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棉花的下一句歇后語是什么
四兩棉花?—— 免談(彈)其他關于棉花的歇后語:1、棒槌彈棉花——亂談(彈)2、背著棉花過河——負擔越來越重3、冰雹砸了棉花棵子——盡光棍4、耳朵里塞棉花——裝樣(羊)5、耳朵塞棉花——裝聾作啞6、二兩棉花——彈(談)不上7、滾水鍋里撈出的棉花——熟套子8、口含棉花——說得輕巧9、青石板上曬棉花——有軟有硬擴展資料:歇后語的歷史由來:最早出現“歇后”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經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后體”(一種“歇后”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語。辭海》:歇后語是熟語的一種。多為群眾熟識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運用時可以隱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說“圍棋盤里下象棋”,以示不對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有關“四兩棉花”的歇后語有哪些?
“四兩棉花——彈(談)不上”1) 意思:本指本指四兩棉花太少,沒法用弓彈;轉指雙方 話不投機,談不攏。彈:諧“談”。2)出處:張作 為《原林深處》七章:“肖紅滿心喜悅地問: ‘一班長,你們討論結果怎樣?四兩棉 花——彈(談)不上呵!’龍大海拖長聲調, 為難地說,‘指導員,還是請你來決定吧!?四兩棉花——別彈(談)1)意思:四兩棉花,不值得彈。“彈”諧“談”。用時指事情不好說,沒法說。2)出處:武劍青《流星》一一章:“龍耿關心地問道:“你的情緒不好,碰到什么麻煩了?‘四兩棉花,別彈(談)了!?”
歇后語“四兩棉花”——
四兩棉花——談(彈)不上 老虎拉車——誰敢(趕) 膝蓋上釘掌——離題(蹄)太遠 騎自行車下坡——睬(踩)都不睬(踩) 1.一點一橫長,一撇向西方,并排兩棵樹,栽在石頭上。2.二十四小時,莫當日字猜。3.一個字,兩張口,下面還有一條狗。4.左看馬靠它,右看它靠馬,兩邊一起看,腳踩萬里沙。5.一陰一陽,一短一長,一晝一夜,一熱一涼。6.高爺爺的頭,李爺爺的腳,鄭爺爺的耳朵。7.有水可養魚蝦,有土可種莊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馬走遍天下。8.一點不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