條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與堿反應 na2co3+ca(oh)2 caco3↓+2naoh

      反應實質:co32—與金屬陽離子的復分解反應 nahco3+naoh na2co3+h2o

      反應實質:h co3—+oh- h2o+co32—

      與h2o和co2的反應 na2co3+co2+h2o 2nahco3

      co32—+h2o+co2 h co3—

      不反應

      與鹽反應 cacl2+na2co3 caco3↓+2nacl

      ca2++co32— caco3↓

      不反應

      主要用途 玻璃、造紙、制皂、洗滌 發酵、醫藥、滅火器

      轉化關系

      六、.合金: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或金屬與非金屬)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

      合金的特點;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屬大而熔點比成分金屬低,用途比純金屬要廣泛。

      非金屬及其化合物

      一、硅元素:無機非金屬材料中的主角,在地殼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種親氧元

      素,以熔點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鹽形式存在于巖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殼質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 對比 c

      最外層有4個電子,主要形成四價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稱為硅石,包括結晶形和無定形。石英是常見的結晶形二氧化硅,其中無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環帶狀或層狀的是瑪瑙。二氧化硅晶體為立體網狀結構,基本單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被廣泛應用。(瑪瑙飾物,石英坩堝,光導纖維)

      物理:熔點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潔凈的sio2無色透光性好

      化學:化學穩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與其他酸反應,可以與強堿(naoh)反應,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條件下能與堿性氧化物反應

      sio2+4hf == sif4 ↑+2h2o

      sio2+cao ===(高溫) casio3

      sio2+2naoh == 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裝hf,裝堿性溶液的試劑瓶應用木塞或膠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應用可溶性硅酸鹽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強的酸反應制得。

      na2sio3+2hcl == h2sio3↓+2nacl

      硅膠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劑,催化劑的載體。

      四、硅酸鹽

      硅酸鹽是由硅、氧、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總稱,分布廣,結構復雜化學性質穩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 、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鈉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稱作水玻璃和泡花堿,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劑和黏膠劑。 常用硅酸鹽產品:玻璃、陶瓷、水泥

      四、硅單質

      與碳相似,有晶體和無定形兩種。晶體硅結構類似于金剛石,有金屬光澤的灰黑色固體,熔點高(1410℃),硬度大,較脆,常溫下化學性質不活潑。是良好的半導體,應用:半導體晶體管及芯片、光電池、

      五、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結構: 容易得到一個電子形成

      氯離子cl-,為典型的非金屬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存在。

      六、氯氣

      物理性質:黃綠色氣體,有刺激性氣味、可溶于水、加壓和降溫條件下可變為液態(液氯)和固態。

      制法:mno2+4hcl (濃) mncl2+2h2o+cl2

      聞法:用手在瓶口輕輕扇動,使少量氯氣進入鼻孔。

      化學性質:很活潑,有毒,有氧化性, 能與大多數金屬化合生成金屬氯化物(鹽)。也能與非金屬反應:

      2na+cl2 ===(點燃) 2nacl 2fe+3cl2===(點燃) 2fecl3 cu+cl2===(點燃) cucl2

      cl2+h2 ===(點燃) 2hcl 現象:發出蒼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霧。

      燃燒不一定有氧氣參加,物質并不是只有在氧氣中才可以燃燒。燃燒的本質是劇烈的氧化還原反應,所有發光放熱的劇烈化學反應都稱為燃燒。

      cl2的用途:

      ①自來水殺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 2hcl+o2 ↑

      1體積的水溶解2體積的氯氣形成的溶液為氯水,為淺黃綠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強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穩定,光照或加熱分解,因此久置氯水會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 ,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穩定多,可長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應有效氯70%)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與有機物反應,是重要的化學工業物質。

      ④用于提純si、ge、ti等半導體和鈦

      ⑤有機化工:合成塑料、橡膠、人造纖維、農藥、染料和藥品

      七、氯離子的檢驗

      使用硝酸銀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擾離子(co32-、so32-)

      hcl+agno3 == agcl ↓+hno3

      nacl+agno3 == agcl ↓+nano3

      na2co3+2agno3 ==ag2co?3 ↓+2nano3

      ag2co?3+2hno3 == 2agno3+co2 ↑+h2o

      cl-+ag+ == agcl ↓

      八、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黃或含硫的燃料燃燒得到(硫俗稱硫磺,是黃色粉末)

      s+o2 ===(點燃) so2

      物理性質:無色、刺激性氣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體積比)

      化學性質:有毒,溶于水與水反應生成亞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熱會變回原來顏色。這是因為h2so3不穩定,會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 h2so3 因此這個化合和分解的過程可以同時進行,為可逆反應。

      可逆反應——在同一條件下,既可以往正反應方向發生,又可以向逆反應方向發生的化學反應稱作可逆反應,用可逆箭頭符號 連接。

      九、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條件為高溫或放電:n2+o2 ========(高溫或放電) 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穩定,在常溫下遇氧氣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 2no+o2 == 2no2

      一氧化氮的介紹:無色氣體,是空氣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療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紹:紅棕色氣體、刺激性氣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與水反應:

      3 no2+h2o == 2hno3+no 這是工業制硝酸的方法。

      十、大氣污染

      so2 、n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防治措施:

      ① 從燃料燃燒入手。

      ② 從立法管理入手。

      ③從能源利用和開發入手。

      ④從廢氣回收利用,化害為利入手。

      (2so2+o2 2so3 so3+h2o= h2so4)

      十一、硫酸

      物理性質:無色粘稠油狀液體,不揮發,沸點高,密度比水大。

      化學性質:具有酸的通性,濃硫酸具有脫水性、吸水性和強氧化性。是強氧化劑。

      c12h22o11 ======(濃h2so4) 12c+11h2o放熱

      2 h2so4 (濃)+c co2 ↑+2h2o+so2 ↑

      還能氧化排在氫后面的金屬,但不放出氫氣。

      2 h2so4 (濃)+cu cuso4+2h2o+so2 ↑

      稀硫酸:與活潑金屬反應放出h2 ,使酸堿指示劑紫色石蕊變紅,與某些鹽反應,與堿性氧化物反應,與堿中和

      十二、硝酸

      物理性質:無色液體,易揮發,沸點較低,密度比水大。

      化學性質:具有一般酸的通性,濃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強氧化劑。還能氧化排在氫后面的金屬,但不放出氫氣。

      4hno3(濃)+cu == cu(no3)2+2no2 ↑+4h2o

      8hno3(稀)+3cu 3cu(no3)2+2no ↑+4h2o

      反應條件不同,硝酸被還原得到的產物不同,可以有以下產物:n(+4)o2,hn(+3)o2,n(+2)o,n(+1)2o,n(0)2, n(-3)h3△硫酸和硝酸:濃硫酸和濃硝酸都能鈍化某些金屬(如鐵和鋁)使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保護膜,隔絕內層金屬與酸,阻止反應進一步發生。因此,鐵鋁容器可以盛裝冷的濃硫酸和濃硝酸。硝酸和硫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實驗室必備的重要試劑。可用于制化肥、農藥、炸藥、染料、鹽類等。硫酸還用于精煉石油、金屬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種揮發性酸。

      十三、氨氣及銨鹽

      氨氣的性質:無色氣體,刺激性氣味、密度小于空氣、極易溶于水(且快)1:700體積比。溶于水發生以下反應使水溶液呈堿性:nh3+h2o nh3?h2o nh4++oh- 可作紅色噴泉實驗。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種弱堿,很不穩定,會分解,受熱更不穩定:nh3.h2o ===(△) nh3 ↑+h2o

      濃氨水易揮發除氨氣,有刺激難聞的氣味。

      氨氣能跟酸反應生成銨鹽:nh3+hcl == nh4cl (晶體)

      氨是重要的化工產品,氮肥工業、有機合成工業及制造硝酸、銨鹽和純堿都離不開它。氨氣容易液化為液氨,液氨氣化時吸收大量的熱,因此還可以用作制冷劑。

      銨鹽的性質:易溶于水(很多化肥都是銨鹽),受熱易分解,放出氨氣:

      nh4cl nh3 ↑+hcl ↑

      nh4hco3 nh3 ↑+h2o ↑+co2 ↑

      可以用于實驗室制取氨氣:(干燥銨鹽與和堿固體混合加熱)

      nh4no3+naoh na no3+h2o+nh3 ↑

      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 ↑

      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紅色石蕊試紙檢驗是否收

      第二篇 高中一年級歷史必修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知識點總結 550字

      高中一年級歷史必修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知識點總結

      一、產生條件:

      1.獨特的地理環境:海岸線曲折,天然良港眾多,海島星羅棋布。

      2.小國寡民的奴隸制城邦,孕育了古希臘民主政治。

      二、發展過程:

      1.公元前6世紀,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進一步打擊了氏族制度殘余,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公元前6世紀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十個地域部落取代原有的四個血緣部落,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3.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

      三、主要內容:

      1.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管理內政、外交、軍事防務、官中選舉任免等事務。

      2.五百人會議負責處理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

      3.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

      4.十將軍委員會不僅統率軍隊,還參與政治;首席將軍執掌軍政大權。除十將軍外,執政官和幾乎所有官職向各等級男性公民開放;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

      四、實質與影響:

      1.實質: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人的民主,婦女、奴隸、外邦人無政治權利可言;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的參政方式,易導致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2.影響:造就了雅典城邦的繁榮和輝煌,也是雅典沒落衰亡的根源;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第三篇 高中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 450字

      1物質的量物質的量實際上表示含有一定數目粒子的集體

      2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

      3標準狀況stp0℃和1標準大氣壓下

      4阿伏加德羅常數na1mol任何物質含的微粒數目都是6.02×1023個

      5摩爾質量m1mol任何物質質量是在數值上相對質量相等

      6氣體摩爾體積vm1mol任何氣體的標準狀況下的體積都約為22.4l

      7阿伏加德羅定律(由pv=nrt推導出)同溫同壓下同體積的任何氣體有同分子數

      n1n1v1

      n2n2v2

      8物質的量濃度cb1l溶液中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所表示的濃度

      cb=nb/vnb=cb×vv=nb/cb

      9物質的質量mm=m×nn=m/mm=m/n

      10標準狀況氣體體積vv=n×vmn=v/vmvm=v/n

      11物質的粒子數nn=na×nn=n/nana=n/n

      12物質的量濃度cb與溶質的質量分數ω=1000×ρ×ωm

      13溶液稀釋規律c(濃)×v(濃)=c(稀)×v(稀)以物質的量為中心

      第四篇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 2900字

      第一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

      3、政治制度的特點:出現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歷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xx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 (內服指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政權特點):

      ①以商部族為中心的內外服聯盟

      ②彌漫著神權色彩(與文化上甲骨文相聯系)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具體內容:要求了解)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緣)、禮樂制度(維護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內容:①將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親族、姻親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國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保衛周王室

      ②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權威,承擔義務(與商代相比,臣屬關系更加明確)

      ③層層分封

      作用:①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小宗制、嫡長子繼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傳宗繼統,這個系統被稱為大宗;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特點:①嫡長子繼承制(核心、特點)

      ②雙重關系(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

      實質: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

      作用:①保證了貴族“世卿世祿”( 貴族不僅世襲土地和人口,而且還世襲職務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與原始筆記有所改動)

      (3)禮樂制度 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春秋時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并戰爭

      二、戰國時期

      1、各國紛紛進行變法

      2、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3、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

      三、秦朝

      (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后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

      (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1、皇帝制度

      特點:①皇權至上(皇帝將立法、司法、行政、軍事權力全部攬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職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②相互關系: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職

      3、郡縣制(地方)

      特征: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里、什伍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xx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三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貫穿中國古代的第一條主線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

      一、西漢

      (一)七國之亂

      1、原因:①歷史原因:漢高祖劉邦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王

      (郡國并行,上次青島市摸底考試有一個郡國并行的看圖題)

      ②直接原因:面對諸侯國尾大不掉之勢,賈誼、晁錯等人上書,主張消減封國

      2、過程: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接受建議,開始著手削奪諸侯國的封地,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二)漢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為了加強皇權,鞏固國家統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內朝)是決策機構,由皇帝左右親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書令、侍中、常侍等職。原先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機構,逐漸成為執行機構“外朝”。)

      要點解析

      ②設刺史(刺史是一種監察官員,負責監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余兒子也可以獲得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轄。通過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實力,使中央

      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

      3、作用:

      ①積極:鞏固、發展了大一統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消極:皇帝權力過于集中,造成后來外戚和宦官專權。

      (注意與經濟和文化相聯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所決定的;而經濟上“重農抑商”也是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產生的。)

      二、唐代

      經過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蕩之后,隋唐實現了統一。

      唐中葉發生了安史之亂,參與平叛安史之亂的唐朝大將和安史降將被封為節度使,他們擁兵自重,使唐中葉后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三、五代十國

      1、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特點: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后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收精兵

      統兵權 歸“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衛步軍司和侍衛馬軍司三部分組成)

      調兵權 歸樞密院掌管

      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兵權最終由皇帝掌握。

      (2)削實權

      兵權——樞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權力 財權——三司使

      行政權——中樞門下 (宰相權力被一分為三)

      地方:規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州郡長官下設通判,負責監察。

      (3)制錢谷

      規定各州郡的財賦,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運往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2、影響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第四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貫穿中國古代史的第二條線索:皇權與相權的斗爭)

      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隋唐時期)

      ①三省為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

      ②尚書省下設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間既互相配合,又互為補充,提高了辦事效率;

      完整的相權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強皇權。

      2、發展(宋朝)

      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外設置

      ①中樞門下——負責行政

      ②樞密院——負責軍事

      ③三司(鹽鐵、度支、戶部)——負責財政

      3、三省六部制的廢除(元朝)

      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二、明朝皇權的加強

      1、明朝初年,沿襲元制,設中書省。

      2、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①下令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專制皇權達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務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親自裁決,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但不參與決策。

      3、明成祖時期

      正式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此后內閣地位逐漸上升。

      注意:“票擬”和“批紅”

      三、清朝專制皇權的加強

      1、清朝初年:承襲明制,設立內閣。重要的軍國大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軍機處的設立

      (1)時間:清雍正年間

      (2)職責:可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政務,但由于軍機處官員品級不高,只能跪奏筆錄

      (3)影響: 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第五篇 高中必修一歷史的知識點總結分析 7750字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布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筑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并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strong>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于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為后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于泛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志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公民法:適用范圍僅限于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于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系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strong>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國家的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并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是正式確立的標志。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松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志著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走私與虎門銷煙: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1839年6月,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兩次鴉片戰爭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及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稅。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毀圓明園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了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等

      沙俄侵占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英國侵占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評價

      內容: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關于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圣庫。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后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歷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志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臺——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政變。

      *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七、國共的十年對峙

      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八七會議”結束陳獨秀右傾錯誤領導

      1927年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義會議:1935年召開,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________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八、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

      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國抗日戰爭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

      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日寇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取得勝利。

      抗戰勝利原因:(1)日本發動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2)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3)中共及領導的人民軍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國民黨愛國官兵的抗戰;(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戰爭

      重慶談判:1945年8月底,毛澤東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但人民軍隊、解放區的合法地位未達成協議。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與國民黨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開始的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英國和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斗爭,登上政治舞臺。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發。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二.俄國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了沙皇專制統治。

      二月革命后,俄國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在列寧的領導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臨時政府,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新中國的民主建設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xx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①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主席。③大會決定以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采用公元紀年。

      1949年10月1日,______宣告成立。

      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

      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1954年9月,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______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根兩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966年,“文化*”開始。民主法制受到嚴重踐踏。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______憲法》。

      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三.祖國統一大業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從此臺灣與祖國大陸處于分離隔絕狀態。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就是在______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香港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懷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新中國的外交

      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953年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1954年,中國以五大國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內瓦會議。

      1955年,中國參加了亞非國家萬隆會議。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闡述了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樣,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遏制共產主義”主張,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稱為“冷戰”。

      “冷戰”的主要表現:

      (1)“杜魯門主義”——標志美蘇“冷戰”的開始。

      (2)“馬歇爾計劃”是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1955年,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組成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蘇的主宰下,德國被分裂為東德、西德兩個國家。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1961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1973年美軍從越南撤軍。

      蘇共黨領袖戈爾巴喬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使蘇聯改革走入了誤區。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劇變。

      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

      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第六篇 高中必修一政治第一課知識點總結 1500字

      1、真實、廣泛的民主

      (1)國家:國家都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

      (2)我國的國家性質:______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3)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對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民主的優點:廣泛性(表現在廣泛的民主權利和民主主體的廣泛性)和真實性(表現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人民能夠自己管理國家,也表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實現)

      (4)新型的專政: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5)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6)民主與專政的關系:一方面,民主與專政相互區別、相互對立,民主只適用于人民內部,專政則適用于敵對勢力。另一方面,民主與專政相輔相成、互為前提。民主是專政的基礎,專政是民主的保障。

      2、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正義的事情(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意義)

      (1)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立國之本

      (2)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p7)(只有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才能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只有堅持國家的專政職能,打擊一切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維護國家長治久安。)

      (3)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在改革開放下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新內容(包括: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國家職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良好的國內和國際環境;重視法制建設,依照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發展人民民主,加強民主制度建設。)

      (4)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件正義的事情

      框題二政治權利和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準則

      1、神圣的權利莊嚴的義務

      (1)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和自由:

      ①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基本的民主權利,也是公民參與國家管理的基礎和標志)②政治自由(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③監督權(包括批評權、建議權、檢舉權、申訴權和控告權等)

      (2)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義務:

      ①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②遵守憲法和法律③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參加兵民組織

      2、參與政治生活把握基本準則:公民參與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權利,依法旅行政治性義務,要遵循以下的基本準則:(1)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表現在三個方面: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任何公民的合法權利都受到保護;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會受到法律制裁。)

      (2)堅持權利和義務統一的原則(權利是義務的前提,義務是權利的基礎)

      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原則要求:一方面,要樹立權利意識,珍惜公民權利;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樹立義務意識,自覺履行公民義務。

      (3)堅持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框題三政治生活:崇尚民主與法制

      社會生活構成: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

      1、我們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

      (1)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政治生活的基本內容)

      (2)參與社會公共管理活動(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

      (3)參加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政治生活的有機構成部分)

      (4)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中學生應怎樣參與政治生活

      (1)參與政治生活,必須明確政治生活的作用(政治生活與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

      (2)參與政治生活,需要學習政治知識

      (3)參與政治生活,貴在實踐(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方式:參加選舉活動、參與民主監督、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活動、參加政治社團活動等)

      第七篇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學習總結 2900字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學習總結

      第一課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

      3、政治制度的特點:出現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歷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內服指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政權特點):

      ①以商部族為中心的內外服聯盟

      ②彌漫著神權色彩(與文化上甲骨文相聯系)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具體內容:要求了解)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緣)、禮樂制度(維護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內容:①將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親族、姻親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國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保衛周王室

      ②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權威,承擔義務(與商代相比,臣屬關系更加明確)

      ③層層分封

      作用:①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小宗制、嫡長子繼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傳宗繼統,這個系統被稱為大宗;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特點:①嫡長子繼承制(核心、最大特點)

      ②雙重關系(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

      實質: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

      作用:①保證了貴族“世卿世祿”(貴族不僅世襲土地和人口,而且還世襲職務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與原始筆記有所改動)

      (3)禮樂制度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課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春秋時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并戰爭

      二、戰國時期

      1、各國紛紛進行變法

      2、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3、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

      三、秦朝

      (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后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

      (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1、皇帝制度

      特點:①皇權至上(皇帝將立法、司法、行政、軍事權力全部攬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職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②相互關系: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官職

      3、郡縣制(地方)

      特征: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里、什伍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三課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貫穿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一條主線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

      一、西漢

      (一)七國之亂

      1、原因:①歷史原因:漢高祖劉邦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王

      (郡國并行,上次青島市摸底考試有一個郡國并行的看圖題)

      ②直接原因:面對諸侯國尾大不掉之勢,賈誼、晁錯等人上書,主張消減封國

      2、過程: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接受建議,開始著手削奪諸侯國的封地,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二)漢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為了加強皇權,鞏固國家統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內朝)是決策機構,由皇帝左右親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書令、侍中、常侍等職。原先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機構,逐漸成為執行機構“外朝”。)

      要點解析

      ②設刺史(刺史是一種監察官員,負責監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余兒子也可以獲得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轄。通過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實力,使中央

      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

      3、作用:

      ①積極:鞏固、發展了大一統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消極:皇帝權力過于集中,造成后來外戚和宦官專權。

      (注意與經濟和文化相聯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所決定的;而經濟上“重農抑商”也是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產生的。)

      二、唐代

      經過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蕩之后,隋唐實現了統一。

      唐中葉發生了安史之亂,參與平叛安史之亂的唐朝大將和安史降將被封為節度使,他們擁兵自重,使唐中葉后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三、五代十國

      1、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特點: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后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收精兵

      統兵權歸“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衛步軍司和侍衛馬軍司三部分組成)

      調兵權歸樞密院掌管

      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兵權最終由皇帝掌握。

      (2)削實權

      兵權——樞密院

      中央:削弱了宰相權力財權——三司使

      行政權——中樞門下(宰相權力被一分為三)

      地方:規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州郡長官下設通判,負責監察。

      (3)制錢谷

      規定各州郡的財賦,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運往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2、影響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第四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貫穿中國古代史的第二條線索:皇權與相權的斗爭)

      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隋唐時期)

      ①三省為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

      ②尚書省下設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間既互相配合,又互為補充,提高了辦事效率;

      完整的相權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強皇權。

      2、發展(宋朝)

      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外設置

      ①中樞門下——負責行政

      ②樞密院——負責軍事

      ③三司(鹽鐵、度支、戶部)——負責財政

      3、三省六部制的廢除(元朝)

      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二、明朝皇權的加強

      1、明朝初年,沿襲元制,設中書省。

      2、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①下令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專制皇權達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務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親自裁決,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但不參與決策。

      3、明成祖時期

      正式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此后內閣地位逐漸上升。

      注意:“票擬”和“批紅”

      三、清朝專制皇權的加強

      1、清朝初年:承襲明制,設立內閣。重要的軍國大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軍機處的設立

      (1)時間:清雍正年間

      (2)職責:可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政務,但由于軍機處官員品級不高,只能跪奏筆錄

      (3)影響: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軍機處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第八篇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1350字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

      一.了解“市”的形成與發展及其特點:逐漸打破時空限制,雖受政府嚴格限制,但仍相當繁榮

      (1)秦代管理“市”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2)漢代在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3)六朝時代,出現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顯著,“夜市”比較繁榮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

      二.“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開始于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目的: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

      影響:“重農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國家的安全,維護政治的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但這一政策的實施使社會經濟的活力受到壓抑,而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發育,這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影響:“海禁”政策扼殺了對外貿易進步的可能性,不僅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滋長,使中國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從而阻斷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的發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紡織、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紡織業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順序:麻葛絲棉。

      (2)絲綢之路:漢代開辟。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

      (3)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朝廷征收民間紡織品的數量相當可觀。

      2、冶金業主要成就:

      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特點:分布廣,規模大,水平高。戰國以后以鐵器為主,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風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3、制瓷業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產生——原始時代彩陶b、發展:山東龍山文化——蛋殼黑陶c、獨特技術——唐三彩d、陶瓷過渡時期: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b、唐晚期長沙銅官窯首創彩繪工藝。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藝技術發明——康熙時期、頂峰——雍正時期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一、古代中國農業主要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東漢時出現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這種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了解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三、古代水利建設概況

      1、夏商周: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

      2、春秋戰國:戰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國修的鄭國渠。

      都江堰

      3、秦:靈渠

      4、兩漢:西漢漢武帝親到黃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東漢王景治黃河才基本解除了黃河水患。

      5、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

      6、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第九篇 高中化學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 1250字

      一、硅元素:無機非金屬材料中的主角,在地殼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種親氧元

      素,以熔點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鹽形式存在于巖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殼質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 對比 c

      最外層有4個電子,主要形成四價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稱為硅石,包括結晶形和無定形。石英是常見的結晶形二氧化硅,其中無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環帶狀或層狀的是瑪瑙。二氧化硅晶體為立體網狀結構,基本單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被廣泛應用。(瑪瑙飾物,石英坩堝,光導纖維)

      物理:熔點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潔凈的sio2無色透光性好

      化學:化學穩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與其他酸反應,可以與強堿(naoh)反應,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條件下能與堿性氧化物反應

      sio2+4hf == sif4 ↑+2h2o

      sio2+cao ===(高溫) casio3

      sio2+2naoh == 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裝hf,裝堿性溶液的試劑瓶應用木塞或膠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應用可溶性硅酸鹽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強的酸反應制得。

      na2sio3+2hcl == h2sio3↓+2nacl

      硅膠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劑,催化劑的載體。

      四、硅酸鹽

      硅酸鹽是由硅、氧、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總稱,分布廣,結構復雜化學性質穩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 、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鈉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稱作水玻璃和泡花堿,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劑和黏膠劑。 常用硅酸鹽產品:玻璃、陶瓷、水泥

      五、硅單質

      與碳相似,有晶體和無定形兩種。晶體硅結構類似于金剛石,有金屬光澤的灰黑色固體,熔點高(1410℃),硬度大,較脆,常溫下化學性質不活潑。是良好的半導體,應用:半導體晶體管及芯片、光電池、

      六、氯氣

      物理性質:黃綠色氣體,有刺激性氣味、可溶于水、加壓和降溫條件下可變為液態(液氯)和固態。

      制法:mno2+4hcl (濃) mncl2+2h2o+cl2

      聞法:用手在瓶口輕輕扇動,使少量氯氣進入鼻孔。

      化學性質:很活潑,有毒,有氧化性, 能與大多數金屬化合生成金屬氯化物(鹽)。也能與非金屬反應:

      2na+cl2 ===(點燃) 2nacl 2fe+3cl2===(點燃) 2fecl3 cu+cl2===(點燃) cucl2

      cl2+h2 ===(點燃) 2hcl 現象:發出蒼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霧。

      燃燒不一定有氧氣參加,物質并不是只有在氧氣中才可以燃燒。燃燒的本質是劇烈的氧化還原反應,所有發光放熱的劇烈化學反應都稱為燃燒。

      cl2的用途:

      ①自來水殺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 2hcl+o2 ↑

      1體積的水溶解2體積的氯氣形成的溶液為氯水,為淺黃綠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強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穩定,光照或加熱分解,因此久置氯水會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 ,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穩定多,可長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應有效氯70%)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與有機物反應,是重要的化學工業物質。

      ④用于提純si、ge、ti等半導體和鈦

      ⑤有機化工:合成塑料、橡膠、人造纖維、農藥、染料和藥品

      第十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1400字

      高一的地理必修一是給你學習地理打好基礎和興趣的,學好仙鶴門科目要系統的記憶和學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請參考,上公文站,發現學習。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知識摘要

      1.天體和天體系統

      2.天體類型及特征

      3.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及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4.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5.地球的普通性與特殊性以及地球擁有生命的條件

      知識結構

      一、 宇宙

      1、天體:概念和類型

      2、天體系統:概念和級別

      二、太陽

      1、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2、太陽活動

      (1)太陽大氣的分層及活動

      a光球層:太陽黑子

      b色球層:耀斑和日餌

      c日冕層:太陽風

      (2) 對地球的影響

      a 干擾地球上的無線電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極光

      c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圓性、共面性特征

      (2)按結構分類,屬于類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知識摘要

      1.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差、地轉偏向力

      3.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日界線

      知識結構

      一、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概況

      (1)方向:自西向東,自北極上空向下看呈逆時針方向,南極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時56分04秒

      (3)速度: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規律

      2、意義

      (1)產生晝夜交替

      (2)產生時差:

      a地方時:經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

      b時區的劃分:全球每隔15度劃分成一個時區全球劃分成24個時區

      c區時的計算: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本區的區時

      d國際日期變更線:大致與180度經線重合,西比東日期多一天

      (3)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識摘要

      1.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速度、軌道等特征

      2.黃赤交角及其影響

      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知識結構

      一、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概況

      (1) 方向:自西向東

      (2)速度:1月初在近日點附近,速度較快;7月初在遠日點附近,速度較慢

      (3)周期: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2、黃赤交角

      (1)概念: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

      (2)度數:目前是23°26′

      (3)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3、地理意義

      (1)正午太陽高度的周年變化

      (2)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3)四季的劃分:天文四季;氣候四季;我國傳統四季;候溫四季

      第二章

      知識摘要

      1. 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氣的垂直分層及特征。

      2. 大氣的受熱過程;全球性大氣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3. 大氣運動,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4. 常見的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伏旱。

      知識結構

      一、 大氣的成分

      1、干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氣

      3、固體雜質

      二、大氣圈的結構

      1、對流層

      2、平流層

      3、高層大氣

      三、大氣運動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2、水平運動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

      3、水平運動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四、大氣水平運動受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決定原始風向、風速

      2、地轉偏向力:改變風向,不改變風速

      3、摩擦力:改變風向,減小風速

      五、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緯、中緯、高緯

      2、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2)分布:東亞:溫帶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六、海陸分布影響環流

      1、北半球氣壓帶呈塊狀分布

      (1)一月,大陸上是高壓,海洋上是低壓

      (2)七月,大陸上是低壓,海洋上是高壓

      2、南半球氣壓帶呈帶狀分布

      七、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

      (1)冷鋒

      (2)暖鋒

      (3)準靜止鋒

      2、氣旋與反氣旋

      高中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十篇

      二、物質的化學變化1、物質之間可以發生各種各樣的化學變化,依據一定的標準可以對化學變化進行分類。(1)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以及反應前后物質種類的多少可以分為:a、化合反應(a+b=ab)b、分解反應(ab=a+b)c、置換反應(a+bc=ac+b)d、復分解反應(ab+cd=ad+cb)(2)根據反應中是否有離子參加可將反應分為:a、離子反應:有離子參加的一類反應。主要包括復分解反應和有離子參加的氧化還原反應。b、分子反應(非離子反應)(3)根據反應中是否有電子轉移可將反應分為:a、氧化還原反應:反應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相關必修一信息

      • 高中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十篇
      • 高中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十篇11人關注

        二、物質的化學變化1、物質之間可以發生各種各樣的化學變化,依據一定的標準可以對化學變化進行分類。(1)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以及反應前后物質種類的多少可以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