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宜居城市報告發布怎么寫
一、引言部分
1. 簡單介紹中國宜居城市的概念,強調其對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性。
2. 提出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變化,以及宜居城市評選的標準和依據。
二、城市排名概述
1. 列出最新的中國宜居城市排名,包括前五名城市。
2. 提及排名的主要參考指標,如環境質量、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穩定等因素。
三、具體城市分析
1. 分別對排名靠前的幾個城市進行詳細描述,如氣候條件、綠化覆蓋率、教育資源、醫療設施等。
2. 引用數據和事實來支撐分析,例如居民滿意度調查結果、城市規劃項目等。
四、城市特色展示
1. 描述每個宜居城市的獨特魅力,如歷史文化、美食文化、休閑娛樂設施等。
2. 舉例說明這些城市如何通過政策和規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五、挑戰與應對
1. 討論宜居城市面臨的挑戰,如人口老齡化、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
2. 介紹各城市為解決這些問題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六、未來展望
1. 展望中國宜居城市的未來發展,如可持續城市發展策略、智慧城市建設等。
2. 鼓勵更多的城市借鑒宜居城市的成功經驗,提高居民生活滿意度。
開頭結尾怎么寫
開頭: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快速推進,而宜居城市作為衡量城市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備受關注。近年來,一批城市以其優美的環境、完善的設施和和諧的社會氛圍脫穎而出,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理想居住地。這份中國宜居城市報告將揭示這些城市的魅力,并探討它們是如何在多方面提升居民幸福感的。
結尾: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宜居城市的建設將持續深化,不僅在于硬件設施的提升,更在于軟環境的優化。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韻味和挑戰,但共同的目標是為市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讓我們期待,未來的中國將有更多城市成為宜居的典范,讓更多人能在這些城市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家園。
中國宜居城市報告發布范文
第一篇 中國宜居城市報告發布1200字
《報告》中透漏出哪些信息?
6月14日,中科院對外發布《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建設宜居城市道阻且長
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宜居指數整體不高。40個代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數平均值僅為59.92分,中位數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認可值,反映出中國和諧宜居城市建設道路還很漫長。
宜居城市建設的短板
《報告》指出,中國宜居城市建設的主要短板為城市安全性、環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
從宜居城市評價要素來看,城市安全性評價得分最低,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約最為明顯;環境健康性評價得分次低,為58.23分,并以霧霾污染要素評價最低,僅為56.4分;交通便捷性評價也相對較低,為58.59分,停車便利性和交通運行通暢性是居民不滿意的癥結所在。
中國宜居城市報告發布 青島居首 北京墊底
具體城市排名
研究表明,對中國40個案例城市不同維度的城市宜居性評價比較發現,居民評價得分的是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環境舒適度,然后依次是人文環境舒適度、交通便捷性、環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
其中,城市安全性維度評價在6大指標中得分最低,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安全性評價均較高。
公共服務設施評價的5個城市,包括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等一線城市,及南京、青島、成都、濟南和昆明等的旅游城市。
而東部沿海城市的自然環境宜人性更強,這方面評價的5個城市依次為深圳、上海、蘇州、青島和南京。
中國宜居城市報告發布 青島居首 北京墊底
交通便捷性評價的城市分別為廈門、蘇州、濟南、海口和銀川等,另外威海、石家莊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評價也相對較高,主要以二三線城市為主。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的依次是廈門、威海、寧波、濟南和蘇州。
此外,鄭州、南京、呼和浩特、拉薩和銀川度宜居性評價較低。
北京因為哪幾個因素墊底?
中國宜居城市報告發布 青島居首 北京墊底
《報告》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數得分位于倒數第一,主要受制于環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對自然環境的認可度三大維度瓶頸制約。
環境問題
從2024到2024年環境健康性是北京宜居城市建設中出現負增長的維度。
《報告》顯示,2024年、2024年和2024年三次調查結果顯示,環境健康性要素評價得分在宜居城市評價指標中均為最低,得分分別于70.01分,58.7分和45.52分,其中后兩次調查的環境健康性評價得分低于60分的基本認可度,表明環境健康性已成為近期北京城市居民公認的短板。
與全國40個被調查城市橫向比較,2024年北京環境健康性評價得分比平均低12.71分,排名倒數第一,霧霾污染評價得分最低,僅為31.68分。
首都不等于“首堵”
堵車問題也是影響北京宜居城市排名的關鍵因素,不過,《報告》也強調,不能因為上述因素抹煞北京宜居城市建設的成效。在宜居城市要素評價方面,與2024年相比,2024年城市安全性增幅,增加了1.557倍;社會人文環境舒適性和交通便捷性增速也較快,增長比例分別達到63.3%、61.6%;自然環境宜人性和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增幅卻相對較少,增加比例分別為31.13%、20.2%。
第二篇 中國宜居城市報告1050字
日前,中科院發布了2024年《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在這份新鮮出爐的報告中,青島、昆明、三亞最宜居,占據榜單前三甲,鄭州的宜居指數雖然沒有倒數第一,總體排名卻不高。除了位列前三甲的青島、昆明、三亞之外,進入排行榜排名前十的城市還有:大連、威海、蘇州、珠海、廈門、深圳、重慶。榜單的倒數后兩名被北京和廣州包攬,宜居指數分別為56.24分和56.78分。
中國宜居城市報告2024
此次宜居城市的評價標準涵蓋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自然環境宜人性、社會人文環境舒適性、交通便捷性和環境健康性等6大方面,具體包含29個具體評價指標。
報告首次通過大量居民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反映了公眾真實的城市宜居性感受。一個有意思的結果是:不同年齡、學歷、戶籍狀況、家庭月收入等屬性的居民對城市宜居性評價結果明顯不同。其中,20-29歲、40-49歲、本地戶口、高學歷、家庭月收入5000以下和2萬元以上等社會群體的城市宜居性評價較低。也就是說中等收入群體的滿意度要高于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
研究表明,對中國40個案例城市不同維度的城市宜居性評價比較發現,居民評價得分的是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環境舒適度,然后依次是人文環境舒適度、交通便捷性、環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
其中,城市安全性維度評價在6大指標中得分最低,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安全性評價均較高。
公共服務設施評價的5個城市,包括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等一線城市,及南京、青島、成都、濟南和昆明等的旅游城市。
而東部沿海城市的自然環境宜人性更強,這方面評價的5個城市依次為深圳、上海、蘇州、青島和南京。
交通便捷性評價的城市分別為廈門、蘇州、濟南、海口和銀川等,另外威海、石家莊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評價也相對較高,主要以二三線城市為主。
根據上述幾個指標,2024宜居城市排名完整名單為:青島、昆明、三亞、大連、威海、蘇州、珠海、廈門、深圳、重慶、杭州、上海、長沙、濟南、福州、成都、海口、蘭州、長春、烏魯木齊、天津、合肥、沈陽、南京、寧波、西安、武漢、貴陽、石家莊、西寧、鄭州、南寧、呼和浩特、拉薩、銀川、南昌、太原、哈爾濱、廣州、北京
此次報告首次通過大量居民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反映了公眾真實的城市宜居性感受。一個有意思的結果是:不同年齡、學歷、戶籍狀況、家庭月收入等屬性的居民對城市宜居性評價結果明顯不同。其中,20-29歲、40-49歲、本地戶口、高學歷、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下和2萬元以上等社會群體的城市宜居性評價較低。也就是說中等收入群體的滿意度要高于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
第三篇 中國宜居城市報告重點摘要2700字
研究表明,對中國40個案例城市不同維度的城市宜居性評價比較發現,居民評價得分的是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環境舒適度,然后依次是人文環境舒適度、交通便捷性、環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
其中,城市安全性維度評價在6大指標中得分最低,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安全性評價均較高。
公共服務設施評價的5個城市,包括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等一線城市,及南京、青島、成都、濟南和昆明等的旅游城市。
而東部沿海城市的自然環境宜人性更強,這方面評價的5個城市依次為深圳、上海、蘇州、青島和南京。
交通便捷性評價的城市分別為廈門、蘇州、濟南、海口和銀川等,另外威海、石家莊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評價也相對較高,主要以二三線城市為主。
此次報告首次通過大量居民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反映了公眾真實的城市宜居性感受。一個有意思的結果是:不同年齡、學歷、戶籍狀況、家庭月收入等屬性的居民對城市宜居性評價結果明顯不同。其中,20-29歲、40-49歲、本地戶口、高學歷、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下和2萬元以上等社會群體的城市宜居性評價較低。也就是說中等收入群體的滿意度要高于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的依次是廈門、威海、寧波、濟南和蘇州。
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發布:居民幸福感廈門第一!
中國科學院宜居城市研究團隊14日發布最新研究成果《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的依次是廈門、威海、寧波、濟南和蘇州。
課題組介紹,該報告首次通過大量居民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反映了公眾真實的城市宜居感受。城市宜居性與居民幸福感存在對應性,通常宜居指數高的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也較靠前。
《報告》顯示,青島、昆明、三亞、大連、威海、蘇州、珠海、廈門、深圳、重慶宜居指數排名全國40個被調查城市前10名。北京和廣州宜居指數分別為56.24分和56.78分,分別位居倒數第一名和第二名。
二、三線城市的交通便捷性評價較高。40個被調查城市的交通便捷性評價相對較低且得分較為集中,平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58.59和59.11分,屬于中國宜居城市建設的短板領域。而交通便捷性評價的城市分別為廈門、蘇州、濟南、海口和銀川等,另外威海、石家莊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評價也相對較高。
東部沿海和西部高原城市的環境健康性評價較高。40個被調查城市的環境健康性評價相對較低,平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58.24、59.17分,是制約我國宜居城市建設的重要瓶頸。在40個被調查城市中,環境健康性評價較高的不僅包括廈門、青島和威海等東部沿海城市,還包括西寧和銀川等西部地區高原城市。
環境宜人 提升幸福感
研究顯示,幸福感的城市也是城市宜居指數排名靠前的城市。另外,不同群體對幸福感的認知也不同。其中,女性、中年人的幸福感更高;高學歷、從事生產性行業群體感覺更幸福。
課題組介紹,環境的宜人性對居民的幸福感有正面的作用。在光照充足、氣溫適宜的地區,城市的宜居性明顯優于干旱內陸地區,居民對身體健康狀態和生活穩定性有更高的評價,相應地也對生活狀態感到滿意和幸福
《報告》負責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張文忠介紹,他的研究團隊選取了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全國40個城市,開展了新一輪全國宜居城市問卷調查,重點分析了中國宜居城市指數綜合評價結果和分維度評價結果。
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宜居指數整體不高。40個代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數平均值僅為59.92分,中位數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認可值,反映出中國和諧宜居城市建設道路還很漫長。
根據評價結果,中國城市宜居指數評價的五座城市為青島、昆明、三亞、大連和威海。其中,青島市城市的綜合宜居性評價,位居全國第一位;昆明具備舒適宜人的自然環境和特色的社會文化環境,位居第二位;三亞市以空氣環境健康取勝,位居第三位;大連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環境宜人性上表現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環境舒適性和宜人性優勢明顯,位居全國第五位。
同時,中國城市宜居指數評價最低的五座城市為南昌、太原、哈爾濱、廣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數第一位,距離居民認可度尚有較大距離。《報告》還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數之所以倒數第一,主要受制于環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對自然環境的認可度三大維度瓶頸制約。其中,環境健康性維度成為北京宜居城市建設的短板。此外,鄭州、南寧、呼和浩特、拉薩和銀川宜居指數也相對較低。
據了解,本次《報告》評價指標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自然環境宜人性、社會人文環境舒適性、交通便捷性和環境健康性等6大維度和29個具體評價指標。
我國城市宜居性三短板為安全、健康、交通
報告對中國40個案例城市不同維度的城市宜居性評價比較發現,居民評價得分的是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環境舒適度,然后依次是人文環境舒適度、交通便捷性、環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
中國宜居城市的分維度評價
一線城市的城市安全性評價較高。城市安全性維度評價在6大指標中得分最低,距離全國宜居指數平均值差距達到4分以上,但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安全性評價均較高。
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評價整體。公共服務設施評價的五個城市主要包括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等一線城市,以及南京、青島、成都、濟南和昆明等的旅游城市,得分均超過65分。
東部沿海城市的自然環境宜人性更強。自然環境宜人性評價的五個城市依次為深圳、上海、蘇州、青島和南京,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城市。
文化特質提升了城市人文環境舒適性。人文環境舒適性評價的城市主要包括深圳、上海、廣州、成都和威海等城市,均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抑或包容開放的城市文化。
二三線城市的交通便捷性評價較高。交通便捷性評價的城市分別為廈門、蘇州、濟南、海口和銀川等,另外威海、石家莊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評價也相對較高,主要以二三線城市為主。
東部沿海和西部高原城市的環境健康性評價較高。40個調查城市的環境健康性評價相對較低,平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58.24、59.17分,是制約我國宜居城市建設的重要瓶頸。在40個案例城市中,環境健康性評價較高的不僅包括廈門、青島和威海等東部沿海城市,還包括西寧和銀川等西部地區高原城市。
中等收入人群對城市宜居性的滿意度
報告首次通過大量居民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反映了公眾真實的城市宜居性感受。一個有意思的結果是:不同年齡、學歷、戶籍狀況、家庭月收入等屬性的居民對城市宜居性評價結果明顯不同。其中,20-29歲、40-49歲、本地戶口、高學歷、家庭月收入5000以下和2萬元以上等社會群體的城市宜居性評價較低。也就是說中等收入群體的滿意度要高于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
最幸福的城市在哪里?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的依次是廈門、威海、寧波、濟南和蘇州。
第四篇 2024年中國宜居城市報告2250字
而廣州城市宜居指數得分位于倒數第二,北京墊底,評選為最不宜居城市。
相信大家一定對中科院所公布這份《報告》很感興趣……作為一線城市的北京因為哪幾個因素墊底?而我大昆明又是憑借哪些優勢位居第二的?
《報告》中透露出出這些信息?
《報告》負責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張文忠介紹,他的研究團隊選取了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少數公認宜居城市等40個案例城市,開展了新一輪全國宜居城市問卷調查,重點分析了中國宜居城市指數綜合評價結果和分維度評價結果。
因此,在這份評價結果中,
反映出了我國建設宜居城市中所出現的問題。
問題一:建設宜居城市道阻且長
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宜居指數整體不高。40個代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數平均值僅為59.92分,中位數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認可值,反映出中國和諧宜居城市建設道路還很漫長。
問題二:宜居城市建設的短板
從宜居城市評價要素來看,城市安全性評價得分最低,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約最為明顯;環境健康性評價得分次低,為58.23分,并以霧霾污染要素評價最低,僅為56.4分;交通便捷性評價也相對較低,為58.59分,停車便利性和交通運行通暢性是居民不滿意的癥結所在。
昆明憑借哪些優勢位居第二?
你一定想問,
這份評價結果是依據哪些指標而得出的結論?
6大維度 29個評價指標
《報告》提出了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自然環境宜人性、社會人文環境舒適性、交通便捷性和環境健康性等6大維度和29個具體評價指標。
根據評價結果,中國城市宜居指數評價的五座城市為青島、昆明、三亞、大連和威海。
青島市城市的綜合宜居性評價,位居全國第一位;昆明具備舒適宜人的自然環境和特色的社會文化環境,位居第二位;三亞市以空氣環境健康取勝,位居第三位;大連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環境宜人性上表現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環境舒適性和宜人性優勢明顯,位居全國第五位。
其中,在公共設施方便服務性、二三線城市的交通便捷性上兩項評價指標上,昆明均榜上有名。
《報告》負責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張文忠介紹,他的研究團隊選取了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全國40個城市,開展了新一輪全國宜居城市問卷調查,重點分析了中國宜居城市指數綜合評價結果和分維度評價結果。
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宜居指數整體不高。40個代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數平均值僅為59.92分,中位數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認可值,反映出中國和諧宜居城市建設道路還很漫長。
根據評價結果,中國城市宜居指數評價的五座城市為青島、昆明、三亞、大連和威海。其中,青島市城市的綜合宜居性評價,位居全國第一位;昆明具備舒適宜人的自然環境和特色的社會文化環境,位居第二位;三亞市以空氣環境健康取勝,位居第三位;大連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環境宜人性上表現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環境舒適性和宜人性優勢明顯,位居全國第五位。
同時,中國城市宜居指數評價最低的五座城市為南昌、太原、哈爾濱、廣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數第一位,距離居民認可度尚有較大距離。《報告》還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數之所以倒數第一,主要受制于環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對自然環境的認可度三大維度瓶頸制約。其中,環境健康性維度成為北京宜居城市建設的短板。此外,鄭州、南寧、呼和浩特、拉薩和銀川宜居指數也相對較低。
據了解,本次《報告》評價指標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自然環境宜人性、社會人文環境舒適性、交通便捷性和環境健康性等6大維度和29個具體評價指標。
我國城市宜居性三短板為安全、健康、交通
報告對中國40個案例城市不同維度的城市宜居性評價比較發現,居民評價得分的是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環境舒適度,然后依次是人文環境舒適度、交通便捷性、環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
中國宜居城市的分維度評價
一線城市的城市安全性評價較高。城市安全性維度評價在6大指標中得分最低,距離全國宜居指數平均值差距達到4分以上,但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安全性評價均較高。
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評價整體。公共服務設施評價的五個城市主要包括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等一線城市,以及南京、青島、成都、濟南和昆明等的旅游城市,得分均超過65分。
東部沿海城市的自然環境宜人性更強。自然環境宜人性評價的五個城市依次為深圳、上海、蘇州、青島和南京,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城市。
文化特質提升了城市人文環境舒適性。人文環境舒適性評價的城市主要包括深圳、上海、廣州、成都和威海等城市,均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抑或包容開放的城市文化。
二三線城市的交通便捷性評價較高。交通便捷性評價的城市分別為廈門、蘇州、濟南、海口和銀川等,另外威海、石家莊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評價也相對較高,主要以二三線城市為主。
東部沿海和西部高原城市的環境健康性評價較高。40個調查城市的環境健康性評價相對較低,平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58.24、59.17分,是制約我國宜居城市建設的重要瓶頸。在40個案例城市中,環境健康性評價較高的不僅包括廈門、青島和威海等東部沿海城市,還包括西寧和銀川等西部地區高原城市。
中等收入人群對城市宜居性的滿意度
報告首次通過大量居民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反映了公眾真實的城市宜居性感受。一個有意思的結果是:不同年齡、學歷、戶籍狀況、家庭月收入等屬性的居民對城市宜居性評價結果明顯不同。其中,20-29歲、40-49歲、本地戶口、高學歷、家庭月收入5000以下和2萬元以上等社會群體的城市宜居性評價較低。也就是說中等收入群體的滿意度要高于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
第五篇 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2024中國科學院內容完整版2600字
中國科學院14日在北京發布《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顯示,青島、昆明、三亞、大連、威海、蘇州、珠海、廈門、深圳、重慶宜居指數排名全國40個被調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廣州宜居指數分別為56.24分和56.78分,分別位居倒數第一名和第二名。那么,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2024中國科學院內容是什么?下面小編為大家揭秘。
《報告》負責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張文忠介紹,他的研究團隊選取了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全國40個城市,開展了新一輪全國宜居城市問卷調查,重點分析了中國宜居城市指數綜合評價結果和分維度評價結果。
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宜居指數整體不高。40個代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數平均值僅為59.92分,中位數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認可值,反映出中國和諧宜居城市建設道路還很漫長。
根據評價結果,中國城市宜居指數評價的五座城市為青島、昆明、三亞、大連和威海。其中,青島市城市的綜合宜居性評價,位居全國第一位;昆明具備舒適宜人的自然環境和特色的社會文化環境,位居第二位;三亞市以空氣環境健康取勝,位居第三位;大連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環境宜人性上表現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環境舒適性和宜人性優勢明顯,位居全國第五位。
同時,中國城市宜居指數評價最低的五座城市為南昌、太原、哈爾濱、廣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數第一位,離居民認可度尚有較大差距。此外,鄭州、南寧、呼和浩特、拉薩和銀川宜居指數也相對較低。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本次《報告》評價指標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自然環境宜人性、社會人文環境舒適性、交通便捷性和環境健康性等6大維度和29個具體評價指標。
研究表明,居民評價得分的是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環境舒適度;然后是社會人文環境舒適性;而城市安全性評價得分最低,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約最為明顯;環境健康性評價得分次低,為58.23分,并以霧霾污染要素評價最低,僅為56.4 分;交通便捷性評價也相對較低,為58.59分,停車便利性和交通運行通暢性是居民不滿意的癥結所在。
“城市安全性、環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為當前制約中國宜居城市建設的‘三大’短板。”不過,張文忠同時解釋,“在29個具體評價指標上,盡管房價與宜居城市有直接關系,但我們特意回避了房價這一評價指標,這主要是為了避免評價結果被房地產商用來炒作。”
《報告》還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數之所以倒數第一,主要受制于環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對自然環境的認可度三大維度瓶頸制約。其中,環境健康性維度成為北京宜居城市建設的短板。
宜居城市的構成要素
《gn中國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由包括生態環境健康指數、城市安全指數、生活便利指數、生活舒適指數、經濟富裕指數、社會文明指數、城市美譽度指數在內的七項一級指標,四八項二級指標,七四項三級指標組成。總結一下城市宜居性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安全要素
安全是人的需求層次中除了基礎生理需求之外的首選。目前城市的物質生活水平使絕大部分城市居民已無需過多地關注基礎生理需要, 安全成為現代社會中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
維護公共安全是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協調發展的基礎, 是居民安居樂業的必要條件和創造宜居環境的保證。因此, 宜居城市需要有完善的預防與應急處理機制和有效控制危機的能力, 可以將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等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使居住在這個城市的居民有較高的安全感。
2、生態環境要素
城市宜居繼而體現在環境宜居上。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空氣質量惡化、水源安全性降低、環境退化等環境問題使公眾對良好環境的追求更為迫切。宜居城市應該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工建筑環境,實現二者的相互協調和有機融合,從而創造出怡人的城市景觀, 滿足居民生理和心理舒適的需求。
3、歷史文化要素
在宜居城市里, 政治清明, 政局穩定,社會風氣良好, 公眾有歸屬感, 并且為身為城市的一分子感到驕傲。城市能夠接納外來種族、文化和事物, 但不盲目改變自身的文化特色, 社會各階層相處融洽, 城市歷史文脈與城市社區有機融合, 這一切都是城市宜居性的體現。所以, 社會文化要素是城市宜居性的基礎要素之一。在宜居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維護城市文脈的延續性以傳承歷史、延續文明、兼收并蓄, 營造高品位的文化環境。
4、經濟要素
經濟要素是宜居城市建設的物質基礎。只有經濟得到發展, 才能解決城市貧困、環境污染、就業不足等一系列城市問題, 從而為城市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物質支持, 促進城市人居軟環境的改善。
同時, 一個城市的宜居性應該是可持續的、不斷發展的, 能夠保證居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 為居民及其子孫后代營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環境。而持續發展的動力和前提是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 要使一個城市宜居, 城市的經濟系統應該運轉良好, 在取得明顯效益的同時又不會危及城市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 可以為將來的發展預留足夠的能動空間。
5、交通、通訊要素
城市的宜居性還體現在其便利程度上。城市生活便利度最明顯的體現就是交通、通訊的便捷程度。
同時, 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完善的生產性基礎設施, 也包括完善的生活性基礎設施, 以及以“數字城市”工程為標志的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 它是宜居城市的“數字基礎”, 在資訊高度發展的今天, 其地位日益重要。
6、人文要素
宜居城市對居民素質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居民素質涉及公眾的道德素養、文化程度、精神面貌等各個方面。
宜居的城市應該是一個學習型的城市, 公眾各階層不斷學習、進步, 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同時, 宜居城市是一個社會運行有序、財富分配公正、治安狀況良好、居民安居樂業的城市, 應該使每一個居住在該城市的居民能夠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所以, 一個宜居城市必
城市須建立、健全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等在內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宜居城市的建設涉及城市建設的每一個具體的細節, 不是單獨考慮幾個簡單的要素就能夠做到的。一切和城市建設相關的要素都要被包容到這個體系中來。宜居城市的六大組成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們相互交織、相互影響, 構成了宜居城市建設的核心理念。宜居城市是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的城市,在此基本原則上實現人與經濟、人與社會、人與文化、人與環境在城市內的和諧共生,以及城市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