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火舞私秘?奶头大屁股小说,永久免费看啪啪网址入口,国产在线精品无码av不卡顿,国产精品毛片在线完整版,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久妇女迅雷,色综合久久久无码网中文,日韩新无码精品毛片,强睡邻居人妻中文字幕
      當前位置:1566范文網 > 企業管理 > 企業管理 > 管理標準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目標(十二篇)

      發布時間:2024-04-09 17:24:01 查看人數:90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目標

      第1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目標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目標

      6.3.2成本目標

      標準條文

      最高管理者應確保在組織的相關職能和層次上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成本目標。

      組織文件化的成本目標應包括計劃期內的:

      a)成本戰略目標;

      b)成本管理目標;

      c)總成本水平目標;

      d)單位產品或項目成本水平目標;

      e)成本動量目標;

      f)成本水平改進的目標。

      成本目標應是量化的和可測量的,并與成本戰略方針保持一致。在持續適宜性方面應得到評審、批準和更新(見4.3.3)。

      目的和意圖

      成本目標是成本戰略方針的具體體現、落實和展開,也是評價成本管理體系有效性的重要判定指標。本要素條款給出了制定成本目標的要求。

      理解要點

      ●成本目標(cca2101:2005標準第2.6.7條)是組織在成本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是組織在成本方面、在一定時期內所要努力達到的某一水平的成本指標。組織總成本的目標若按目標利潤的口徑進行制定(倒推法),就被稱之為“目標成本”。即:目標成本 = 目標收入

      第2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成本管理體系策劃標準解釋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解釋:成本管理體系策劃

      標準條文

      組織應對成本管理體系的建立、實施、保持和持續改進進行策劃,以滿足4.1的要求和確保6.3.2的實現。

      組織在對成本管理體系的變更進行策劃和實施時,應保持成本管理體系的完整性和協調性。

      由策劃所引起的任何記錄應予以保持(見4.3.4)。

      目的和意圖

      策劃是研究如何完成某項活動或達到某一目標的具體的構想過程。任何活動或工作未達到預期的結果,均與策劃相關,可能都是因策劃不夠造成的。因此,策劃活動是管理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應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視。本要素條款規定了對成本管理體系進行策劃的總體要求。

      理解要點

      ●成本策劃(cca2101:2008標準第2.6.9條)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成本目標并規定必要的運行過程和相關資源以及實現成本目標。成本策劃包括成本管理體系策劃和成本水平策劃兩個部分,其內容含蓋了成本管理與控制的所有方面,目的就是滿足要求以及實現組織的成本目標。本要素條款是對成本管理體系策劃的控制。

      ●對成本管理體系策劃,組織應規定和落實職責和權限,通常情況下從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成本管理體系負責人到各職能部門的領導和管理者以及組織所有的成本管理人員、體系審核人員和成本核算人員都應賦有成本策劃的職責;對成本策劃的結果一般要求組織應形成文件;對成本策劃結果的實施或執行情況,組織應進行必要的監視和測量,當發現未滿足成本策劃的結果時,組織應采取適當的糾正措施,并實施成本改進。

      ●成本管理體系策劃是建立、實施和保持成本管理體系和制定并實現成本目標的具體構想過程。成本管理體系策劃對一個組織來講是有效實施和運行成本管理體系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活動之一。

      ●組織對成本管理體系進行策劃要滿足4.1總要求和6.3.2成本目標的要求,也就是說組織要圍繞著4.1總要求和6.3.2成本目標的實現過程進行成本管理體系策劃,以實現成本目標和成本管理體系過程達到預期的結果。

      ●一個組織的成本管理體系也會由于各種原因(如顧客和市場情況發生變化等)而導致變更,對這種變更應進行策劃,在策劃時組織應規定與變更有關的運作過程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以確保組織在實施成本管理體系變更時不會出現成本管理體系不完整、不適宜或相互矛盾的情況。如原材料定額進行了變更,但沒有對預算進行相應的變更,這就屬于典型的沒有對體系變更進行策劃,而導致成本管理體系的不適宜或不完整。因此,組織在對成本管理體系的變更進行策劃時應考慮到體系的適宜性和完整性。

      ●成本管理體系策劃的內容一般包括:

      ――如何制定和實現成本戰略的策劃;

      ――如何制定和實現成本方針和目標的策劃;

      ――如何滿足“總要求”的策劃;

      ――如何規定各部門和各類人員職責和權限的策劃;

      ――成本發生過程的策劃

      ――控制成本發生過程和成本管理活動所需的準則和方法的策劃(包括管理技術);

      ――如何編寫和執行成本管理體系文件的策劃;

      ――如何設計成本管理體系記錄表格的策劃;

      ――如何實施培訓并確保其有效性的策劃;

      ――如何識別、確定和消除提高成本因素的策劃;

      ――如何識別、確定和發揮成本優勢的策劃;

      ――如何制定和實施成本改進方案的策劃;

      ――如何控制成本風險的策劃;

      ――如何開展運行活動保證成本管理體系有效運行和實施的策劃;

      ――如何實施成本審核、檢查和核算的策劃;

      ――如何進行持續改進的策劃;

      ――如何對不符合或潛在不符合采取糾正或預防措施的策劃;

      ――如何建立成本否決和成本激勵機制的策劃;

      ――如何實施業績評價的策劃。

      (不限于此)

      ●策劃應采用系統性的思維,策劃必須在活動前或活動過程中進行,策劃的結果一般應形成文件。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成本管理體系策劃是成本管理體系所有要素條款有效實施的前提保證,也是重要的輸入過程。

      第3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職責和權限標準解釋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解釋:職責和權限

      標準條文

      最高管理者應確保組織的各職能和層次以及對成本有影響的從事管理、執行、核算和驗證工作的人員的職責和權限得到規定、理解、溝通和履行。

      目的和意圖

      為了在成本和成本管理方面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和協調工作,以便有效地運行和保持成本管理體系,實現成本目標,本要素條款規定了職責和權限的要求。

      理解要點

      ●最高管理者應規定組織各職能(與成本和成本管理有關的職能部門,如生產主管部門、財務主管部門和采購主管部門等)和層次(與成本和成本管理有關的層次,如公司、工廠、車間和班組等)的職責和權限。

      ●最高管理者應規定對成本有影響的人員的職責和權限。對成本有影響的人員包括:

      ――管理人員。管理人員是指能代表組織立法和檢查執法情況的人員。如: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總監(總會計師)、部門經理和部門職能人員等。

      ――執行人員。執行人員是指不能代表組織立法,只是執行文件的人員。如:設計人員、采購人員和操作人員等。

      ――核算人員。核算人員是指從事業務核算、統計核算和會計核算等核算工作的人員。

      ――驗證人員。驗證人員是指從事判定成本和成本管理有效性的工作的人員。如:成本管理體系審核人員、審計人員、檢查人員和計量人員等。

      上述人員往往具有獨立行使職權的功能。組織各職能和層次內的崗位和編制設置的確定(定崗定編),是規定各類人員職責和權限的基礎和依據。

      ●各職能、層次和各類人員職責和權限的規定,應盡可能充分,不留盲點和死角。職責和權限的規定應形成文件,并予以保持。已規定的職責和權限,最高管理者應確保在組織內得到理解、溝通和履行。

      ●對已規定的職責和權限進行溝通是為了:

      ――使各職能、層次和各類人員了解成本管理的組織機構和職能;

      ――使各職能、層次和各類人員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成本和成本管理方面的職責和權限;

      ――明確與其他職能、層次和人員的相互關系;

      ――明確各項活動間的接口;

      ――成本和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對已規定的職責和權限進行溝通的方式可以是會議、培訓、文件或口頭傳達等。

      ●落實職責和權限的基本原則:

      ――誰的“孩子”誰抱走;

      ――誰的“山頭”誰來守。

      ●組織可采用成本考核、成本否決或成本激勵等手段來確保職責和權限得到充分履行。

      ●成本管理職責涉及成本管理體系全部要素,通常包括:

      ――制定和實施成本戰略和實現成本戰略規劃;

      ――制定和實施成本方針和成本目標;

      ――規定和落實成本職責和權限;

      ――改善或保持成本水平的策劃;

      ――作業管理和作業流程的策劃;

      ――文件和記錄;

      ――建立和實施成本動量標準、標準成本、制度、方法等成本管理基礎工作;

      ――編制和實施資源預算和成本計劃;

      ――按照成本計劃的要求采取作業技術和活動;

      ――根據成本損失的程度系統地、連續地應用控制方法,在為組織增加更多的效益方面改進過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盡可能地控制成本風險、降低成本,節省資源,使利潤最大化,以滿足組織和顧客的期望;

      ――開展成本核算,測量成本水平;

      ――成本培訓和教育;

      ――成本放行;

      ――實施成本檢查(審核、審計)、體系審核、業績評價、成本分析和持續改進;

      ――實行成本否決和激勵。

      (不限于此)

      上述這些職責的落實,應由組織的最高管理者來推動,實施和履行這些職責涉及組織的全體人員。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職責和權限涉及所有其他的要素條款,是實施所有要素條款的根本保證。

      第4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流程和作業控制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流程和作業控制

      流程和作業控制

      7.2.1總則

      標準條文

      組織應對產生成本動量的流程和作業進行控制,并確保:

      a)針對成本動量標準制定流程和作業標準;

      b)流程和作業有能力滿足成本動量標準的要求和其他要求;

      c)提供必要的方法、技術、裝置和手段控制成本動量發生的合理性和穩定性;

      d)與流程和作業相關的人員得到培訓(見4.5.2);

      e)持續改進流程和作業的有效性。

      注:除成本動量標準外的其他要求通常包括:質量、安全、環境、現場、貯存、生產和服務提供等要求。

      目的和意圖

      流程和作業是成本動量源,是資源消耗的地方,對流程和作業進行控制是控制資源(動量)消耗的根本。本要素條款給出了對流程和作業進行控制的總體要求。

      理解要點

      ●成本動量(cca2101:2008標準第2.7.5條)是指決定和驅動某種過程的資源消耗水平的可變量。成本動量通常應包括:

      ――資源動量(資源消耗的數量);

      ――價格動量(某種資源的單位價格);

      ――作業動量(單位流程中的作業數量);

      ――業務動量(從事單位業務的次數);

      ――時間動量(時間消耗量);

      ――距離動量(距離的長短);

      ――產出動量(產出的數量);

      ――質量動量(不合格品的數量);

      ――費用動量(費用消耗數量);

      ――流程動量(流程的數量)。

      組織應對產生上述這些成本動量的流程和作業進行控制,并確保:

      a)針對成本動量標準制定流程和作業標準;

      b)流程和作業有能力滿足成本動量標準的要求和其他要求(除成本動量標準外的其他要求通常包括:質量、安全、環境、現場、貯存、生產和服務提供等要求);

      c)提供必要的方法、技術、裝置(包括動量裝置7.2.3)和手段控制成本動量發生的合理性和穩定性(成本動量發生的合理性和穩定性是系統和過程能力的具體體現);

      d)與流程和作業相關的人員得到培訓(見4.5.2),包括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

      e)持續改進流程和作業的有效性,使流程和作業更加先進。流程改善可包括取消流程、合并流程、重排流程、簡化流程,也包括流程革新、流程創新和流程標桿等方面;作業改善可包括作業動量的改善、作業識別和分析、作業消除(消除非增值作業)、作業選擇、作業減少、作業共享等方面。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本條款對以下要素條款起指導作用:

      ――7.2.2流程和作業標準;

      ――7.2.3成本動量裝置控制。

      第5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產品成本設計輸入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產品成本設計輸入

      6.2.3產品成本設計輸入

      標準條文

      組織應確定與產品成本水平要求以及決定、驅動和影響產品成本水平有關的輸入,這些輸入應包括:

      a)預期的產品成本和價格水平;

      b)動態的價格信息;

      c)成本戰略實現規劃(見5.3);

      d)組織的系統狀態和可降低成本的條件;

      e)成功的低成本方案和慣例;

      f)適用的質量、安全和環境要求;

      g)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

      h)成本核算的要求;

      i)產品成本設計所需的其他要求。

      組織應保持輸入的記錄(見4.3.4),并確保這些輸入在充分性和持續適宜性方面得到評審(見4.3.3)。

      目的和意圖

      正確地確定產品成本設計輸入是保證產品成本設計質量的必要前提和驗證設計輸出的重要依據。本要素條款給出了產品成本設計輸入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點

      ●產品成本設計輸入基于產品要求和預期的產品成本目標。產品要求著重于描述預期的產品功能和使用要求;產品成本目標則是滿足產品要求的期望成本。產品成本設計輸入是進一步將產品和成本這兩部分要求轉化為對成本動量的要求。

      ●組織應確定與產品成本水平要求以及決定、驅動和影響產品成本水平有關的輸入,這些輸入應包括:

      a)預期的產品成本和價格水平;

      b)動態的價格信息;

      c)成本戰略實現規劃(見5.3);

      d)組織的系統狀態和可降低成本的條件;

      e)成功的低成本方案和慣例;

      f)適用的質量、安全和環境要求;

      g)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

      h)成本核算的要求;

      i)產品成本設計所需的其他要求。

      ●產品成本設計輸入確定后應予以記錄,組織應保持這些輸入的記錄(見4.3.4)。組織應評審所有與產品和產品成本水平要求有關的輸入。評審中應特別注意那些不完整的、含糊或矛盾的要求,并確保這些輸入信息的充分性和適宜性。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產品成本設計輸入是產品成本設計輸出的前提和條件。

      第6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預防和糾正措施標準解釋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預防和糾正措施

      9.3.2預防和糾正措施

      標準條文

      組織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消除潛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發生或再發生。

      組織應編制、實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規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確定潛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

      b)評價防止不合格發生或確保不合格不再發生的措施的需求;

      c)采取預防或糾正措施,并實施所采取的措施;

      d)驗證和確認所采取的預防或糾正措施的有效性;

      e)評價所采取的預防或糾正措施(見9.4)。

      為消除潛在或實際不合格原因而采取的任何預防或糾正措施,應與不合格的影響程度和風險相適應。

      組織應識別和實施因預防或糾正措施而引起的任何文件的更改。

      由預防或糾正措施所引起的任何記錄應予保持(見4.3.4)。

      目的和意圖

      制定和實施預防和糾正措施是預防和消除潛在不符合或不符合原因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不合格的發生和重復發生。本要素條款給出了預防和糾正措施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點

      ●組織應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和糾正措施,以消除潛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發生或再發生。

      ●預防措施(cca2101:2008標準第2.13.6條)是指為消除潛在不符合或其他潛在不期望情況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一個潛在不符合可能存在多個原因,采取預防措施的目的就是消除潛在不符合的原因,預防潛在不符合的發生。預防措施的對象是潛在不合格。就成本管理體系而言,組織應對體系活動和成本水平等潛在不合格、潛在的成本事件以及潛在的提高成本因素均應采取預防措施,以消除其原因,并防止其發生。成本管理體系中對預防措施提出了基本要求,體現了預防為主的管理思想,也是組織成本管理體系自我改進和自我完善以及防患未然的需要,是降低和控制成本,滿足管理者、顧客、相關方以及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保證成本管理體系有效運行和持續改進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組織采取預防措施的前提是識別潛在的不合格和潛在的成本事件。一般情況下組織在成本方面的潛在問題是很多的,對此,組織應充分識別和確定,并確保采取預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減少或消除因潛在不合格和潛在成本事件的發生所造成的浪費或損失,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糾正措施(cca2101:2008標準第2.13.4條)是指為消除已發現的不符合或其他不期望情況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一個不符合可能存在多個原因,采取糾正措施的目的就是消除不符合的原因,防止不符合的再發生。成本管理體系同其他管理體系一樣對未滿足要求所導致的不合格(不符合)均應采取糾正措施。就成本管理體系而言,組織應對體系活動和成本水平等不合格、成本事件以及提高成本因素均應采取糾正措施,以消除其原因,并防止再發生。成本管理體系中對糾正措施提出了基本要求,這是組織成本管理體系自我改進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是降低和控制成本,滿足管理者、顧客、相關方以及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保證成本管理體系有效運行和持續改進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糾正和糾正措施的區別(見下表)

      糾正和糾正措施的區別

      糾正

      糾正措施

      目的

      實質

      結果

      工作重點

      工作順序

      消除實際不合格

      消除現象(治標)

      不合格可能會再次發生

      處置

      消除實際不合格原因

      消除原因(治本)

      不合格不再發生

      分析原因

      ●預防措施和糾正措施是有區別的(見下表)

      預防措施和糾正措施的區別

      糾正措施

      預防措施

      活動時機

      目的

      ___

      對象

      依據

      ___

      活動時間

      結果

      執行人員

      不合格發生之后

      消除實際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發生

      實際不合格原因

      不合格報告

      ___

      較短

      不再發生不合格

      責任人員

      不合格發生之前

      消除潛在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發生

      潛在不合格原因

      數據分析的結果、評審結果、成本記錄

      較長

      不發生不合格

      管理人員

      ●組織應編制、實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規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確定潛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

      b)評價防止不合格發生或確保不合格不再發生的措施的需求;

      c)采取預防或糾正措施,并實施所采取的措施;

      d)驗證和確認所采取的預防或糾正措施的有效性;

      e)評價所采取的預防或糾正措施(見9.4)。

      ●已發生的或潛在的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可能來自:領導不重視;人員缺乏成本意識和責任感;成本發生過程失控;未嚴格執行文件或程序和文件規定不當;缺少程序和文件或使用文件不當;計劃安排不當;職責和權限分配不當、規定不清楚或未履行其職責和權限;缺乏培訓;嚴重缺少資源;對供方控制不當或失控;審核、檢查和監督不夠,考核不嚴,賞罰不明等方面。

      ●制定預防措施應針對潛在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制定,制定時應根據潛在問題的影響程度優先順序,必要時應考慮吸收有關方面的專家參加,研究潛在事件和不符合的發展趨勢,防止發生事件和不符合,確定相關責任部門和活動接口,對較長時期的預防措施應安排實施計劃和時間表。

      ●制定糾正措施應針對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制定,研究事件和不符合不再發生的措施的需求應確定相關責任部門和活動接口,方向明確,方法得當,按規定的時限完成。

      ●為消除潛在或實際不合格原因而采取的任何預防或糾正措施,應評價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與不合格的影響程度和風險相適應。

      ●組織應識別和實施因預防或糾正措施而引起的任何文件的更改。成本管理體系文件和成本水平文件的不適宜可能導致產生不合格的

      原因。因此,組織在制定和實施預防和糾正措施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對這些文件的更改,組織應識別這些文件的更改需求,并按4.3.3的要求進行控制。

      ●由預防或糾正措施所引起的任何記錄應予保持(見4.3.4)。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第7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信息和溝通標準解釋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解釋:信息和溝通

      標準條文

      組織應識別和確定成本管理體系有效運行所需的成本信息,并對成本信息的獲取、傳遞、利用和處置等活動建立適當的過程。確保成本信息真實、準確、全面和及時,為成本策劃、成本決策、成本設計、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持續改進提供輸入。

      組織應確保在其內部建立適當的溝通過程,并對成本管理體系運行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進行溝通。這種溝通應用于:

      a)組織內各職能和各層次間對成本管理和控制活動以及有關成本動量和成本水平信息的交流和探討;

      b)處理外部的成本要求和成本信息。

      注1:成本信息包括組織內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注2:溝通本身具有有效性,無效的溝通沒有意義。

      目的和意圖

      成本信息是成本決策和溝通的輸入和基礎。本要素條款給出了成本信息和溝通的要求。

      理解要點

      ●成本信息(cca2101:2008標準第2.6.20條)是指在成本方面有意義的數據。成本信息包括組織內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組織內部信息一般包括:核算的結果、資源預算、成本計劃、成本動量、標準成本、歷史成本信息等(不限于此)。組織外部信息一般包括:市場價格信息采購產品價格信息、標桿的成本信息、競爭對手的成本信息、國內外行業成本信息等(不限于此)。

      ●由于成本信息不斷變化和更新,組織對其所需成本信息的識別和確定應是一個持續不間斷的過程,也就是說,組織需要密切關注成本信息的發展和變化情況,確保獲取和利用最新的成本信息。與此同時,組織還應建立一定的渠道和過程(設計和建立文件化的成本信息系統),對成本信息的獲取、傳遞、利用和處置等活動做出規定,確保成本信息真實、準確、全面和及時,為成本策劃、成本決策、成本設計、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持續改進提供輸入。

      ●組織識別和確定其所需的成本信息時,應注意成本信息的適用性和充分性,本要素條款不要求組織建立一個龐大的信息庫,以包羅很少涉及和使用的成本信息,而只需識別和確定組織需要的成本信息就可以了,但識別應盡可能的充分、不遺漏。

      ●設計和建立成本信息系統的目的在于:明確流程中和成本預警系統中成本信息的搜集、整理、傳遞和溝通的路徑及要求,明確信息流中的職責和權限、內容、時間、地點和使用對象,分析和處理信息為決策和成本管理與控制活動提供輸入。

      ●文件化的成本信息系統建立后,組織應對其進行模擬測試和評審,以確保成本信息系統是適宜和有效的,必要時,進行調整或更新。

      ●溝通是為達到某一目的所進行的有效聯系。溝通是促進組織內各職能和層次間的信息交流的活動,可以增進理解,提高效率和有效性。對于組織而言,溝通分為內部溝通和外部溝通。組織應確保在其內部建立適當的溝通過程,并對成本管理體系運行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進行溝通。這種溝通應用于:

      a)組織內各職能和各層次間對成本管理和控制活動以及有關成本動量和成本水平信息的交流和探討。鼓勵所有受組織運行影響的人員參與組織的成本管理與控制實踐,并對組織的成本方針和目標給予良好的支持,促進成本管理體系活動的順利進行,確保成本管理體系的有效性。

      b)處理外部的成本要求和成本信息。

      ●組織的內部溝通應在各個不同職能和層次之間全方位的進行,組織應根據溝通內容建立起適當的溝通過程,并確保溝通的有效性。溝通的方式一般可包括:各種會議、各類文件、內部簡報、宣傳板報和成本信息公告欄、成本方面的海報和標語、面談、聲像媒體等(不限于此)。

      ●溝通的內容一般包括:成本方針和目標的制定、評審、傳達和執行,識別和確定提高成本因素,進行風險評價和控制方案的制定、評審和實施,各職能部門和各類人員的管理職責和權限的分配與落實,各種定額或標準成本、預算和計劃的執行情況,成本核算的結果和成本水平差異分析的結果,為改進成本水平所引入的新設計、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制度和新的管理和工作模式等,來自組織外部影響成本的信息等(不限于此)。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成本信息和溝通涉及所有其他要素條款,是成本和成本管理信息獲取、傳遞和利用以及各職能和層次有效聯系和協調運作的重要途徑。

      第8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監視和測量裝置控制標準解釋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監視和測量裝置控制

      8.5監視和測量裝置控制

      標準條文

      為確保成本發生過程和成本水平的監視和測量的過程能力和有效性,組織應識別、確定和提供適宜的監視和測量裝置。這些裝置應:

      a)具有滿足監視和測量要求的能力;

      b)按規定進行校準或檢定;

      c)標識校準或檢定狀態,以防止非預期使用;

      d)得到正確的使用、調整和維護。

      監視和測量裝置校準、檢定和維護的記錄應予以保持(見4.3.4)。

      當計算機軟件用于規定要求的監視和測量時,應確認其滿足預期用途的能力,確認應在初次使用前進行,必要時再確認。

      目的和意圖

      監視和測量裝置直接影響監視和測量結果的正確性和作業的有效性。本要素條款規定了監視和測量裝置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點

      ●監視和測量裝置是指為實現監視和測量過程所必須的監視和測量儀器、軟件、測量標準、標準物質或輔助設備或它們的組合。在測量過程中,測量設備用來確定量值。監視的結果可能要依據測量確定的量值來判斷,測量過程可能為監視過程提供數據依據,作為監視設備也可能存在不斷的測量過程,所以監視設備在測量的狀態下又屬于測量設備。

      ●組織應對以下用于識別提高成本因素、成本動量控制、成本發生過程控制和業績測量目的的監視和測量裝置進行控制:

      ――計量器具(如:各種長度的、質量的、溫度的等計量器具和裝置、計數器等);

      ――比較用的標準物質;

      ――各種儀器儀表;

      ――自制量具;

      ――檢驗和試驗設備;

      ――用于測量的計算機軟件

      ――與成本有關的監視裝置(如:數量監視裝置)。

      ●為確保成本發生過程和成本水平的監視和測量的過程能力和有效性,組織應識別、確定和提供適宜的監視和測量裝置。這些裝置應:

      a)具有滿足監視和測量要求的能力;

      b)按規定進行校準或檢定;

      ――必要時,組織應編制形成文件的測量設備的校準或檢定計劃,其內容包括:校準或檢定的職責和權限、校準或檢定周期、自行校準或外部檢定、送檢時機和進度安排、測試方法、標識和可追溯性、對校準或檢定證據的要求等;

      ――測量設備的校準或檢定應在適當的條件下進行,對于關鍵的校準或檢定,組織可編制校準或檢定的程序,并按程序對設備進行校準或檢定;

      ――已建立國際或國家測量基準的,應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校準或檢定。無國際或國家測量基準的,組織應自行建立校準或檢定規范(包括校準或檢定的項目、方法、設備、周期、條件和合格標準等),實施校準或檢定并予以記錄;

      ――當委托外部檢定時,應評價其供方的量值傳遞是否滿足國家或國際標準。

      c)標識校準或檢定狀態,以防止非預期使用;

      ――為了確保監視和測量裝置是否處于校準狀態得到識別,組織應標識其校準狀態,防止誤用不符合的監視和測量裝置;

      ――校準狀態標識應能表明當前的校準狀態;

      ――校準狀態標識應清晰、位置明顯和易于識別。

      d)得到正確的使用、調整和維護。

      ――監視和測量裝置在使用時,可能需要進行調整或再調整,組織應對這種調整進行控制,防止調整時偏離校準狀態,必要時,編制指導書,并由有資格的操作人員進行操作,以確保調整在受控的狀態下進行;

      ――在搬運、日常使用和貯存等過程中,組織應采用適宜的手段(如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提供適宜的貯存條件等)對監視和測量裝置進行維護,防止其損壞或失效;

      ――必要時,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對維護的方式、方法、頻次、約束條件、責任人等進行規定,為監視和測量裝置的維護提供依據。

      ――當發現監視和測量裝置不符合要求時(如失準或損壞),應對該設備此前測量結果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并做好記錄。同時應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校準、修理或報廢等,并保持相應的記錄。

      ●監視和測量裝置校準、檢定和維護的記錄應予以保持(見4.3.4)。

      ●當計算機軟件用于規定要求的監視和測量時,應確認其滿足預期用途的能力,確認應在初次使用前進行,必要時再確認。確認通常參照功能測試的方式進行。組織應保持確認的證據,以證明其是適宜的。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監視和測量裝置控制為以下要素條款的實施提供保證:

      ――6.2產品成本設計;

      ――7.2流程和作業控制;

      ――7.3資源預算控制;

      ――7.4成本放行控制;

      ――7.5成本風險控制;

      ――7.6供方成本控制;

      ――8.2成本發生過程的監視和測量;

      ――8.3成本水平的監視和測量。

      第9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產品成本設計策劃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產品成本設計策劃

      6.2.2產品成本設計策劃

      標準條文

      組織應對產品成本水平設計過程進行策劃,并確定:

      a)產品成本設計的職責和權限;

      b)與產品以及產品實現的設計和開發過程之間的接口關系、并行關系、制約關系和相互作用;

      c)產品成本設計所需的準則和方法;

      d)產品成本設計階段性的安排;

      e)評審、核算、驗證和確認的活動。

      組織應對參與產品成本設計的各類人員之間的接口實施管理,并明確他們之間的分工和協作關系,以確保有效的溝通。

      產品成本設計策劃的輸出應得到評審和批準,必要時予以更新(見4.3.3)。

      注1:有產品設計和開發過程的組織,其成本設計應與產品設計和開發活動同時進行;沒有產品設計和開發過程,但有產品實現過程設計和開發的組織,其成本設計應與產品實現過程設計和開發活動同時進行。

      注2:對已完成的產品以及產品實現過程的設計和開發項目,成本設計可作為這些設計的補充。必要時,應依據成本設計的結果對產品和產品實現過程設計進行評審和更改。

      目的和意圖

      產品成本設計策劃是確保產品成本設計達到預期目標的有效手段。因此,組織應控制產品成本設計策劃的過程。本要素條款給出了產品成本設計策劃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點

      ●組織應對產品成本水平設計過程進行策劃,策劃的重點是對產品成本水平設計過程的控制,因此組織在設計策劃時應確定:

      a)與產品成本設計有關的職責和權限,包括各職能、層次和人員的職責和權限以及責任成本;

      b)與產品以及產品實現的設計和開發過程之間的接口關系、并行關系、制約關系和相互作用;

      ――有產品設計的組織,其產品成本設計應與產品設計和開發活動進行接口,相互聯系,協調設計。

      ――沒有產品設計的組織,如果可行,其產品成本設計應與設計組織相接口,取得他們的支持。

      c)產品成本設計所需的準則和方法;

      d)產品成本設計階段性的安排,組織應根據產品的特點、組織的能力和以往的經驗等因素,明確劃分產品成本設計過程的各個階段,并規定每一個階段的工作內容和要求。

      e)產品成本設計過程每一個階段需要開展的適當的評審、核算、驗證、和確認活動,包括活動的時機、參與人員和活動要求。

      ●組織應對參與產品成本設計的各類人員之間的接口實施管理,并明確他們之間的分工和協作關系,以確保工作有效銜接,各負其責,溝通順暢,信息正確交流。

      ●組織應對產品成本設計策劃的輸出形成文件,并得到評審和批準,必要時予以修訂或更新(見4.3.3)。

      ●有產品設計和開發過程的組織,其成本設計應與產品設計和開發活動同時進行;沒有產品設計和開發過程,但有產品實現過程設計和開發的組織,其成本設計應與產品實現過程設計和開發活動同時進行。

      ●對已完成的產品以及產品實現過程的設計和開發項目,成本設計可作為這些設計的補充。必要時,應依據成本設計的結果對產品和產品實現過程設計進行評審和更改。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本要素條款是以下要素條款的依據和保證:

      ――6.2.3產品成本設計輸入;

      ――6.2.4產品成本設計輸出;

      ――6.2.5產品成本設計變更。

      第10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分析和改進要求標準解釋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分析和改進要求

      9分析和改進要求

      9.1總則

      標準條文

      組織應策劃并實施分析和改進的過程,以持續改進成本水平、成本發生過程和成本管理體系的有效性。

      目的和意圖

      一個組織的成本管理體系應建立有效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進機制,以便能夠及時獲得有關成本水平和成本管理體系業績的信息,通過分析和評價這些信息,找出問題的原因和發展趨勢,為成本管理體系和成本水平的持續改進提供輸入,確保成本管理體系和成本水平持續地滿足要求,為組織和顧客創造更高的價值。本要素條款給出了成本管理體系分析和改進的總體要求。

      理解要點

      ●組織應策劃并實施分析和改進的過程,其中包括成本管理體系的分析和改進(如成本管理體系不符合原因分析和改進、成本目標實現情況的分析和改進等)和成本水平的分析和改進(如本-量-利分析、成本動量和差異分析、敏感分析等)。

      ●分析和改進的目的就是為了持續改進成本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從而改善不期望的成本水平和保持期望的成本水平。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本條款為成本管理體系所有要素條款的實施提出了分析和改進的總體要求。

      第11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產品成本設計更改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產品成本設計更改

      6.2.5產品成本設計更改

      標準條文

      在產品成本設計和設計結果實施的過程中可能存在設計更改的需求,組織應識別和實施這些更改,并確保設計更改得到評審、驗證、確認和批準以及相關文件得到修改和相關人員獲得已更改的信息。

      由設計更改所引起的任何記錄應予以保持(見4.3.4)。

      目的和意圖

      產品成本設計的更改對產品成本是否滿足要求有直接影響。因此,組織應對產品成本設計的更改予以控制。本要素條款給出了產品成本設計更改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點

      ●產品成本設計的更改包括設計過程中的更改(如對設計評審、核算、驗證或確認的設計結果的更改)和設計輸出文件實施過程中的更改,組織應識別和確定這些更改的需求,并實施這些更改。

      ●組織在實施設計更改時,應對設計更改進行評審、核算、驗證和確認。但應根據更改范圍的大小、重要性的不同,決定是否采取評審、核算、驗證或確認及其適當的做法。

      ●組織在實施設計更改時,應確保相關文件得到修改,如成本計劃、資源預算等。

      ●在確認合理可行的基礎上,更改在實施之前應得批準。

      ●設計更改后,組織應將設計更改的信息及時傳達到相關部門和相關執行人員,確保他們知道和獲得已更改的信息。

      ●由設計更改所引起的任何記錄應予以保持(見4.3.4)。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產品成本設計的更改是一下要素條款的輸入和依據:

      ――6.3.2成本目標;

      ――6.3.3成本計劃;

      ――6.4成本動量標準;

      ――7.2.2流程和作業標準;

      ――7.3資源預算控制;

      ――7.4成本放行控制;

      ――7.5成本風險控制;

      ――7.6供方成本控制;

      ――8.2成本發生過程的監視和測量;

      ――8.3成本水平的監視和測量。

      第12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策劃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策劃

      6.3成本策劃

      6.3.1總則

      標準條文

      組織應對設計輸出的成本水平的實現過程進行策劃,并確定:

      a)成本目標和成本計劃;

      b)如何實現成本目標的過程和途徑;

      c)為實現成本水平要求所需的文件、方法和資源;

      d)成本水平的監視和測量過程;

      e)成本水平的改進過程;

      f)為證實成本發生過程和成本水平滿足要求提供證據所需的記錄。

      策劃時應識別成本指標間的經濟關系和邏輯關系,并確保這些關系的正確性。

      策劃的結果應形成文件,加以實施和保持(見4.3.3)。

      由策劃所引起的任何記錄應予以保持(見4.3.4)。

      目的和意圖

      成本策劃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成本目標并規定必要的運行過程和提供相關資源以實現成本目標。本要素條款給出了成本目標的總體要求,其目的是使組織通過策劃活動來保證預期的成本水平的實現。

      理解要點

      ●成本策劃包括成本管理體系策劃和成本水平策劃兩個部分,成本管理體系策劃(見4.6),本要素條款主要是對成本水平策劃的控制。

      ● 成本水平策劃的內容一般包括如何制定、執行和考核動量標準或標準成本的策劃;如何建立、執行和檢查資源預算的策劃;如何編制、執行和檢查成本計劃的策劃;如何降低和保持成本水平的策劃;如何分析和評價成本水平的策劃等(不限于此)。

      ●科學合理的成本水平是設計出來的,如何實現設計輸出的成本水平,是成本策劃的主要任務。因此,組織應對設計輸出的成本水平的實現過程進行策劃,并確定:

      a)成本目標(見6.3.2和成本計劃(見6.3.6);

      ――成本目標包含目標成本的概念,即某項成本的目標成本。對目標成本的確定,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實際成本來確定目標;二是先確定目標,之后再按目標要求進行成本設計。本標準倡導并支持第二種方法。

      ――成本計劃是實現成本目標的手段和保證,通常情況下一個較長時期成本目標需要通過階段性的成本計劃來實施。

      b)如何實現成本目標的過程和途徑;

      c)為實現預期的成本水平要求所需的文件、方法和資源;

      d)成本水平的監視和測量過程;

      e)成本水平的改進過程;

      f)為證實成本發生過程和成本水平滿足要求提供證據所需的記錄。

      ●組織在進行成本策劃時應識別、確定和處理好成本指標間的經濟關系和邏輯關系,并確保這些關系的正確性。

      ●成本策劃的結果應形成文件,加以實施和保持(見4.3.3)。

      ●由成本策劃所引起的任何記錄應予以保持(見4.3.4)。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成本策劃是以下要素條款有效實施的重要的輸入:

      ――6.3.2成本目標;

      ――6.3.3成本計劃;

      ――6.4成本動量標準;

      ――8.3成本水平的監視和測量;

      ――9.2成本分析;

      ――9.3持續改進。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目標(十二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目標6.3.2成本目標標準條文最高管理者應確保在組織的相關職能和層次上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成本目標。組織文件化的成本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推薦專題

      相關成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