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食品生產過程防污染 損害 變質管理制度
一、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應按以下條款執行:
原料庫應設有防潮、防鼠、防蟲等措施。
二、輔料、包裝材料應先進先出。
三、源水及管道要保持清潔,確保源水質量。
四、原輔材料與半成品、成品分開,防止物料與食品的交叉污染。
五、生產工人應搞好個人衛生,進入車間應穿戴好工作服、帽,及時對手進行消毒,防止對食品造成污染。
六、及時對設備、容器、工具進行清洗、消毒,防止機油、殘留的清潔劑、消毒劑等對食品的污染。
七、搞好車間環境衛生,采取防塵、防鼠、防蟲等措施,對生產設施及時進行維護保養,防止灰塵、臟水、屋頂上的脫落物、水珠及蚊蠅、蟲鼠等對食品的污染。
八、產品轉運過程中所用的工具和車輛必須清潔,輔墊物、遮蓋物應干凈衛生,不能將食品與其他物品同車運輸。
九 成品防護
成品轉運過程中所用的工具和車輛必須清潔,輔墊物、遮蓋物應干凈衛生。成品貯存時應分類放置,一般應存放在墊板上;不得與有害、有毒、有異味或對產品產生不良影響的物品同處貯存。成品庫房采取防塵、防潮、防鼠、防蟲等措施,控制環境溫、濕度,使其符合規定要求。
第2篇 學校食品生產經營人員健康檢查制度
1、從事食品生產經營人員(包括純凈水生產加工人員)上崗前必須到市疾病預防控制部門進行健康檢查,合格并取得健康證者方可上崗,工作時要佩戴或隨身攜帶健康證。
2、從業人員每年定期體檢,合格者領取當年的健康證,健康證超過一年者,視為無證。
3、本制度執行責任人每年組織本單位從業人員進行健康檢查,并掌握結果,發現“五病”人員,及時調離崗位。
4、本制度執行責任人要定期檢查從業人員持證情況,如有關部門檢查時,發現無證上崗人員,除追究無證上崗人員責任外,還要追究本制度執行責任人責任。
第3篇 學校食堂食品生產加工操作流程管理制度
學校食堂食品生產、加工操作流程管理制度
操作間是烹調食品的重要場所,也是保證食品衛生安全的重要環節。為此,特制定食品加工操作流程管理制度。
1.負責烹調加工的廚師要認真學習《食品衛生法》和相關衛生知識,提高其法制意識和食品衛生安全意識。
2.廚師要加強業務學習,熟悉各種烹調技藝,提高業務能力。
3.廚師要根據不同食物的特性,采取合理的烹調方式,盡量不破壞食物的營養價值。
4.烹調的菜肴盡量做到色、香、味等感官性狀俱佳,增進用餐者食欲。
5.學校食堂嚴禁加工涼菜、涼面、野生菌和皮蛋。四季豆、土豆等蔬菜,需經高溫煮熟燒透后才能食用。烘、燒、炒要掌握火候,且數量不宜過多,要翻鏟均勻,使其熟透。
6.操作人員在加工時要嚴格按衛生要求操作,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加工食品時不能對著飯菜咳嗽、打噴嚏,不能用手摳鼻孔、耳垢,上廁所后要洗手。
7.食品調味時要嚴格按烹調衛生要求進行,切忌用手指直接沾湯品嘗,不能用湯勺、鍋鏟盛湯汁放入口中品嘗。
8.制作好的成品菜要直接用清潔、衛生消過毒的容器盛裝,不能用抹布或圍裙擦試容器。
9.成品菜不能直接放在地上,防止異物帶入容器對食品造成第二次污染。
10.抹布、鍋蓋、防蠅罩等要保持清潔,分類使用。
11.充分發揮'三防'設施的功能和作用。
12.操作臺上的調味品要分類擺放,并及時加蓋。
13.未經食堂管理人員允許,從業人員不能隨意換崗,不得隨意增減廚師。
第4篇 安全生產工作責任追究制度食品公司
食品股份公司安全生產工作責任追究制度
為進一步強化各部門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管理和監督,保障國家和職工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公司穩定和科學發展,根據國家“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和有關法律、法規及公司有關建立各級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規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部門要從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確保公司財產和職工生命安全的高度,把安全生產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做到思想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減少和避免傷亡事故的發生。
二、各部門主要負責人是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承擔安全生產法定義務和責任,對安全生產工作負總責。
三、發生傷亡事故,按照“四不放過”原則,依法對各級領導、管理者、事故直接責任者及監督執法者予以追究。責任追究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以傷亡事故的后果和影響,區別不同情況,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四、具體責任追究
(一)凡有下列情況之一的,追究各部門負責人責任:
1、本年度內發生重特大安全責任事故的單位;
2、因官僚主義失職,忽視安全生產工作,對重大安全隱患治理和整改不力,致使發生重大事故的;
3、發生重、特大安全事故,部門負責人未及時趕赴事故現場組織搶救,造成嚴重后果的。
(二)凡有下列情況之一,造成傷亡事故和嚴重后果的,追究事故部門及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1、不嚴格執行或違反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
2、安全機構不健全,安全規章制度不完善;
3、對職工未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分配職工上崗作業和特種作業人員未經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無證上崗;
4、管理混亂,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
5、只重視生產和效益,忽視安全生產且連續發生傷亡事故;
6、工程承包、分包未簽定安全責任書的。
(三)凡有下列情況之一的,追究有關安全保衛和生產制造部門及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1、不及時貫徹國家和上級安全生產工作方針和要求;
2、違反國家安全生產法規、規程、規范,執法違法;
3、工作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
(四)凡有下列情況之一的,追究有關部門及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1、違反規定遲報、漏報事故或隱瞞不報的;
2、改變事故性質或庇護事故責任者的。
五、對發生上述情形之一的部門,均應受到安全生產責任追究,并由公司安全生產委員會下達《安全生產責任追究通知書》。
六、對被下達《通知書》的部門及被追究安全生產責任的,應組織相關紀檢部門按照有關規定對被追究對象的責任進行調查。涉及行政處分的由監察部門提出處分建議,并按人事管理權限作出決定。觸犯刑法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七、安全生產實施一票否決,凡被公司安委會下達《通知書》的責任部門,在當年內取消被評為文明、先進、紅旗、模范等各種榮譽稱號的資格;負有領導責任和直接責任的人員,當年內取消本人評先授獎。并按公司安委會制定的安全生產責任追究制處理。
八、公司安委會辦公室和安全生產委員會負責對本制度和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5篇 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制度食品公司
食品股份公司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制度
一、安委會會議
每季度召開一次,會議時間由公司安委會領導小組組長或副組長確定并主持。會議內容:聽到安全部門工作情況匯報會,總結本季度各部門安全生產情況;研究、部署全公司安全生產工作及有關活動;解決全局安全生產存在的問題。參加會議人員:公司安委會全體成員。會議資料和會務工作由公司安全部門負責。
二、公司安委會辦公室成員工作例會
每月召開一次,會議由安委會辦公室主任主持。會議內容:總結上一個月安全生產進行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作出下月安全生產工作計劃,對有關安全生產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對策和建議。參加會議人員:公司安委會辦公室成員。
三、全公司系統安全工作例會
每季度召開一次,會議由公司安委會領導小組長或副組長確定并主持。會議內容:聽取各部門安全生產工作情況匯報;部署下階段安全生產工作,對有關安全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對策和建議。參加會議人員為公司屬各部門負責安全生產的領導及安全生產部門責任人。
第6篇 食品生產者進貨查驗記錄制度
小編整理了生產者食品生產者的進貨查驗記錄制度,歡迎閱讀!
條文內容
“食品生產者采購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應當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明;對無法提供合格證明的食品原料,應當按照食品安全標準進行檢驗;不得采購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
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如實記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日期或者生產批號、保質期、進貨日期以及供貨者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并保存相關憑證。記錄和憑證保存期限不得少于產品保質期滿后六個月;沒有明確保質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p>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于食品生產企業進貨查驗記錄制度的規定。
條文釋義
本條分為兩款,對不同主體的進貨查驗規定了不同的要求。
1.食品生產者的進貨查驗制度
“進貨查驗制度”是指食品生產者依照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在采購時,對購進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質量狀況進行檢查,對經檢查確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方可予以購進的進貨質量保證制度。食品生產者采購食品原料、添加劑、相關產品是關系食品安全的源頭,采購的這些物料品質、來源、安全狀況如何,直接決定了其生產的食品是否安全。因此,本條規定,食品生產者在采購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時,應當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明。也就是說,食品生產者在采購時應當索取并查驗供貨者資格,檢查供貨者是否是獲得許可證的合法企業,同時還要檢驗采購的原料是否有檢驗單位出具的同批次產品檢驗合格證明文件,如產品檢驗合格證明、產品生產許可證、動物檢疫合格證明、進口衛生證書等。由于我國農業生產大多數還處于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狀況,有的食品原料可能無法提供合格證明文件的,應依照食品安全標準檢驗食品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方能采購;對于不能提供合格證明文件的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食品生產者不得采購。
2.食品生產企業進貨查驗記錄制度
查驗記錄制度是食品生產企業建立追溯體系的具體手段,一方面有利于食品可追溯,確保監管鏈條不斷,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護生產經營企業自身的權益。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包括采購索證、進貨驗收、臺賬記錄。在采購索證方面,企業應查驗供貨者的證照證件、產品的合格證明文件等、索取購物憑證并留存備查。在進貨查驗方面,應有專人負責驗收,原則上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不得采購。在臺賬記錄方面,如實記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日期或者生產批號、保質期、進貨日期以及供貨者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
進貨查驗記錄和憑證保存期限不得少于產品保質期滿后六個月,沒有明確保質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7篇 食品生產安全自查管理制度格式怎樣的
1.目的
定期對公司的食品生產安全狀況進行自我檢查評價,及時發現危害食品安全的不符合情況并立即采取整改措施,確保我公司食品安全。
2. 范圍
食品生產安全自查范圍包括現場檢查、管理制度和質量記錄。
3. 職責3.1品控部負責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文件的編制、修改、更新。
3. 2品控部組織人員每月兩次進行食品生產安全現場檢查。
3. 2生產部、品控部分別指派一名以上管理人員組成食品安全自查小組,每半年度對公司的食品安全總體狀況檢查評價一次,并向公司總經理提交自查報告。
4.食品生產安全檢查規程
4.1現場檢查規程
一、原輔料(包括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采購進貨查驗落實情況。
檢查項目:原輔料存放、專庫管理、標簽標識、索證索票、制度具備情況、現場記錄。
(一)原輔料存放
1. 原輔料存放是否離地、離墻。
外包裝是否完整,并做好防護。
檢查規程:查看原輔料存放情況,是否符合存放要求
重點注釋:原輔料堆放是否離地10cm以上,離墻20cm以上,并應有防止蟲害侵入的裝置。
2. 倉庫是否符合衛生要求
檢查規程:查看現場衛生情況。
原輔料倉庫內是否有過期原輔料,過期原輔料清理及記錄是否符合要求。
檢查規程:查看是否有過期原料,是否有處置記錄。
4.生產過程中用到的危險化學品,存放是否符合要求。
檢查規程:查看是否有危險化學品,是否符合存放要求。
重點注釋:需符合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管理要求;
5.生產用原輔料是否與有毒有害物質一起存放。
檢查規程:查看是否有毒有害物質與原輔料一起存放。
重點注釋:庫房內不得存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物品。
6. 原輔料倉庫內是否有非生產用原輔料和非生產用其他物品。
檢查規程:查看倉庫內是否有非生產用原輔料和非生產用其他物品。
重點注釋:原輔料倉庫內不應堆放非生產用物品,專庫專用,防止交叉污染。
(二)專庫管理
1.食品添加劑是否專庫或專柜保存,并有專人管理。
檢查規程:查看是否有食品添加劑專庫,詢問管理人員。
重點注釋:查看是否有專人專管。
2. 內包裝材料是否有專庫或專門區域存放。
檢查規程:查看是否有內包裝材料倉庫或專門區域。
重點注釋:原料、包裝材料等應依據性質的不同分設貯存場所、或分區域碼放,并有明確標識。
(三)標簽標識
1.原輔料(除農副產品)標簽是否有產品名稱、規格、凈含量、生產日期、保質期和貯藏條件等內容。
檢查規程:抽查至少3種原輔料,不足3種的全部檢查,查看標簽內容。
重點注釋: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的預包裝食品 標簽標示應包括食品名稱、配料表、凈含量和規格、生產者和(或)經銷者的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貯存條件、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產品標準代號及其他需要標示的內容。
2. 進口原輔料是否有中文標簽。
檢查規程:查看進口原料是否有中文標簽,標簽內容是否符合法律要求。
重點注釋:要符合國內法律法規要求,有進口商相關信息。
3. 原輔料標簽與索證索票一致。
檢查規程:查閱抽查的原輔料索證索票情況,是否與現場的原輔料產品一致。
重點注釋:應當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明文件。
(四)索證索票
1.企業直接采購國內生產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是否索取原輔料生產商有效的許可證復印件(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取得許可的)和與購進批次產品相適應的合格證或批檢報告。
檢查規程:查看索取的材料是否反映現場抽查的原輔料情況。
重點注釋:應當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明文件;
對無法提供合格證明文件的食品原料,應當依照食品安全標準進行檢驗。
2. 企業直接采購進口的食品原輔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是否能夠提供有效的檢驗檢疫證明。
檢查規程:查看索取的材料是否反映現場抽查的情況。
3. 企業直接從流通經營單位采購原輔料的, 是否留存保留具有流通經營單位信息的每筆購物的憑證。
檢查規程:查看索取的材料是否反映現場抽查的原輔料情況。
重點注釋:同14.對無法提供合格證明文件的食品 原輔材料及包裝材料,企業是否依照食品安全標準進行自行檢驗或委托檢驗,并保存檢驗記錄。
檢查規程:查看原料輔料的檢驗 <記錄,名稱批次等信息是否與現場抽查的原輔料符合。
重點注釋:同1(五)制度具備情況
企業是否有原輔料進貨查驗制度、原輔料進出庫管理制度、衛生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
檢查規程:查閱制度是否在執行。
重點注釋:必須建立原輔料進貨查驗制度,原輔料庫管理制度。
(六)現場記錄
1.企業是否有倉庫溫濕度記錄(對于有貯存條件要求的原輔料)、原輔料進貨查驗記錄、原輔料進出庫記錄。
檢查規程:抽查近期一批次成品,查閱相對應的相關記錄。
2. 進貨查驗記錄中是否包含產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批號、保質期、供貨者名稱及聯系方式、進貨日期、產品許可證證號或票據號及其他合格證明文件編號等內容,是否保留相關證件、票據及文件。
檢查規程:抽查近期一批次成品,查閱相對應的相關記錄。
3. 企業生產加工食品所使用的食品原輔料的品種是否與進貨查驗記錄內容一致。
檢查規程:抽查近期一批次成品,查閱相對應的相關記錄。
重點注釋:通過進貨查驗記錄,查看索證索票。
4.食品添加劑使用是否有記錄
檢查規程:詢問專管人員,查閱領料記錄。
重點注釋:是否有獨立的食品添加劑領料記錄。
二、生產過程控制
檢查項目:廠區環境清潔衛生狀況;
更衣室;
生產加工場所清潔衛生狀況;
生產加工設施、設備清潔衛生狀況;
企業必備生產設備、設施維護保養和清洗消毒;
產品投料記錄;
生產加工過程中關鍵控制點的控制記錄;
生產中人流、物流交叉污染情況;
原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情況;
設備、設施運行情況;
現場人員衛生防護情況;
回收產品處置情況。
(一)廠區環境清潔衛生狀況
1.廠區內垃圾是否密閉存放,是否散發出異味, 是否有各種雜物堆放。
檢查規程:檢查廠區內環境,是否符合衛生規范。
重點注釋:不得有對食品有顯著污染的區域,垃圾應及時清掃,無雜物混堆。
2. 廠區內是否設置防蠅、防鼠設施
檢查規程:檢查廠區內環境,是否合理設置防蠅、防鼠設施。
重點注釋:查看防蠅防蟲設備安裝位置是否到位。
3. 企業的生活區和生產區是否分離
檢查規程:檢查廠區是否有生活區,生活區是否與生產區有隔離。
重點注釋:生活區、廁所等不得對生產區域產生影響;
宿舍、食堂、職工娛
樂設施等生活區應與生產區保持適當距離或分隔。
4.企業是否記錄清潔衛生情況
檢查規程:查看是否有清潔記錄,是否按衛生制度執行。
重點注釋:有衛生管理制度。
(二)更衣室
1.更衣室內部是否設儲衣柜或衣架、鞋箱(架),個人衣、鞋與工作服、靴是否分開放置。
檢查規程:查看更衣室設施,是否按規定擺放。
重點注釋:要有與生產量相匹配的更衣設施,保證工作服與個人服裝及其他物品分開放置。
2. 更衣室內空氣是否進行殺菌消毒
檢查規程:查看滅菌消毒設備、設施是否能正常運行,查閱滅菌消毒記錄。
重點注釋:可采用紫外線燈、臭氧發生器等進行消毒。
3. 更衣室內是否有完好的非手動式洗手設施、干手器,并配備了洗手液和消毒液。
檢查規程:查看洗手設施配置是否齊全,消毒液是否有配置記錄。
重點注釋:消毒液的配置和更換要按照使用說明和制度要求。
(三)生產加工場所清潔衛生狀況
1.車間及倉庫是否設置防蠅、防鼠設施。
檢查規程:查看防蠅、防鼠設施是否安裝到位。
重點注釋:一般設置在倉庫或車間出入口。
2. 物料是否離地離墻堆放
檢查規程:查看車間里物料是否有直接靠墻堆放在地面上。
重點注釋:同倉庫存貯要求。
3. 生產車間內垃圾是否密閉存放。
檢查規程:查看車間的垃圾桶是否有帶蓋。
第8篇 食品生產企業衛生管理制度
1、認真學習貫徹《食品衛生法》,及時辦理衛生許可證,并將食品衛生許可證懸掛于醒目處。
2、生產企業周圍環境良好,25米內不得有暴露的垃圾堆、垃圾場、坑式廁所、糞池等孳生有害昆蟲的場所,衛生區采取“四定”辦法,即:定人、定物、定時間、定質量,劃片分工,責任到人,確保內外環境整潔。
3、嚴把食品及原料采購關,采購員采購食品必須按規定向供貨方索取有效的檢驗合格證明及衛生許可證復印件,禁止采購不符合衛生要求的食品。
4、食品入庫前要進行驗收登記,食品貯存應做到分類存放,離地離墻先入先出,定期檢驗,及時清理;食品倉庫內應防鼠、防潮,嚴禁存放亞硝酸鹽及殺蟲劑等有害有毒物質。
5、食品加工人員要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按良好的生產規范進行操作,確保各工序連續進行,嚴禁往返,防止交叉污染。
6、加工后的廢棄物存放設施應密閉或帶蓋,存放應遠離生產車間,且位于生產車間的下風向;廢棄食用油脂專人管理,盛放于標有“廢棄食用油脂專用”字樣的密閉容器內,定期按有關規定及時清理。
7、食品加工人員每年必須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培訓合格證明后方可參加工作;工作期間應穿戴清潔的工作衣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防止人為因素造成的食品污染。
8、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按照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和檢驗方法進行檢驗,要逐批次對投產前的原材料、半成品和出廠前的成品進行檢驗,保證每批產品檢驗合格后出廠。
第9篇 食品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范本
一、進貨索證索票制度
(一)嚴格審驗供貨商(包括銷售商或者直接供貨的生產者)的許可證和食品合格的證明文件。
(二)對購入的食品,索取并仔細查驗供貨商的營業執照、生產許可證或者流通許可證、標注通過有關質量認證食品的相關質量認證證書、進口食品的有效商檢證明、國家規定應當經過檢驗檢疫食品的檢驗檢疫合格證明。上述相關證明文件應當在有效期內首次購入該種食品時索驗。
(三)購入食品時,索取供貨商出具的正式銷售發票;或者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索取有供貨商蓋章或者簽名的銷售憑證,并留具真實地址和聯系方式;銷售憑證應當記明食品名稱、規格、數量、單價、金額、銷貨日期等內容。
(四)索取和查驗的營業執照(身份證明)、生產許可證、流通許可證、質量認證證書、商檢證明、檢驗檢疫合格證明、質量檢驗合格報告和銷售發票(憑證)應當按供貨商名稱或者食品種類整理建檔備查,相關檔案應當妥善保管,保管期限自該種食品購入之日起不少于2年。
二、食品進貨查驗記錄制度
(一)每次購入食品,如實記錄食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批號、保質期、供貨者名稱及聯系方式、進貨日期等內容。
(二)采取賬簿登記、單據粘貼建檔等多種方式建立進貨臺賬。食品進貨臺賬應當妥善保存,保存期限自該種食品購入之日起不少于2年。
(三)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定期查閱進貨臺賬和檢查食品的保存與質量狀況,對即將到保質期的食品,應當在進貨臺賬中作出醒目標注,并將食品集中陳列或者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對超過保質期或者腐化、變質、質量不合格等食品,應當立即停止銷售,撤下柜臺銷毀或者報告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法處理,食品的處理情況應當在進貨臺賬中如實記錄。
三、 庫房管理制度
(一)食品與非食品應分庫存放,不得與洗化用品、日雜用品等混放。
(二)食品倉庫實行專用并設有防鼠、防蠅、防潮、防霉、通風的設施及措施,并運轉正常。
(三)食品應分類,分架,隔墻隔地存放。各類食品有明顯標志,有異味或易吸潮的食品應密封保存或分庫存放,易腐食品要及時冷藏、冷凍保存。
(四)貯存散裝食品的,應在散裝食品的容器、外包裝上標明食品的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經營者名稱及聯系方式等內容。
(五) 建立倉庫進出庫專人驗收登記制度,做到勤進勤出,先進先出,定期清倉檢查,防止食品過期、變質、霉變、生蟲,
及時清理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
(六)食品倉庫應經常開窗通風,定期清掃,保持干燥和整潔。
(七)工作人員應穿戴整潔的工作衣帽,保持個人衛生。
四、食品銷售衛生制度
(一)食品銷售工作人員必須穿戴整潔的工作衣帽,洗手消毒后上崗,銷售過程中禁止撓頭、咳嗽,打噴嚏用紙巾捂口。
(二)銷售直接入口的食品必須有完整的包裝或防塵容器盛放,使用無毒、清潔的售貨工具。
(三)食品銷售應有專柜,要有防塵、防蠅、防污染設施。
(四)銷售的預包裝及散裝食品應標明廠名、廠址、品名、生產日期和保存期限(或保質期)等。
五、食品展示衛生制度
(一)展示食品的貨架必須在展示食品前進行清潔消毒。
(二)展示食品必須生、熟分離,避免食品交叉感染。
(三)展示直接入口食品必須使用無毒、清潔的容器,保持食品新鮮衛生,不得超出保質期。
(四)展示柜的玻璃、銷售用具、架子、燈罩、價格牌不得直接接觸食品,展示的食品不得直接散放在貨架上。。
(五)展示食品的銷售人員必須持有有效健康證明上崗,穿戴整潔的工作衣帽。
六、從業人員健康檢查制度
(一)食品經營人員必須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后方可參加工作,不得超期使用健康證明。
(二)食品安全管理人員負責組織本單位從業人員的健康檢查工作,建立從業人員衛生檔案。
(三)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的人員,以及患有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等有礙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員,不得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七、從業人員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制度
(一)認真制定培訓計劃,定期組織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參加食品安全知識、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的培訓以及操作技能培訓。
(二)新參加工作的人員包括實習工、實習生必須經過培訓、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
(三)建立從業人員食品安全知識培訓檔案,將培訓時間、培訓內容、考核結果記錄歸檔,以備查驗。
八、食品用具清洗消毒制度
(一)食品用具、容器、包裝材料應當安全、無害,保持清潔,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證食品安全所需的溫度等特殊要求。
(二)食品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三)食品用具要有專人保管、不混用不亂用。
(四)食品冷藏、冷凍工具應定期保潔、洗刷、消毒,專人負責、專人管理。
(五)食品用具清洗、消毒應定期檢查、不定期抽查,對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要求的用具及時更換。
九、衛生檢查制度
(一)制定定期或不定期衛生檢查計劃,將全面檢查與抽查、問查相結合,主要檢查各項制度的貫徹落實情況。
(二)衛生管理人員負責各項衛生管理制度的落實,每天在營業后檢查一次衛生,檢查各崗是否有違反制度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指導改進,并做好衛生檢查記錄備查。每周1-2次全面現場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并提出限期改進意見,做好檢查記錄。
第10篇 安全生產工作督查制度食品公司
食品股份公司安全生產工作督查制度
安全生產事關企業財產和職工群眾生命安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必須切實認真抓好,抓落實,為了把安全生產工作落到實處,必須加強檢查督促。
一、督查事項
1、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安全生產重要指示及全公司安全生產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情況。特別是落實《安全生產法》學習貫徹情況;
2、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政策的執行情況;
3、重大事故隱患的治理和整改情況;
4、事故調查處理結案工作和事故責任人員處分的落實情況;
5、各部門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情況。
二、督查對象
公司屬各部門及所屬分廠。由上一級組織對下一級組織進行督查。
三、督查工作組織
督查工作由公司和各部門組織,
四、督查方式
不定期進行,原則上一年內不少于4次。
五、督查結果反饋
督查工作中發現的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應當下達書面整改通知書責令被督查部門立即整改,排除隱患。被督查部門必須按要求進行整改,整改結束后,向組織督查的部門寫書面報告。
督查工作結束后,組織督查工作的部門要寫出督查報告,報公司領導和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備案,同時向督查部門反饋結果,提出督查建議。
第11篇 車間食品生產防護管理制度
一目的
在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加強產品防護,防止食品出現污染或損壞。
二 職責
2.1倉庫負責輔料、包裝材料防護工作。
2.2生產車間負責生產加工過程中產品及源水防護工作。
2.3倉庫負責成品防護工作。
3原輔料包裝材料防護
3.1運輸輔料、包裝材料所用的容器、工具和車輛必須清潔,輔墊物、遮蓋物應干凈衛生,不能將食品與有害、有毒、有異味的物品同車運輸。
3.2輔料、包裝材料貯存時應分類放置,一般應存放在墊板、貨架上或容器中。
3.3輔料、包裝材料庫房采取防塵、防潮、防鼠、防蟲等措施。
3.4輔料、包裝材料應先進先出。
4源水及生產加工過程中產品防護
4.1源水儲水箱及管道要保持清潔,確保源水質量。
4.2原輔材料與半成品、成品分開,防止物料與食品的交叉污染。
4.3生產工人應搞好個人衛生,進入車間應穿戴好工作服、帽,及時對手進行消毒,防止對食品造成污染。
4.4及時對設備、容器、工具進行清洗、消毒,防止機油、殘留的清潔劑、消毒劑等對食品的污染。
4.5搞好車間環境衛生,采取防塵、防鼠、防蟲等措施,對生產設施及時進行維護保養,防止灰塵、臟水、屋頂上的脫落物、水珠及蚊蠅、蟲鼠等對食品的污染。
4.6產品轉運過程中所用的容器、工具和車輛必須清潔,輔墊物、遮蓋物應干凈衛生,不能將食品與其他物品同車運輸。
5成品防護
5.1成品轉運過程中所用的容器、工具和車輛必須清潔,輔墊物、遮蓋物應干凈衛生。
5.2成品應采用規定的運輸工具進行運輸,不得將食品與有害、有毒、有異味的物品同車運輸;應輕拿輕放,不得重壓;避免日曬、雨淋。
5.3成品貯存時應分類放置,一般應存放在墊板上;不得與有害、有毒、有異味或對產品產生不良影響的物品同處貯存。
5.4成品庫房采取防塵、防潮、防鼠、防蟲等措施,控制環境溫、濕度,使其符合規定要求。
第12篇 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條 嚴格遵守《產品質量法》、《標準化法》、《計量法》、《食品衛生法》、《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試行條例》、《查處食品標簽違法行為規定》、《產品標識標注規定》、《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實施意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食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產品標準的要求。
第二條 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及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的企業設立條件。對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的產品,在取得生產許可資質的前提下組織生產。
第三條 建立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努力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企業負責人和主要管理人員了解食品質量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具有與食品生產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熟練技術工人和質量工作人員。
第四條 具備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的生產設備、工藝設備和相關輔助設備,具有與確保產品質量合格相適應的原料處理、加工、貯存等廠房或者場所。具備產品質量安全的環境條件。
第五條 食品加工工藝流程科學、合理,生產加工過程嚴格、規范,對生產關鍵點進行嚴格控制。
第六條 生產食品所用的原材料、添加劑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嚴格進貨驗貨制度,不使用非食用性原輔材料加工食品。
第七條 按照有效的產品標準組織生產,無強制性標準規定的,符合企業明示采用的標準要求。
第八條 具有質量檢驗和計量檢測手段,檢驗和檢測儀器定期通過計量檢定。
第九條 在生產全過程建立標準體系,實行標準化管理,從原材料采購、產品出廠檢驗到銷售后服務實施全過程質量管理。
第十條 食品的包裝材料、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包裝、工具、設備安全,保持清潔,對食品無污染。
第十一條 產品出廠前經過嚴格檢驗、確保出廠產品檢驗合格。
第十二條 產品標識標注及食品市場準入標志的使用符合國家有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