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調研報告怎么寫
撰寫災害調研報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特定災害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和應對策略。以下是詳細步驟:
1. 定義研究范圍:明確災害類型(如地震、洪水、火災等)和受災地區,設定報告的目標和目的。
2. 文獻回顧: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災害的歷史、成因、影響范圍及以往的應對措施。
3. 數據收集:收集災害發生后的實時數據,包括損失情況、人員傷亡、基礎設施破壞等。
4. 現場調查:如果條件允許,進行實地考察,收集一手資料,觀察災后環境和社區狀況。
5. 分析評估:運用統計方法和專業模型分析災害的影響程度,評估現有應對機制的有效性。
6. 案例研究:對比類似災害的處理方式,學習成功經驗,吸取教訓。
7. 風險評估:預測未來可能的災害風險,評估潛在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
8. 應對策略:提出改善措施和應急預案,包括預防、減災、救援和恢復階段的建議。
9. 政策建議:針對政府和相關部門,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議。
10. 報告撰寫:將上述內容整合成清晰、邏輯連貫的報告,使用專業術語,但保持易讀性。
開頭結尾怎么寫
開頭部分: - 引言:簡要介紹災害的基本情況,闡述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 目的:明確報告的研究目標,指出為何需要進行此次調研。
例如: "本報告旨在深入研究202x年x地發生的y災害,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和現場調查,揭示災害的真實影響,并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以期為未來的災害預防和管理提供參考。"
結尾部分: - 結果總結:概括調研的主要發現,強調關鍵數據和分析結果。 - 建議展望:簡要提及提出的應對策略和政策建議,突出其實用價值和緊迫性。
例如: "調研結果顯示,y災害對x地的社會經濟造成了深遠影響。我們提出了強化預警系統、優化應急響應機制等建議,期望能為災后重建和未來防災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災害調研報告范文
第一篇 災害調研報告1650字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根據區人大常委會今年的工作安排,6月初,農經工委組織部分區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區人大代表,在常委會副主任葛久通的帶領下,對我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進行調研。調研組實地察看了上垟鄉沈岙嶺道路邊坡加固工程、平田鄉天燈洋地災點搬遷工程和北洋鎮前蔣村地災點加固工程,并召開座談會,聽取了相關單位的工作匯報,征詢了部分區人大代表的建議和意見,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區地處浙中沿海,經常遭受臺風暴雨侵襲,西部為丘陵山地,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全區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達到724.5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73%,目前,經地質專家調查確認的、位于山區村民居住區的山體滑坡等隱患點33處(其中2024年新增4處),分布于9個鄉鎮、街道的29個村,直接威脅170戶567人的生命和285間民房的安全。近年來,區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健全組織建設
經過多年完善,全區上下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成立了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區長任組長、區府辦副主任和黃巖國土資源分局局長任副組長、其他相關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國土部門成立了由局長任總指揮的臨災應急指揮中心,下設技術指導搶險組和后勤保障組,基層國土所相應建立汛期應急救援中隊;相關鄉鎮、街道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機構和工作班子;相關村建立了監測體系,確定監測責任人和常年監測員。
(二)加強宣傳培訓
宣傳方面:利用全國土地日、防災減災日、走村入企等活動宣傳地災防治的重要性;制作“防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發放到鄉鎮、村民手中,讓老百姓更加直觀地了解如何防災避災;在地災點的醒目位置設立地災警示牌,標注地災點的具體位置、影響區域及逃生路線等。培訓方面:今年4月份,組織全區130多名監測員和其他相關部門人員參加培訓會,邀請專家來上課,并部署防治任務。
(三)強化防范措施
加強監測系統、預警機制建設。氣象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中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區劃,在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置自動站,加密觀測點上降水、風力等情況,在富山和上鄭兩個站增加了土壤水分觀測。氣象部門根據上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級預報以及未來降水預報,結合本地自動站加密觀測資料,會同國土部門對比地質災害防御區劃圖,對黃巖本地的地質災害等級進行預報。同時,配合省氣象局工作,確定地質災害臨界面雨量,完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系統。
建立汛期防治制度。每年的防汛期,我區地質災害防治相關部門建立了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檢查、汛期值班、應急處置等各項制度,確保安全度汛。
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防治區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部門均要求規劃對象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四)加大治理力度
區財政今年安排地質災害點工程前期經費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80萬元,地質災害點治理工程項目100萬元。區國土部門本著宜搬則搬、宜治則治的原則, 2024年以來,通過和地質災害易發區鄉鎮(街道)、村(居)的共同努力,累計搬治群眾1015戶3564人,完成地質災害工程治理12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32處。同時,國土部門每年積極向省國土廳爭取地質災害搬遷專項用地指標,用于地災點的安置用地報批,去年爭取到39畝指標,基本解決了地災點的搬遷安置用地指標。2024年,我區成功申報省第一批《農村山區野外調查與評價》試點,區財政安排配套資金50萬元。
二、存在問題
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調研組通過此次調研中的所見所聞進行認真梳理,現將存在的問題概括如下:
(一)部分群眾思想上還不夠重視
部分群眾防災意識淡薄,對地質災害存在僥幸、麻痹心理,認為幾十年居住的地方一直沒發生過地質災害,必定安全,對地質災害的突發性、危害性及防患工作的緊迫性認識不足。調研中,有人大代表反映在地災點人員轉移過程中,群眾不配合的情況時有發生。同時,西部山區有些農村建房、景區建設等,事前沒有將地質災害評估納入審批的程序,從而產生一些人為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第二篇 關于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3050字
根據區人大常委會今年的工作安排,6月初,農經工委組織部分區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區人大代表,在常委會副主任葛久通的帶領下,對我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進行調研。調研組實地察看了上垟鄉沈岙嶺道路邊坡加固工程、平田鄉天燈洋地災點搬遷工程和北洋鎮前蔣村地災點加固工程,并召開座談會,聽取了相關單位的工作匯報,征詢了部分區人大代表的建議和意見,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區地處浙中沿海,經常遭受臺風暴雨侵襲,西部為丘陵山地,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全區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達到724.5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73%,目前,經地質專家調查確認的、位于山區村民居住區的山體滑坡等隱患點33處(其中__年新增4處),分布于9個鄉鎮、街道的29個村,直接威脅170戶567人的生命和285間民房的安全。近年來,區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健全組織建設
經過多年完善,全區上下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成立了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區長任組長、區府辦副主任和黃巖國土資源分局局長任副組長、其他相關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國土部門成立了由局長任總指揮的臨災應急指揮中心,下設技術指導搶險組和后勤保障組,基層國土所相應建立汛期應急救援中隊;相關鄉鎮、街道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機構和工作班子;相關村建立了監測體系,確定監測責任人和常年監測員。
(二)加強宣傳培訓
宣傳方面:利用全國土地日、防災減災日、走村入企等活動宣傳地災防治的重要性;制作“防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發放到鄉鎮、村民手中,讓老百姓更加直觀地了解如何防災避災;在地災點的醒目位置設立地災警示牌,標注地災點的具體位置、影響區域及逃生路線等。培訓方面:今年4月份,組織全區130多名監測員和其他相關部門人員參加培訓會,邀請專家來上課,并部署防治任務。
(三)強化防范措施
加強監測系統、預警機制建設。氣象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中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區劃,在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置自動站,加密觀測點上降水、風力等情況,在富山和上鄭兩個站增加了土壤水分觀測。氣象部門根據上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級預報以及未來降水預報,結合本地自動站加密觀測資料,會同國土部門對比地質災害防御區劃圖,對黃巖本地的地質災害等級進行預報。同時,配合省氣象局工作,確定地質災害臨界面雨量,完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系統。
建立汛期防治制度。每年的防汛期,我區地質災害防治相關部門建立了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檢查、汛期值班、應急處置等各項制度,確保安全度汛。
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防治區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部門均要求規劃對象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四)加大治理力度
區財政今年安排地質災害點工程前期經費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80萬元,地質災害點治理工程項目100萬元。區國土部門本著宜搬則搬、宜治則治的原則, __年以來,通過和地質災害易發區鄉鎮(街道)、村(居)的共同努力,累計搬治群眾1015戶3564人,完成地質災害工程治理12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32處。同時,國土部門每年積極向省國土廳爭取地質災害搬遷專項用地指標,用于地災點的安置用地報批,去年爭取到39畝指標,基本解決了地災點的搬遷安置用地指標。__年,我區成功申報省第一批《農村山區野外調查與評價》試點,區財政安排配套資金50萬元。
二、存在問題
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調研組通過此次調研中的所見所聞進行認真梳理,現將存在的問題概括如下:
(一)部分群眾思想上還不夠重視
部分群眾防災意識淡薄,對地質災害存在僥幸、麻痹心理,認為幾十年居住的地方一直沒發生過地質災害,必定安全,對地質災害的突發性、危害性及防患工作的緊迫性認識不足。調研中,有人大代表反映在地災點人員轉移過程中,群眾不配合的情況時有發生。同時,西部山區有些農村建房、景區建設等,事前沒有將地質災害評估納入審批的程序,從而產生一些人為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二)地質災害隱患點較多
由于我區地貌的原因,西部山區防治區域較大,遭遇強降雨很容易引發地質災害,經地質專家調查確認,位于山區村民居住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有33處,在非村民居住區,富山至決要、頭陀至寧溪、北洋至上垟、北洋至平田、嶼頭至白石公路以及山區其他低等級公路,浙東十八潭、富山大裂谷、劃巖山等旅游景區,都存在地質災害隱患,極易發生崩塌、滑坡現象,威脅車輛、行人、游客的安全。此外,建于山邊坡腳的個別校舍、廠房、教堂、寺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
(三)抗災救災能力不足
一是限于政府財力,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缺口仍較大,一些防治項目經費一時無法落實或僅部分落實。如此次實地察看的上垟鄉沈岙嶺道路邊坡加固工程,預算為200萬元,還未得到全部落實。另外,地災點群眾搬遷補償標準參照高山移民的政策,由于地災點的村民大多經濟比較困難,建新房的困難很大,導致搬遷工作開展緩慢。二是專業技術人員、監測管理人員不足,且人員變動大,業務水平難以持續提高。三是監測設備不足,難以做到全面監測。
三、幾點建議
我區地質災害量多面廣、穩定性差,山區新的建房和基礎設施建設有可能引發新的地質災害,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帶來嚴峻的形勢和繁重的任務,調研組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群眾防災意識
我區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絡、培訓等多種形式,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增強防災抗災意識,提高避險自救能力,讓受災群眾做到處災不慌,防災有數,避災有路。要積極爭取群眾支持和配合應急避險、地質治理、搬遷避讓等工作,引導群眾盡快搬離重點地質災害威脅區。要提高群眾防災避災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政府強制救災轉變為群眾自覺主動避災。
(二)加大排查力度,力求隱患點無遺漏
我區被列入省第一批農村山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野外調查試點,國土部門要以此次調查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對西部山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廣度和深度,力求做到排查無死角、隱患點無遺漏。要分析地質災害成因機理,進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和風險評價;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圖冊,深化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充實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為全區上下積極主動做好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群測群防、應急處置和綜合治理提供依據。
(三)加大治理力度,提高防災救災成效
一是要在加強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工作的同時,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防患應對、水土保持、河流整治、山塘水庫加固除險等工作。結合我區實際,提前做好汛前防臺抗災各項準備工作。二是要加快推進重點地災隱患點的治理工作,上垟鄉沈岙嶺道路邊坡加固工程亟待開展,此條道路是三個村的出口,一旦發生險情,將嚴重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目前,國土部門確定的地質災害重點隱患點有8個,富山鄉6個、頭陀鎮1個、北城街道1個,區政府相關部門爭取在一年內完成對重點隱患點的治理任務,為我區社會的長治久安做出貢獻。明年將組織一次跟蹤督查,檢查治理效果。
(四)加大投入力度,增強防災救災能力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民生工程,區財政要加大投入,對于年初制定的治理工程預算不足部分和年內新增的治理工程所需經費,及時追加預算,并撥付到位。對于西部山區地災隱患點需要搬遷的群眾,適當提高補償標準,以促進搬遷安置工作的開展。國土部門要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加強對監測人員的培訓,添置必要的監測設備,在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安裝使用,并及時檢查、維修,做到全面覆蓋、全面監測,使群測群防機制真正落到實處。
第三篇 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2200字
根據區人大常委會今年的工作安排,6月初,農經工委組織部分區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區人大代表,在常委會副主任葛久通的帶領下,對我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進行調研。調研組實地察看了上垟鄉沈岙嶺道路邊坡加固工程、平田鄉天燈洋地災點搬遷工程和北洋鎮前蔣村地災點加固工程,并召開座談會,聽取了相關單位的工作匯報,征詢了部分區人大代表的建議和意見,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區地處浙中沿海,經常遭受臺風暴雨侵襲,西部為丘陵山地,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全區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達到724.5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73%,目前,經地質專家調查確認的、位于山區村民居住區的山體滑坡等隱患點33處(其中__年新增4處),分布于9個鄉鎮、街道的29個村,直接威脅170戶567人的生命和285間民房的安全。近年來,區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健全組織建設
經過多年完善,全區上下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成立了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區長任組長、區府辦副主任和黃巖國土資源分局局長任副組長、其他相關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國土部門成立了由局長任總指揮的臨災應急指揮中心,下設技術指導搶險組和后勤保障組,基層國土所相應建立汛期應急救援中隊;相關鄉鎮、街道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機構和工作班子;相關村建立了監測體系,確定監測責任人和常年監測員。
(二)加強宣傳培訓
宣傳方面:利用全國土地日、防災減災日、走村入企等活動宣傳地災防治的重要性;制作“防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發放到鄉鎮、村民手中,讓老百姓更加直觀地了解如何防災避災;在地災點的醒目位置設立地災警示牌,標注地災點的具體位置、影響區域及逃生路線等。培訓方面:今年4月份,組織全區30多名監測員和其他相關部門人員參加培訓會,邀請專家來上課,并部署防治任務。
(三)強化防范措施
加強監測系統、預警機制建設。氣象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中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區劃,在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置自動站,加密觀測點上降水、風力等情況,在富山和上鄭兩個站增加了土壤水分觀測。氣象部門根據上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級預報以及未來降水預報,結合本地自動站加密觀測資料,會同國土部門對比地質災害防御區劃圖,對黃巖本地的地質災害等級進行預報。同時,配合省氣象局工作,確定地質災害臨界面雨量,完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系統。
建立汛期防治制度。每年的防汛期,我區地質災害防治相關部門建立了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檢查、汛期值班、應急處置等各項制度,確保安全度汛。
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防治區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部門均要求規劃對象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四)加大治理力度
區財政今年安排地質災害點工程前期經費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80萬元,地質災害點治理工程項目100萬元。區國土部門本著宜搬則搬、宜治則治的原則,__年以來,通過和地質災害易發區鄉鎮(街道)、村(居)的共同努力,累計搬治群眾05戶3564人,完成地質災害工程治理2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32處。同時,國土部門每年積極向省國土廳爭取地質災害搬遷專項用地指標,用于地災點的安置用地報批,去年爭取到39畝指標,基本解決了地災點的搬遷安置用地指標。__年,我區成功申報省第一批《農村山區野外調查與評價》試點,區財政安排配套資金50萬元。
二、存在問題
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調研組通過此次調研中的所見所聞進行認真梳理,現將存在的問題概括如下:
(一)部分群眾思想上還不夠重視
部分群眾防災意識淡薄,對地質災害存在僥幸、麻痹心理,認為幾十年居住的地方一直沒發生過地質災害,必定安全,對地質災害的突發性、危害性及防患工作的緊迫性認識不足。調研中,有人大代表反映在地災點人員轉移過程中,群眾不配合的情況時有發生。同時,西部山區有些農村建房、景區建設等,事前沒有將地質災害評估納入審批的程序,從而產生一些人為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二)地質災害隱患點較多
由于我區地貌的原因,西部山區防治區域較大,遭遇強降雨很容易引發地質災害,經地質專家調查確認,位于山區村民居住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有33處,在非村民居住區,富山至決要、頭陀至寧溪、北洋至上垟、北洋至平田、嶼頭至白石公路以及山區其他低等級公路,浙東十八潭、富山大裂谷、劃巖山等旅游景區,都存在地質災害隱患,極易發生崩塌、滑坡現象,威脅車輛、行人、游客的安全。此外,建于山邊坡腳的個別校舍、廠房、教堂、寺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
(三)抗災救災能力不足
一是限于政府財力,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缺口仍較大,一些防治項目經費一時無法落實或僅部分落實。如此次實地察看的上垟鄉沈岙嶺道路邊坡加固工程,預算為__年內完成對重點隱患點的治理任務,為我區社會的長治久安做出貢獻。明年將組織一次跟蹤督查,檢查治理效果。
(四)加大投入力度,增強防災救災能力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民生工程,區財政要加大投入,對于年初制定的治理工程預算不足部分和年內新增的治理工程所需經費,及時追加預算,并撥付到位。對于西部山區地災隱患點需要搬遷的群眾,適當提高補償標準,以促進搬遷安置工作的開展。國土部門要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加強對監測人員的培訓,添置必要的監測設備,在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安裝使用,并及時檢查、維修,做到全面覆蓋、全面監測,使群測群防機制真正落到實處。
第四篇 災害應急資源管理問題調研報告2450字
災害應急資源管理問題調研報告
推進城市災害應急能力的建設,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學、規范、系統的城市應急管理體系。特別是要加強應急資源管理及其財務管理。
1應急管理與應急資源的管理
應急管理包括的內容很多,其中針對突發事件風險評估、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應急救援能力提升、應急資源優化管理等都是應急管理的基本內容。對突發事件的風險評估十分重要,例如對地震災害風險評估、洪災風險評估乃至各種各樣的大規模自然災害和技術災害的風險評估等。
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的評估包括:災害監測與預警能力,災害承受力,災害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建立及其作用,對公眾應急與避災自救知識的宣傳、教育培訓、演習等。也包括公眾對各種常見災害、次生災害及其他災害的了解程度,災后進行自救互救的能力、志愿者組織的建立等。汶川大地震雖然沒有事前預報,但對大地震的承受力應可以事先判斷。承受力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經濟狀況、城市交通運輸狀況、城市通信狀況和城市的生命線系統狀況等有關。應急資源管理包括資源保障、應急資源配置、應急資源優化管理等。必須指出的是,資源保障能力十分重要。包括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儲備,物資分類、儲存管理、調撥使用、救援裝備的購置和研發情況以及社會財物的捐贈管理。
應急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對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應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__年1月8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簡稱《總體預案》),要求“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和相關預案,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工作,同時根據總體預案切實做好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財力、交通運輸、醫療衛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復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 目前國內應急救援中應急資源的優化配置等方面的管理,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例如,缺少對資源配置績效的評價。某些資源流動不暢,已有資源不能實現有效整合等問題。
筆者到四川災區等地調研,發現一些基本的應急資源是可以保障的,且調度有方,但一些特殊的應急資源,比如科學儀器裝備和必須的工具手段等亟待加強。
應急資源優化管理實際上就是如何發揮應急資源最大效用的問題。例如,當一些城市防災救災設施應從經濟角度因素考慮其運行費用,并從社會角度考慮這些設施產生的社會效益。要進行需求分析,包括對災害損失的評估以及對次生災害的風險評估,必須建立應急資源供應鏈,不僅可降低成本,而且還能保證應急救援的時效性。
我院應急分析測試隊伍在汶川地震后迅速趕往災區,在成都建立了應急檢測功能較強的基本實驗室。在什邡等地組建了現場實驗室,就地開展現場應急測試。這樣的基本實驗室和現場試驗室也是應急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2.應急科技裝備資源管理工作亟待加強
在應急資源中,科技裝備資源是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此次筆者實地考察了四川災區的什邡市,切實感到,災區除了飲用水、帳篷、臨建房等生活必需品外,也十分需要相當規模的應急裝備,其中包括應急分析測試科學儀器。災區當地迫切需要應急分析測試,要把有關科學儀器資源納入到應急資源總體之中。目前捐贈的科學儀器數量不夠,有關部門必須充分認識到這類救災物資的重要性??茖W儀器作為救災物資其單價高,但總量不高,所需數量不多,而形成的強大的分析測試功能可以有效地保證災區日常生活必需品分析檢測工作的需要。
根據處置突發事件和搶險救災需要,需要購置一批應急所需的科技裝備。利用這些科技裝備,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基本情況、基礎資料的掌握。此次汶地震,我院太陽能所在什邡市將太陽能熱水器設備應用到節能屋頂。我院派出的專家深入到四川省疾控中心、什邡市疾控中心等單位從事應急分析測試工作。從公共服務角度,我院向有關部門呼吁組建災區公共服務分析檢測實驗室。該類公共服務分析檢測實驗室在平時可以起到了很好的公共服務作用,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又為應急起到了科技支撐的重要作用。此次汶川地震證明了科技對救災和災后重建的重要性,應充分抓住災后重建的機遇,通過科技手段促進災后重建。
3.突發事件財務管理系統
突發事件發生了,應怎樣進行財務管理呢?突發事件的財務管理有許多新的內容。在制度等方面有些是新情況、新問題,所以原有的規章制度包括管理手段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一些變化。當突發事件發生時,社會資金和應急資源要給予保障,且按輕重緩急逐一到位。當突發事件發生時,一些特殊的應急資源和有關參與應急的單位要通過有效的財務管理達到參與救災的目的。
從物流角度上看,與普通物流過程相比,應急物流就更具有時間效應和空間效應。應急物流是指為應對突發事件而對物資、資金等需求進行緊急保障和特殊物流過程。當突發事件來臨時,應急物流各個環節全力配合政府及其統一指揮系統形成應急物流生產與物流能 力。除救災帳篷、被子、衣物、燃油等必需品是應急物流的組成部分外,一些科技支撐相關物資同樣是應急物流的組成部分。例如,為保障飲用水安全所必需的水質分析儀等科學儀器。
對于災后不同階段的物資需求變化應建立應急預警財務體系,制定突發事件財務管理運行系統。通過分析當前、形勢變化與突發事件影響期長短,并充分考慮其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確立財務管理目標步驟。突發事件可能給一些企業帶來機遇,促使這些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增加銷售。面對銷售劇增、產品供不應求、大量現金流入的情況,企業應在銷售目標明確的情況下考慮技術、人力、設備、廠房等各因素,一方面要保證產品質量,防止不合格產品流人災區,同時應加強現金管理,提高現金利用率,實時掌握庫存量。企事業單位在向災區捐贈款物時,應嚴格按照財務制度的規定履行必要的手續。對特殊設備的捐贈,需要嚴格審查,規范審批制度。
綜上所述,應急資源管理要加強資源保障,合理配置資源,優化資源管理,同時要充分考慮有關應急科技裝備的需求,千方百計保證將一些應急資金落實到必需的科技裝備上。并加強應急資源管理中的財務管理,做到統籌規劃、資源整合、降低成本。
第五篇 水旱災害預防與應急機制調研報告1150字
水旱災害預防與應急機制調研報告
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破壞強度大,分布范圍廣,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茖W地認識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心的一個主題。我國各種自然災害中,尤以水旱災害發生頻繁、影響范圍廣、傷亡人口多、經濟損失大,自古至今就是人類面臨的主要自然災害,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頁就是勞動人民和洪水斗爭的光輝畫卷--大禹治水。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膨脹,水資源短缺日趨嚴重,干旱化趨勢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本文即著重介紹我國水旱災害的特點、預防與應急機制以及個人的意見和建議。
一、我國水旱災害的基本情況
1、我國水旱災害的特點
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東南臨太平洋,西北深入歐亞大陸腹地,西南與南亞次大陸接壤,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十分復雜。大部分地區位于季風氣候區,降水時空變化大,導致干旱、水災時空變化頻繁。
我國幅員遼闊、江河眾多。全國1/2的人口,1/3的耕地,70%的工農業產值集中在七大江河中下游地區。這些地區恰恰是受洪水威脅最嚴重的地區,洪澇災害曾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據歷史記載,公元前206年—1949年的2155年間,中國發生較大洪水災害1092次。歷史上危害甚重的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泛濫范圍北到天津,南至淮河流域,總計25萬平方公里。1933年黃河大水,南北兩岸大堤決口50多處,死亡1.8萬人。長江自漢代開始就有水災記載,1931年長江、淮河大水,共因災死亡40萬人。1935年長江支流漢江和澧水特大洪水,死亡14.2萬人。
我國又是一個嚴重干旱缺水的國家,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1997年在聯合國統計的世界149個國家中,中國排名第110位,被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
總體來看,我國的水旱災害有五個顯著特點:一是災害具有廣泛性。除沙漠、極端干旱地區和高寒地區外,我國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都處在洪澇和干旱災害的籠罩之下。二是災害具有不確定性。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還很難預測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嚴重程度。三是災害具有突發性。暴雨發生的隨機性決定了洪澇災害的突發性。在一些地區經常出現旱澇急轉的現象。四是災害具有不可避免性。這是由我國特殊的地理氣候等條件決定的。五是災害具有相對可控性。幾千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50多年的實踐表明,抗御水旱災害不僅有所作為,而且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建國以來的水旱災害
建國以來,我國因洪澇災害年均農田受災面積1億多畝,大約兩年左右發生一次較大洪災。1990年以來全國年均洪澇災害損失在1100億元左右,約占同期全國gdp的2%。遇到發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如1991年、1994年、1996年和1998年,該比例可達到3%-4%。
九十年代以來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億元)
年份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