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某單位設備使用安全管理制度
單位設備使用安全管理制度
要使設備安全運行,發揮最佳效益,須建立并嚴格執行設備使用、操作的有關制度。
1.崗位責任制
崗位責任制是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管理的一項基礎制度,生產經營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都是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建立,各項活動都必須納入崗位責任制中得以落實,設備使用維護的各項工作都是崗位責任制的組成部分,必須在崗位責任制中得到落實。所以,設備使用維護工作必須體現在操作工人的崗位責任制中,嚴格貫徹崗位責任制可保證設備使用維護的各項規章制度的貫徹,從而保證設備處于良好狀態,為生產經營單位生產經營創造有利的條件。
2.操作證制度
生產經營單位主要生產設備的操作工人,由車間提出定人定機名單,經機動科備案審批后執行,重點設備或精、大、稀設備定人定機名單,還需報主管副廠長批準后執行,并執行交接班制度。定人定機還需憑設備操作證才能上崗。主要生產設備的操作工人,包括學徙、實習生等均應經過培訓,考試合格,取得操作證后,才能獨立操作設備。每個工人原則上只允許操作一種型號設備。熟練技工,經過一專多能專業培訓,考試合格后,允許其操作取得操作證型號的設備。操作工人必須經技術培訓,熟練掌握技術操作規程和安全操作規程后方可取得操作證。操作證由生產經營單位專門管理部門統一發放,禁止轉借。特殊工種操作工須經培訓取得特殊工種操作證后方能上崗。應不斷提高設備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加強技術培訓,并進行考試,考試合格可以升級。在特殊情況下,例如事故后重新培訓的工人,考試不合格,可取消操作證,調離操作崗位。
3.安全檢查、檢驗制度
設備運行安全檢查是設備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是防止設備故障和事故的有效方法。通過檢查可全面掌握設備的技術狀況和安全狀況的變化及磨損情況,及時查明和消除設備隱患,根據檢查發現的問題,開展整改,以確保設備的安全運行。安全檢驗是按一定的方法與檢測技術對設備的安全性能進行預防性試驗,以確定設備維修計劃或安全運行年限。
4.維修保養制度
設備長期使用,必然造成各種零部件的松動、磨損,從而使設備狀況變壞,導致動力性能下降,經濟性能惡化,安全可靠性降低,甚至發生事故。因此,建立維修保養制度,根據零部件磨損規律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定期對設備進行清潔、潤滑、檢查、調整等作業,是延長各零部件使用壽命,防止早期損壞,避免運行中發生故障、事故的有效方法。
5.交接班制度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生產設備,一般都處于三班制或四班制的日夜連續使用狀態。因此必須建立設備交接班手續,形成設備交接班制度。以明確設備維護保養的責任,提供設備使用的第一手資料,為設備故障的動態分析和生產情況分析提供準確、有效、可靠的依據。設備交接班工作應該做到:
(1)凡多班制生產設備,都必須執行交接班制度。認真準確填寫'設備交接班記錄',并簽字。一班制設備,操作工應填寫'設備使用日記'。
(2)交班人員下班前必須認真清掃,擦拭設備,向接班人員介紹潤滑、安全裝置、轉動系統、操作機構等各部位的情況。運行中有無可疑情況,維護、調整、檢修情況。清點工具、儀表和檢測儀器,認真進行交接,并填寫記錄。
(3)接班人員必須提前10~15分鐘到達現場,了解設備情況,認真接班并檢查記錄填寫情況。如果確認設備情況正常,記錄填寫無誤,即可簽字接班。否則,應立即提出,必要時可拒絕接班,并及時報告本班組長處理。設備接班后發生的問題,由接班者負責。
(4)交班組長應將本班內設備使用與故障情況,記錄在組長'值班記錄'內,向接班組長交代清楚并簽字。較大問題、故障或危險隱患應及時向車間設備員、安全員、設備工程師或設備主任報告。
(5)值班機、電鉗工,都應進行交接班,交接負責區域內設備情況并填寫'交接班記錄'。
(6)車間設備員、安全員、設備工程師、設備主任、機動科設備管理員、機動科長應定期與不定期地抽查設備交接班制度執行情況。
(7)'設備交接班記錄'、'設備運轉記錄'、'設備安全狀況記錄'簿用完后,由車間保管,其中主要記載應于當月底摘抄記入設備管理檔案。
6.設備使用守則
人們在長期的設備維護管理實踐中總結和提煉了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措施,對設備維護管理有重要的作用,這些措施是要求設備操作人員做到'三好'、'四會'、'四項基本要求'、'五項紀律'和'潤滑五定'。
(1)'三好'
①管好。操作者對設備負有保管責任,未經領導同意,不許他人動用。設備的附件、儀器、儀表、工具、安全防護裝置必須保持完整無損。設備運轉不得離開崗位,離開時必須停車斷電,設備發生事故,立即停車斷電,保護現場,及時、真實地上報事故情況。
②用好。嚴格執行操作規程,精心愛護設備,不準設備帶病運轉、禁止超負荷使用設備。
③養好。操作者必須按照保養規定,進行清潔、潤滑、調整、緊固,保持設備性能良好。
(2)'四會'
①會使用。操作者要熟悉設備結構、性能、傳動原理、功能范圍,會正確選用速度、控制電壓、電流、溫度、流量、流速、壓力、振幅和效率,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操作熟練,操作動作正確、規范。
②會維護。操作者要掌握設備的維護方法、維護要點,能準確、及時、正確地做好維修保養工作,會保持潤滑油質量清潔,做到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潤滑,保證油路暢通。
③會檢查。操作者必須熟知設備開動前和使用后的檢查項目內容,正確進行檢查操作。設備運行時,應隨時觀察設備各部位運轉情況,通過看、聽、摸、嗅的感覺和機裝儀表判斷設備運轉狀態,分析并查明異常產生的原因。會使用檢查工具和儀器檢查、檢測設備。并能進行規程規定的部分解體檢修工作。
④會排除故障。操作者能正確分析判斷一般常見故障,并可承擔排除故障工作,能按設備技術性能,掌握設備磨損情況,鑒定零部件損情況,按技術質量要求,進行一般零件的更換工作。排除不了的疑難故障,應該及時報檢、報修。
3)'四項要求'
操作工必須做到設備及其周圍工作場地的如下四項要求:
①整齊。工具、工件放置整齊,安全防護裝置齊全,線路管道完整。
②清潔。設備清潔,環境干凈,各滑動面無油污、無碰傷。
③潤滑。按時加油換油,油質符合要求,油壺、油槍、油杯齊全,油氈、油線、油標清潔,油路暢通。
④安全。合理使用,精心維護保養,及時排除故障及一切危險因素,預防事故。
(4)'五項紀律'
①憑操作證使用設備,遵守安全操作規程。
②保持設備整潔,潤滑良好。
③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
。
④隨機附件、工具、文件齊全。
⑤發生故障,立即排除或報告。
(5)'潤滑五定'
①定點。按規定的加油點加油。
②定時。按規定的時間加油。
③定質。按規定的牌號加油。
④定量。按規定的油量加油。
第2篇 公路工程施工單位施工設備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
為確保機械設備正常運轉,防止和杜絕重特大安全機械事故的發生,保護國家財產和員工的人身利益不受侵害,特制定本制度。
二、機械設備使用原則
1. 按機械設備規定的性能指標使用,嚴禁不合理使用機械。
2. 使用機械時要保證人身及機械安全,嚴禁機械設備超負荷運轉。
3. 機械使用的燃油、潤滑油、液壓油等油料應符合規定,電壓等級必須滿足使用要求。
4. 機械操作人員必須聽從施工員的正確指揮,確保工作質量,與施工員密切配合,及時完成任務。
5. 保證機械設備的完好和在用,提高其利用率,以滿足施工現場生產所需。
三、工作職責
1. 物資設備部,對全項目的機械設備進行統一管理,負責全項目機械設備需用計劃申報。
2. 物資設備部對項目機械設備進行協調、調配,辦理設備進出場和租賃手續。
3. 物資設備部應建立健全各種機械設備臺帳,做好機械維修和運轉記錄,保證機械設備的完好率和利用率。
四、機械設備使用要求
1. 操作人員應體檢合格,無妨礙作業的疾病和生理缺陷,并應經過專業培訓、考核合格取得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操作證或公安部門頒發的機動車駕駛執照后,方可持證上崗。
2、機械管理人員,應熟悉各種機械安全操作規程和機動車交通安全法規。
3. 操作人員在作業過程中,應集中精力正確操作,注意機械工況,不得擅自離開工作崗位或將機械交給其他無證人員操作。嚴禁無關人員進入作業區或操作室內。
4. 操作人員應遵守機械有關保養規定,認真及時做好各級保養工作,經常保持機械的完好狀態。
5. 實行多班作業的機械,應執行交接班制度,認真填寫交接班記錄;接班人員經檢查確認無誤后,方可進行工作。
6. 在工作中操作人員和配合作業人員必須按規定穿戴勞動保護用品。
7. 機械進入作業地點后,施工技術人員應向操作人員進行施工任務和安全技術措施交底。操作人員應熟悉作業環境和施工條件,聽從指揮,遵守現場安全規則。
8. 機械必須按照出廠使用說明書規定的技術性能、承載能力和使用條件,正確操作,合理使用,嚴禁超載作業或任意擴大使用范圍。
9. 機械上的各種安全防護裝置及監測、指示、儀表、報警等自動報警、信號裝置應完好齊全,有缺損時應及時修復。安全防護裝置不完整或已失效的機械不得使用。
10. 機械不得帶病運轉。運轉中發現不正常時,應先停機檢查,排除故障后方可使用。
12. 根據施工情況,對不再使用的機械設備申請報停,辦理調出手續。
12. 建立健全機械設備的卡片、臺帳和技術檔案,每臺設備必須掛牌作業,注明統一編號,機械設備名稱、技術性能、機長、操作規程。所有機械設備統一標識。
13. 為了保證施工生產機械設備及操作人員的安全,定期檢查機械設備的使用性能,確保生產安全。
14. 注意機械防雨、防洪及防風工作,要采取措施防止機電設備及輸電線路因洪水及風災造成的損失。
15. 各類機械使用和操作人員,應做到撊凇⑺畝⑷即:勤學習、勤檢查、勤保養,懂原理、懂構造、懂性能、懂用途,會熟練操作、會維修、會排故障。
五、特種設備安全管理要求
1.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使用符合安全技術規范要求的特種設備。特種設備投入使用前,使用單位應當核對其是否附有安全技術規范要求的設計文件、產品質量合格證明、安裝及使用維修說明、監督檢驗證明等文件。
2. 特種設備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內,應當向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的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登記。登記標志應當置于或者附著于該特種設備的顯著位置。
3. 物資設備部應當對在用特種設備進行經常性日常維護保養,定期(至少每月進行一次)自行檢查,并做出記錄,發現異常及時處理。投入使用前應由項目部進行聯合檢查驗收,試吊合格并經有關部門檢查驗收合格發證后方能使用。
4. 未經定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不得繼續使用。特種設備存在嚴重事故隱患或者超過安全技術規范規定使用年限,應當給予及時報廢。
5. 特種設備出現故障或者發生異常情況,使用單位應當及時報請物資設備部對其進行全面檢查,消除事故隱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6. 特種設備的作業人員及其相關管理人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考核合格,取得國家統一格式的特種作業人員證書,方可從事相應的作業或者管理工作。
7. 物資設備部應當對特種設備作業人員進行特種設備安全教育和培訓,保證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具備必要的特種設備安全作業知識。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在作業中應當嚴格執行特種設備的操作規程和有關的安全規章制度。
8.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在作業過程中發現事故隱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應當立即向安全環保部、設備物資部和單位有關負責人報告。
第3篇 特種設備單位安全管理標準化循環改進制度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安全管理標準化循環改進制度
1.目的
為持續推進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改進完善,確保安全管理順利建標立章,保障特種設備安全使用,特制定本制度。
2.范圍
本單位所有安全生產部門及特種設備各有關人員
3職責
3.1特種設備安全管理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實施本單位安全管理標準化自評,對安全管理標準化的持續改進負責。
3.2安全管理機構負責作好安全管理標準化自評,并負責組織接受安全管理標準化其它部門的評價,負責評價后改進措施的制定和組織實施,并對落實情況進行督查和驗證。
3.3各單位和各有關人員積極主動配合安全管理標準化評價,如實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按照安全管理機構要求認真實施本部門本崗位的改進。
4.內容
4.1自評
自評至少每年進行一次,一般在每年年底前進行。由特種設備安全管理領導小組負責組織自評小組。自評應明確以下內容:
4.1.1時間,
4.1.2參加的部門及人員;
4.1.3內容與方式,
4.1.4結論及意見。
自評應采取首次會明確動員,末次會總結反饋的程序,并就自評結果,評價與被評價雙方簽署備忘錄。
4.2改進
4.2.1改進來源:自評以及他評,安全管理標準化創建中的意見和建議。
4.2.2改進管理:安全管理領導小組總負責,安全管理機構具體負責,分解改進目標,抓落實督查改進結果。
4.2.3改進方式:各改進責任單位(崗位人員)針對改進目標,制定改進方案,落實改進措施,上報改進結果,接受檢查。安全管理機構匯總改進結果,上報安全管理領導小組,存檔備查。
第4篇 公路工程單位施工設備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
為確保機械設備正常運轉,防止和杜絕重特大安全機械事故的發生,保護國家財產和員工的人身利益不受侵害,特制定本制度。
二、機械設備使用原則
1. 按機械設備規定的性能指標使用,嚴禁不合理使用機械。
2. 使用機械時要保證人身及機械安全,嚴禁機械設備超負荷運轉。
3. 機械使用的燃油、潤滑油、液壓油等油料應符合規定,電壓等級必須滿足使用要求。
4. 機械操作人員必須聽從施工員的正確指揮,確保工作質量,與施工員密切配合,及時完成任務。
5. 保證機械設備的完好和在用,提高其利用率,以滿足施工現場生產所需。
三、工作職責
1. 物資設備部,對全項目的機械設備進行統一管理,負責全項目機械設備需用計劃申報。
2. 物資設備部對項目機械設備進行協調、調配,辦理設備進出場和租賃手續。
3. 物資設備部應建立健全各種機械設備臺帳,做好機械維修和運轉記錄,保證機械設備的完好率和利用率。
四、機械設備使用要求
1. 操作人員應體檢合格,無妨礙作業的疾病和生理缺陷,并應經過專業培訓、考核合格取得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操作證或公安部門頒發的機動車駕駛執照后,方可持證上崗。
2、機械管理人員,應熟悉各種機械安全操作規程和機動車交通安全法規。
3. 操作人員在作業過程中,應集中精力正確操作,注意機械工況,不得擅自離開工作崗位或將機械交給其他無證人員操作。嚴禁無關人員進入作業區或操作室內。
4. 操作人員應遵守機械有關保養規定,認真及時做好各級保養工作,經常保持機械的完好狀態。
5. 實行多班作業的機械,應執行交接班制度,認真填寫交接班記錄;接班人員經檢查確認無誤后,方可進行工作。
6. 在工作中操作人員和配合作業人員必須按規定穿戴勞動保護用品。
7. 機械進入作業地點后,施工技術人員應向操作人員進行施工任務和安全技術措施交底。操作人員應熟悉作業環境和施工條件,聽從指揮,遵守現場安全規則。
8. 機械必須按照出廠使用說明書規定的技術性能、承載能力和使用條件,正確操作,合理使用,嚴禁超載作業或任意擴大使用范圍。
9. 機械上的各種安全防護裝置及監測、指示、儀表、報警等自動報警、信號裝置應完好齊全,有缺損時應及時修復。安全防護裝置不完整或已失效的機械不得使用。
10. 機械不得帶病運轉。運轉中發現不正常時,應先停機檢查,排除故障后方可使用。
12. 根據施工情況,對不再使用的機械設備申請報停,辦理調出手續。
12. 建立健全機械設備的卡片、臺帳和技術檔案,每臺設備必須掛牌作業,注明統一編號,機械設備名稱、技術性能、機長、操作規程。所有機械設備統一標識。
13. 為了保證施工生產機械設備及操作人員的安全,定期檢查機械設備的使用性能,確保生產安全。
14. 注意機械防雨、防洪及防風工作,要采取措施防止機電設備及輸電線路因洪水及風災造成的損失。
15. 各類機械使用和操作人員,應做到撊凇⑺畝⑷即:勤學習、勤檢查、勤保養,懂原理、懂構造、懂性能、懂用途,會熟練操作、會維修、會排故障。
五、特種設備安全管理要求
1.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使用符合安全技術規范要求的特種設備。特種設備投入使用前,使用單位應當核對其是否附有安全技術規范要求的設計文件、產品質量合格證明、安裝及使用維修說明、監督檢驗證明等文件。
2. 特種設備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內,應當向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的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登記。登記標志應當置于或者附著于該特種設備的顯著位置。
3. 物資設備部應當對在用特種設備進行經常性日常維護保養,定期(至少每月進行一次)自行檢查,并做出記錄,發現異常及時處理。投入使用前應由項目部進行聯合檢查驗收,試吊合格并經有關部門檢查驗收合格發證后方能使用。
4. 未經定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不得繼續使用。特種設備存在嚴重事故隱患或者超過安全技術規范規定使用年限,應當給予及時報廢。
5. 特種設備出現故障或者發生異常情況,使用單位應當及時報請物資設備部對其進行全面檢查,消除事故隱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6. 特種設備的作業人員及其相關管理人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考核合格,取得國家統一格式的特種作業人員證書,方可從事相應的作業或者管理工作。
7. 物資設備部應當對特種設備作業人員進行特種設備安全教育和培訓,保證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具備必要的特種設備安全作業知識。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在作業中應當嚴格執行特種設備的操作規程和有關的安全規章制度。
8.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在作業過程中發現事故隱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應當立即向安全環保部、設備物資部和單位有關負責人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