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開題報告怎么寫及5550字
一、畢業論文的題目。題目是畢業論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準確、規范。要將研究的問題準確地概括出來,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質,反映出實驗研究的基本要求——處理因素、受試對象及實驗效應等。用詞造句要科學、規范。
②簡潔。要用盡可能少的文字表達,一般不得超過20個漢字。
二、介紹課題的目的、意義。即先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這個研究課題,交代研究的價值。一般先談現實需要——由存在的問題導出研究的實際意義,然后再談理論及學術價值,要求具體、客觀,且具有針對性,注重資料分析基礎,注重時代、地區或單位發展的需要,切忌空洞無物的口號。
三、介紹課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趨勢。即文獻綜述,主要說明國內外的研究情況,關于這個課題前人曾做過哪些方面的研究、解決了哪些問題、還存在什么問題等。
所謂綜述的“綜”即綜合,綜合某一學科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的研究概況;“述”更多的并不是敘述,而是評述與述評,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獨特見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發現問題,突出選題在當前研究中的位置、優勢及突破點。綜述的對象,除觀點外,還可以是材料與方法等。
四、介紹本人研究的初步方案,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突破的難點,預期的結果等。即說明自己的主攻方向是什么,研究中主要根據什么理論、采用什么方法、取得什么成果等。 整個研究在時間及順序上如何安排,怎樣分階段進行,對每一階段的起止時間、相應的研究內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確的規定,階段之間不能間斷,以保證研究進程的連續性。
五、說明課題的可行性和創新性。不僅對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關鍵性困難與問題要有準確、科學的估計和判斷,并采取可行的解決方法和措施,而且要突出重點,突出所選課題與同類其他研究的不同之處。
六、列出參考文獻。最后要列出所查閱的主要參考文獻,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論的真實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對原著者創造性勞動的尊重,篇數以各校的規定為準。
七、聽取導師評價。在導師的評價后,再作必要的修改與補充,經導師最后認可后,就進入研究階段,而后便可著手論文的寫作。
研究生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書
題目: 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
——以思想道德建設為視角
姓名: 劉某某
導師: 李某某
專業: 法學
年級: __級
時間: 2024年10月22日
一、選題依據(目的、意義、學術價值、該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本人學術準備情況)
(一)研究的緣起與意義
新中國成立至今,政治、經濟、文化蓬勃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日新月異。與此同時,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其中,未成年人犯罪突出。未成年人犯罪不僅意味著個人與社會的嚴重沖突,而且更意味著社會化、文明化的挫敗;不僅危害了社會治安秩序,干擾了經濟建設和發展,也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前途。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品德不良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有效地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義。
1、理論意義
其一,刑事法學領域:
(1)為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以思想道德建設為視角開展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研究,可以為犯罪問題的研究拓展新的思路。我國當前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從犯罪學和刑法學兩個學科內進行探討。其中,犯罪學領域側重于事前的社會預防和事中的治安預防;刑法學領域側重于事后的刑罰預防。這些預防措施主要是通過外在的手段實現對未成年人越軌行為的規制,而犯罪預防內在手段的運用,即借助思想道德意識的作用引導未成年人的行為,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文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為視角,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問題展開分析,試圖為犯罪預防問題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2)沖破思辨研究一統天下的局面。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任何科學賴以建立和發展的工具。犯罪是一“綜合病癥”,必須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對犯罪問題進行剖析。刑事法學并非書齋里的學問,其實踐性和應用性都很強。我國的學者長期以來慣于思辨式的理論研究,缺少對犯罪問題進行實證考察。本文擬通過實證調查、個別訪談的方法,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實際態勢、分析犯罪發生的原因,為犯罪預防的研究提供實證資料。
其二,政治學領域:本研究除了在刑事法學研究領域中具有重要意義外,還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學價值。我國未成年人有3億多,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犯罪的發生,影響國家的未來發展。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從思想道德建設的角度出發,結合未成年人犯罪的現實,有針對性地提出犯罪預防對策,對于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社會持續進步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2、實踐意義
未成年人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關注未成年人就是關心祖國的未來。從思想道德建設的視角出發,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問題作系統解讀,可以為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獻計獻策。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重要的戰略選擇。我們要建設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要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犯罪破壞社會和諧,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不僅影響社會治安,更是關系到整整一代人的成長和未來國民的素質,這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意義非常。因此,關注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還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安居樂業,促進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本文根據調查收集的資料,有針對性地從思想道德建設的角度提出未成年人個人預防措施和社會治理對策。這些建議和對策,立足于我國實際,更加突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將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益參考。
(二)研究現狀
未成年人犯罪是相對于成年人犯罪而言的。根據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所實施的危害社會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自建國以來,黨和國家非常關心未成年人的成長和發展,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保持高度重視。1979年8月___批轉了___宣傳部、共青團中央等八部委所寫的《關于提請全黨重視解決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的報告》,這為未成年人犯罪理論的研究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思想,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更為深入。尤其是近幾年,未成年人犯罪越來越嚴重,其數量遞增,而年齡遞減,這一態勢引起理論界的密切關注,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研究不斷升溫。經過學者們多年的努力,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成果顯著,相繼有多部著作出版和多篇文章發表。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研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研究視域狹窄。犯罪現象復雜多樣,既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道德等方面有關又與個人的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犯罪學研究必須運用法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知識。目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研究多集中于法學和社會學方面,缺乏從眾多的學科領域出發進行深入研究。
2、研究內容缺乏創新性,研究選題過于集中。筆者對近些年出版的未成年人犯罪著述和中國學術期刊網收錄的相關論文進行統計發現,雖然有關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研究很多,但論述內容相近,研究思路模式化。我們說,研究選題關注學術熱點無可厚非,但應對同一問題開展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不斷推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總的來看,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犯罪學領域內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措施進行探討,缺乏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問題的全面系統研究。雖然一些學者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與犯罪預防問題有所涉及,但過于分散和零碎,缺乏全面、系統和深入地研究。
3、研究方法以思辨和論證為主,欠缺實證研究。我國學術界普遍認為當前我國犯罪問題的研究,重思辨和論證而輕實證。康樹華、周路、戴宜生等多位專家學者曾多次提出這個問題。 理論研究的對象——犯罪現象是真實的客觀存在,脫離了實踐的研究無異于空中樓閣。雖然也有一些學者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進行實證研究,但畢竟是鳳毛麟角,而非主流。
(三)研究目的
1、通過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等多種研究方法,從思想道德建設的視角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進行全面解讀,為犯罪問題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思維方式。
2、通過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原因、預防等問題的系統梳理,彌補犯罪學理論研究上的不足。
3、通過對未成年犯罪預防問題進行全面考察,激發社會各界對這一問題的重視,進而更好地做好未成年人工作。
4、通過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現狀的剖析,設計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社會治理的方案,為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獻計獻策。
(四)本人學術準備情況
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河北省圖書館、中國期刊網查閱文獻資料和購買圖書資料等多種途徑,為開題報告的撰寫和論文的正式寫作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其中,主要著作包括:
1、陸志謙、胡家福主編:《當代中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
2、馮云翔、婁鴻雁著:《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
3、許邦銀、張晶主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論與實踐》,安徽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
4、姬素蘭等著:《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對策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
5、董新臣主編:《未成年人犯罪的懲治與防范 》,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6、袁作喜、馮銳著:《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與防治》,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王亞東、鮑遂獻主編:《中國現階段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年版;
8、康樹華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犯罪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
9、張利兆主編:《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24年版;
10、張小虎主編:《犯罪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
11、李春雷、靳高風著:《犯罪預防理論與實務》,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
12、馮樹梁著:《中外預防犯罪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
13、鞠青著:《中國城市社區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報告》,法律出版社2024年版;
14、黃教珍、張停云著:《社會轉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預防和教育對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5、莫洪憲主編:《中國青少年犯罪問題及對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24 年版;
16、[美]路易絲?謝利著:《犯罪與現代化》,何秉松譯,群眾出版社1986年版;
17、[意]龍勃羅梭著:《犯罪人論》,黃風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8、沈壯海著:《新時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概論》,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年版;
19、《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導讀》編委會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導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年版;
20、蘇寧著:《關注成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前沿問題研究》,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21、鞠文燦主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新問題與對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
22、陳永弟:《借鑒與參考——部分國家和地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掠影》,上海三聯書店2024年版。
主要期刊文章參考資料:
1、周運清、王培剛:《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個性結構與特征分析》,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24年第1期;
2、張旭:《轉型中的中國社會與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種整合性教育預防體系的建構理路》,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年第6期;
3、劉遠山:《略論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重點及對策》,載《河北法學》2001年第4期;
4、席小華、秦衛平:《學校法制教育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載《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
5、錢暉元:《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原因及對策》,載《江淮法治》2024年第10期;
6、王宇:《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與預防》,載《公安研究》2024年第9期;
7、狄小華:《社會轉型期的未成年人犯罪與防控》,載《江蘇社會科學》2024年第3期;
8、全哲洙:《切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載《理論前沿》2024年第14期;
9、任月勤:《試論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三個重要環節》,載《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4年第2期;
10、王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研討會綜述》,載《道德與文明》2024年第4期;
11、羅志丹:《創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年第4期;
12、賈懷忠:《學校、家庭、社會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載《教育革新》2024年第5期;
13、黃志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重在實施》,載《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4年第2期。
二、論文結構框架(主要觀點)
論文包括導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
導言部分主要是介紹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問題的研究意義、研究情況、本文的研究目標、主要內容、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創新之處等。
正文部分共四章:
第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現狀
第一節 未成年人犯罪概念
第二節 國內外未成年人犯罪現狀
第三節 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與趨勢
第二章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解析
第一節 犯罪原因概述
第二節 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析評
第三節 思想道德建設與未成年人犯罪
第三章 當前我國影響未成年人犯罪的思想道德因素分析
第一節 社會
第二節 學校
第三節 家庭
第四節 個體
第四章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第一節 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理論與實踐
第二節 國外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措施
第三節 完善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體系
結語部分從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出發,理性地分析和評價這一現象,再次強調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呼吁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多策并舉、多措并舉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工作。
三、論文寫作安排(進程安排、待解決問題)
(一)寫作進程安排:
2024年7月——8月搜集資料,確定論文題目;
2024年9月——10月中旬撰寫開題報告;
2024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在導師的指導下修改開題報告;
2024年11月中旬——2024年2月下旬撰寫畢業論文;
2024年3月在導師的指導下修改畢業論文;
2024年4月畢業論文定稿打印。
(二)待解決的問題
本文研究的核心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與未成年人犯罪預防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從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入手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其中,實證調查將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由于這一研究要以多學科為基礎,學科之間的整合也將是該研究中重點解決的問題。
第二篇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樣本1050字
題目:淺析許地山小說中蘊含的老莊道家生命觀
研究綜述(前人的研究現狀、進展及意義):
許地山在中國現代文學的創作風格是獨特的,這與他作品中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分不開的,有關許地山文學創作與宗教之間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首先在涉及基督教思想上,主要是研究基督教的博愛寬容思想和對人生困難的從容面對的態度上,如謝家祿的《東方文明下的耶穌情懷——論許地山作品中的基督教思想》(謝家祿.東方文明下的耶穌情懷——論許地山作品中的基督教思想[j].文教資料,2024,(6).)。
其次在涉及佛教思想上,主要是圍繞佛教的多苦觀與佛教意象等方面來研究的,如譚桂林寫的《論許地山與佛教文化的關系》(譚桂林.論許地山與佛教文化的關系[j].求索,1994,(4).)。
最后是在涉及道家思想研究上,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郭濟訪的《論道家思想對許地山的影響》(郭濟訪.論道家思想對許地山的影響[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2,(1).)一文中,從人物形象的兩個系列去分析論述許地山的人生價值取向。
文學研究會眾多作家中受宗教影響最深的是許地山,他對宗教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基督教思想、佛教思想、道家思想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重大影響,許地山的文學創作與宗教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對象,具有極大的研究意義。從以上分析,前人的研究涉及基督教思想與佛教思想的較多,然而在論述許地山與道家思想卻不夠全面。在此基礎上,本選題的不同之處有:
第一是結合老莊道家生命觀的概念,分析許地山小說中的道家生命觀的現象,分別從自然無為、生死變化、身心超越的老莊道家生命觀來論述。
第二是從許地山的坎坷獨特的個人經歷和所處的紛亂復雜的社會環境去分析許地山小說中蘊含道家生命觀的原因。
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擬采用的方法、步驟:
研究的主要內容:
1.對老莊道家的自然無為、生死變化、身心超越的生命觀進行概念界定。
2.分析許地山小說中道家生命觀的現象。
3.從許地山的個人經歷和所處的社會環境出發,探究蘊含道家生命觀的原因。
論文大致框架擬為:
引言
一、老莊道家生命觀簡介
二、許地山小說中的道家生命觀
(一)自然無為
(二)生死變化
(三)身心超越
三、許地山小說中蘊含道家生命觀的原因
(一)坎坷獨特的個人經歷
(二)紛亂復雜的社會環境
結語
方法:文本細讀法、概括法、分析法
步驟:
1.查看期刊論文和著作,確定論文方向和題目。(20__年11月1日—20__年11月16日)
2.確定論文的基本框架和撰寫開題報告。(20__年11月16日—20__年11月30日)
3.撰寫論文初稿。(20__年12月1日—20__年3月7日)
4.修改論文。(20__年3月11日—20__年3月31日)
5.論文定稿。(20__年3月11日—20__年3月31日)
第三篇 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3800字
研究小組成員:張翰雄、陳震、余鵬、盛尚然、毛俊雄、李浩宸
指導教師:劉景奎
課題:北京老城區文化古跡的保護與開發
1.選題意義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歷史底蘊深厚,文物古跡眾多,為后人留下了為數眾多的自然和人文遺產。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北京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北京城區的土地資源緊張,人地矛盾突出,而位于北京中心地帶的老城區成為問題最突出的地區。一方面,老城區交通發達,人口稠密,商業基礎好,是北京發展服務業、商業區位條件最為優越的地區。“這種需求和房地產商的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中結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開發和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發展中保存歷史更成為矛盾的焦點,這使得保護歷史街區成為當代世界各國城市建設中最富人文色彩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濟南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與開發研究》田蕓)另一方面,北京的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跡眾多,胡同密布,居民眾多,且多生活在文物古跡之中或四周,多以大雜院的居住形式聚居,居住面積小,房屋老舊,居住條件差。因此,在北京市文物古跡保護工作和民生安居工程中,老城區居民的搬遷工作成為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并且得到了社會各個方面的普遍重點關注,并且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效應,也不可避免的引發了一些矛盾糾紛。現在,隨著北京城區的地價房價不斷上漲,人地矛盾更為突出。北京市,尤其是老城區的發展問題亟待解決。
歷年來,圍繞北京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開發問題,社會反響劇烈,各方面意見針鋒相對,曾經引發大規模的社會大討論。在北京市發展的初期,政府和民眾對文物古跡保護意識淡薄,破壞拆除文物古跡的事件時有發生,社會影響極差,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評。此外,在老舊城區居民的搬遷問題上,有關部門采取的措施也有不當之處。但隨著文物古跡保護意識的增強和北京市政府部門的服務能力提升,對于這方面問題的處理逐漸走向成熟,得到了社會的基本認可。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提高。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其他城市發展的模板,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眾多,例如南京、西安、上海、成都、昆明等,歷史文物古跡數量很多,保護和開發價值巨大,北京在歷史文化古跡保護與開發中,應當承當領頭者和領先者。此外,北京作為世界大都會,與世界其他名城相比,北京的歷史文化古跡保護與開發制度還不夠完善,工作不夠細致,在立法方面存在空白。在經濟發展和人文北京的建設中,要做的工作還有許多。因此,對于北京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跡的問題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北京人文景觀的保護,有助于北京的科學發展,有助于北京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助于北京經濟發展,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北京成為世界性的大都會,有助于北京國際地位的提高,有助于我國文化產業的提高,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2.國內外研究現狀
2.1國外研究現狀
2.1.1國外理論研究和立法現狀
世界上的一些發達國家對于歷史文化古跡保護問題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解決辦法,并且有許多成功的先例。歐美地區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開始關注歷史街區的保護問題,并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引起了我們國家對歷史街區保護問題的關注。
國際上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一個認識過程,從開始保護建筑藝術珍品,如宮殿、教堂、官邸等發展到保護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歷史建筑,如住宅、作坊等。以后又從這些單個的文物建筑發展到保護周圍的歷史環境,最后發展到保護歷史街區乃至整個城市。保護與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目標。
初次提到“歷史街區”的概念,是1933年8月國際現代建筑學會的城市規劃綱領性文件《雅典憲章》,在憲章中提出:“對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地區”, “均應妥為保存,不可加以破壞”。雖然這時保護的重點還在歷史建筑,但畢竟歷史文化地區已被作為保護的對象出現在了國際憲章中,這就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二戰結束后,面對經過戰爭洗禮后的斷壁殘垣,許多國家采取的做法就是把受到戰爭破壞的建筑物摧毀重建,甚至把成片的歷史文化古跡街區夷為平地,致使許多文物建筑及其環境受到了破壞,城市保護與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問題也越來越復雜。
在這種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64年5月通過著名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
此后,1976年11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在肯尼亞內羅畢通過了《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
至此,國際上對歷史街區保護理論的研究已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規范。除了國際組織的這些研究活動之外,世界各國,尤其是意、英、法、美、日等國家的歷史街區保護研究和運動也在轟轟烈烈地開展著, 并逐步將保護納入了法律范疇。
2.1.2國外的實踐
2.1.2.1法國
早在1840年,法國對古建筑保護就開始認真制定法律法規。當時法國一個著名的作家(卡門歌劇的作者)梅里美,對法國領導人提出了建議:我們對國內很多的歷史建筑應該進行保護。當時法國政府就接受了他的意見,成立了歷史建筑保護局。該局一成立就制定了法蘭西建筑保護法。
最早進行立法保護的是法國。1962年法國頒布了《馬爾羅法》,該法律規定將有價值的歷史街區規劃為“歷史保護區”,制訂保護和繼續使用的規劃,納入城市規劃的嚴格管理。保護區內的建筑物不得任意拆除,維修、改建要經過-國家建筑師”的指導,符合要求的修整可以得到國家的資助,并享受若干減免稅的優惠。現在全法國有國家級的保護區92處,地方各級保護區幾百處。
坐落在塞納河邊左岸的奧賽美術館,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與位于右岸收藏豐富、有皇家氣息的羅浮宮相互輝映。參觀完這座藏品豐富、空間流動、設旋先
進的藝術殿堂,你一定很難相信這個世界一流的美術館,卻是由一處廢棄的舊火車站改建而成的。奧賽火車站建于1898年,1939年就關閉了。因為久已廢棄不用,20世紀70年代初曾經決定予以拆除,后來由于觀念的改變,奧賽火車站在1978年被列入了國家保護建筑名冊,并被改建為美術館。奧賽美術館成功的實踐證明, 由歷史建筑改建的這些功能性設施比一般的建筑更有吸引力,能夠為這些設施的經營者和所有者帶來更大的經濟利潤。
但是,可以注意到,西方國家城市的空間布局結構與北京有所不同,而且在北京,有關歷史遺留問題更加嚴重而復雜。此外,建筑材料、建筑年代以及各種客觀原因,我們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具體措施,而應當在學習中創新,發揚創新精神,提出符合北京實際情況的解決方案。
2.1.2.2其他歐洲國家
意大利的歷史名城相當多,羅馬、龐貝、比薩、佛羅倫薩、拿波里、斯普萊 托等城市,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意大利對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從環 境保護考慮的多,不是單體保護,而是成片保護,如古羅馬城就被全城保護下來。整個羅馬可以說是一個歷史和藝術的博物館,城中遍布著古城廢墟、雄偉的建筑、迷人的雕刻與繪畫以及巴洛克風格的廣場等眾多反映古羅馬風貌的歷史古跡,但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處被稱為“羅馬廢墟”的文化遺址。這里是古羅馬的心臟地帶,曾經殿堂高聳,神廟林立,如今卻成為一片斷壁殘垣,所有的一切都原樣保留,只是部分墻體用腳手架加固支撐。處處向人們展示著一種歷史的滄桑之美和殘缺之美。至身其間,不能不勾起人們對古羅馬時代的追憶。
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樣有著嚴格的保護手段,體現出政府和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重視。馬德里市中心區劃定了5個歷史街區,政府明文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市中心的古建筑進行任何改動,并且每隔20年必須按照原來模樣重新進行維修和粉刷,否則將課以重罰。
2.2國內研究現狀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陳占祥先生共同提出《關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設》,史稱“梁陳方案”。他們建議在舊北京城西郊公主墳一帶另建新城。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梁陳方案”未被采納。
1980年,平遙古城得到了保護,開創了中國歷史古城保護的先河。從那時起,中國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理論與方法。
1982年,國務院公布了重點保護的2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了第二批38個,1992年公布了第三批37個,2001年補充了4個,這樣共有10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另外有的省也公布了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國共申報192個歷史文化名城。
從1995年起,在專家建議下國務院撥出了專項資金,幫助歷史名城的歷史街區進行基礎設施和風貌保護,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有60余處歷史名城得到補助。
但是,就與西方國家相對比,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立法成果,中國都處于落后階段,而中國歷史文化古跡眾多,問題復雜,尤其是首都北京,作為現代化大都市,如何將現代化和古風古樸有機結合起來,是一個非常現實而又嚴峻的問題。
3.論文基本內容
以下是論文的提綱:
一、 介紹歷史文物古跡的相關概念,介紹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二、 北京歷史文物古跡豐富地區簡介
三、 北京對歷史文物古跡保護與開發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四、 實地考察報告
五、 解決實地考察地區存在的問題
六、 北京歷史文物古跡保護與開發的方法
4.研究方法
在此次研究性學習中,擬利用文獻資料法和實地調查法進行研究。
(一)文獻資料法
在形成我們的觀點以前,我們需要學習借鑒前人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擬查閱學習國外歷史文物古跡保護與開發的實踐成果,重點為西歐各國(意、德、法、西),搜集圖文資料,查閱其他學者的研究著作。
此外,除了國外的資料,我們還將針對中國國情和北京的歷史,著重研究對北京歷史文化古跡保護與開發的實踐和理論成果,以及政府決策,專家意見,群眾反映,媒體報道等一系列資料,從中找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第四篇 論文開題報告格式及850字
論文開題報告格式
學位論文題目:
姓 名:
學 號:
研究方向: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一、選題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二、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三、論文框架結構及主要研究內容
四、主要參考文獻
研究進度及具體時間安排
起止日期 主要研究內容 預期結果
指導教師意見:
導師簽字:
年 月 日
評審組意見:
負責人簽字:
年 月 日
mba教育中心意:
負責人簽字:
年 月 日
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學生姓名: 學 號:
專 業:
設計(論文)題目:
指導教師:
2024年03月25日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開題報告(含“文獻綜述”)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及所在專業審查后生效。
2.開題報告內容必須用黑墨水筆工整書寫或按此電子文檔標準格式(可從電氣系網頁或各教研室ftb上下載)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紙上后剪貼,完成后應及時交給指導教師簽署意見。
3.“文獻綜述”應按論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書寫(或打印)在本開題報告第一欄目內,學生寫文獻綜述的參考文獻應不少于(不包括辭典、手冊),其中至少應包括外文資料。
4.統一用a4紙,并裝訂單獨成冊,隨《畢業設計論文》等資料裝入文件袋中。
畢 業 設 計(論 文)開 題 報 告
1.文獻綜述:結合畢業設計(論文)課題情況,根據所查閱的文獻資料,撰
寫1800字以上的文獻綜述,文后應列出所查閱的文獻資料。
標題用小4黑體,正文用5號微軟雅黑,22磅行距。
畢 業 設 計(論 文)開 題 報 告
2.開題報告:一、課題的目的與意義; 二、課題發展現狀和前景展望;
三、課題主要內容和要求;四、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和步驟。
開題報告必須在充分熟悉本課題的基礎上緊扣課題任務撰寫。標題用小4黑體,正文用5號微軟雅黑,22磅行距。
。
開題報告范文 ·英語開題報告范文 ·論文開題報告格式 ·會計開題報告
畢 業 設 計(論 文)開 題 報 告
指導教師意見:
1.對“文獻綜述”的評語:
2.對本課題的深度、廣度及工作量的意見: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所在專業教研室審查意見:
負責人:
年 月 日
第五篇 化學開題報告2200字
課題提出
為進一步總結、完善、提升近年來的課改經驗,今年洛江區教育局明確提出 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教學工作以課堂為中心,課堂教學以效益為中心 的理念,積極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注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力求避免無效教學,減少低效教學,提高有效教學的力度,因此,根據我區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和化學學科特點,為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更好地發揮學科帶頭人和進修學校的 研究、服務、指導 作用,特提出《化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的課題進行研究。旨在以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自學、會學的能力,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學生為本,全面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形成洛江區地方特色的教學框架。
國內外研究背景
高效教學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是 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 之爭的產物,其核心是以學生有無進步與發展作為衡量教學效益的惟一標準。國外從20世紀初就開始了課堂教學高效性問題的研究,迄今為止,他們已經分析了各種影響課堂教學高效性的因素。
(1)20世紀初研究的是教師特征與教學高效性的關系。
(2)20世紀60、70年代研究的是課堂教學活動與教學高效性的關系。①關注學生的學習。主要研究人員有加涅、布魯納、奧蘇貝爾等人。②關注師生關系。③關注教師的教學策略和學生的學習策略。
(3)教學媒體與教學的高效性。①微格教學最有用化學課題開題報告范文最有用化學課題開題報告范文。六十年代初,發端于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的微格教學是為培養、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實際操作能力而設計的。②新技術與教學的高效性。美國學者布蘭斯福特(1999)認為,由于許多新技術都具有交互性,因而現在我們可以更容易地創建教學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學生能夠通過實踐來學習、獲得反饋和不斷地改進他們的理解以及建構新知識。
國內近幾年在 高效課堂 教學策略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研究。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李如密認為,高效課堂教學應該是將教學的速度、收效和安全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動。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有很多,但針中學化學學科教學策略研究的成果還不多見。特別是 深入了解學生找準有效教學的契合點 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向功能 多樣化的教學呈現策略 巧妙掌控教學時間的運籌 掌握教學藝術技巧 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指導 等都很重要。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化學高效課堂是針對化學課堂教學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化學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是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化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效率高,二是效果佳,三是效益大。 教學策略 就是實施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這三方面動因的簡單集成,是教學思維對其三方面動因的進行思維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學策略是為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付諸于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
評價化學課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高效地實現預期教學目的。它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化學課堂教學的基本追求。而化學課堂能否高效的關鍵在于化學教師,在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在于教師研讀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師對課堂的精心設計,在于化學教師對化學教學的科學規劃,在于化學教師對化學教學材料的精心取舍與提煉,在于針對學生實際設計出學生能高效自主學習的活動著手,在于讓學生既能進行長時間的充分實踐活動,又有大量的知識積累,化學老師又能不失時機的引導和提升,使得在單位教學時間內大綱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率。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教學最優化理論最有用化學課題開題報告范文工作報告。巴班斯基認為:要達到教學最優化的目的,就必須分析學生狀況和教學任務,明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方式,擬定教學進度,對教學結果加以測定和分析等等
要達到最優化的關鍵: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質的東西,確保學生能掌握這些內容;二是選擇能有效地掌握所學內容、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方式,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認為, 知識 不是客觀的東西,而是主觀的經驗、解釋和假設, 學習 是一個積極主動的意義建構過程,是學生主動地生成自己的經驗、解釋和假設。它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教師應該成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管理者、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利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探究交流,從而建構課堂教學新模式,實現有效教學。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
第六篇 大學生英語論文開題報告3050字
2024年大學生英語論文開題報告
系別:外語系 專業:英 語 所選題目名稱:
english idioms and their cohesive function
課題研究現狀:
english idio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nglish vocabulary. the general tendencies of presentday english are towards more idiomatic usages. halliday and hason (1976)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functions of english idioms (ideational functi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and te_tual function)。 another scholar, fernando c. (1996), also made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idiomatic e_pression_r of coherent te_t, and in the creation of stylistic effects.
chinese linguists like hu zhuanglin (1994, 1996), zhu yongsheng (1995, 1996, 1997) and zhang delu (1994) mainly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te_tual cohesion.
課題研究目的:
this paper is firstly intended to define english idioms and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them. it then e_plores the cohesive function after careful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ttempting to arouse the concern of using idioms appropriately and help readers make full use of the cohesive function for communicating more concisely and idiomatically, thus more effectively.
課題研究內容:
as english idioms are much alive in everyday english, a close look at the function of idioms must be taken.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1. introduction.
2. a general study of english idioms 2.1 the definition of english idioms 2.2 features of english idioms.
3. cohesive function of english idioms 3.1 cohesion.
3.2 functional categories.
3.3 cohesive function of relational idioms 3.4 cohesive function of other idioms.
4. the cohesive function in terms of synta_ and pragmatics 4.1 syntactic cohesion 4.2 pragmatic function 5. conclusion.
課題研究計劃:
january 22march 10: question posing of the research and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march 11march 25: analysis of the materials and writing of an outline.
march 26april 30: completion of the first draft and seeking supervisor’s advice may 1?june 10: refinement of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eacher’s suggestion.
june 11?june 22: finalization of the thesis based on the set requirements after the defence.
主要參考文獻:
fernando, c. idioms and idiomaticit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halliday, m.a.k. and r. hason. cohesion in english. longman press, 1985
[3] lakoff, g. and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 makkai, a. idiom structure in english. the hague press,1972
[5] 林承璋。 英語詞匯學引論[m]. 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
[6] 陸國強。 現代英語詞匯學[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9
[7] 汪榕培, 盧曉娟。 英語詞匯學教程[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9
指導教師意見:
簽字:__年__月__日
領導小組意見:___
2024年大學生英語論文開題報告
一、論文題目: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oral english teaching
二、研究現狀:
對于課堂互動與英語口語教學之間的關系,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構建主義模式 它是以構建主義理論為基礎的互動模式,司洪海在《構建主義理論與英語口語教學》中從對現有教學模式的“反思”入手,探討將構建主義引入英語課堂教學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意義和作用。盧艷春和路雅琴在《構建主義與大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則分別“從構建知識觀”“構建學習觀”“構建教學觀”入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性、構建性。(2)角色扮演模式 徐志敏、王瑛在《大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中角色扮演探究》中著重探討了在角色扮演的互動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對指導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黃玉蘭在《角色扮演引入英語專業口語教學中》從角色扮演是“多為互動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了角色扮演這一教學方法的目的、步驟和利弊等方面。(3)以學生為中心模式 這一模式被單獨研究的較少,黃影秋在《以學生為中心提高英語口語課堂教學效果的探索中》通過對學生口語課堂學習存在的問題的分析,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實現教與學的“雙邊互動”。并提出闡述如何運用其他“教學策略提高口語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而劉蓉在《談英語口語課堂互動》中則提出了互動可以創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口語課堂和整體小組作業模式”,提高口語交際能力。(4)合作性學習模式 這種模式的研究較為普遍和盛行,它興起于美國,在后來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黃艷在《合作性學習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應用》中提出了以下幾種合作模式,從而的出該模式的優勢所在。顧曉樂在《合作性學習與情景劇表演》中從情劇表演的角度來證明合作性學習的有效性。肖巧玲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中則通過合作學習在口語教學中的實踐探究合作學習應注意的原則。而慕東文在《合作性學習的特點、目標、內容和實踐策略》一文中,他用“人文精神和平等民主合作”原則,對待新的理念,指導英語口語教學。(5)情景設置模式 它主要是根據gillian brown & george yuled的語言情景對第二語言習得者的交際緊張、焦慮的研究表明口語情景設置不適當,會影響學生用目標語進行交流,進而強調進行口語教學情景設置的重要性。張舍茹、孫邊旗在《英語口語教學的情景設置》中就論述我們應注意“情景互動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及如何設置“英語口語教學中情景設置的形式”兩個小方面局部性的探討了情景設置這種互動模式。孫久榮在《論英語口語課的情景教學》中對情景設置這個模式從宏觀上進行了分類,進而得出“開放式情景”和“封閉式情景”,為情景設置互動模式研究開辟了一個小領域。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通過對目前已經發展起來并比較成熟的幾種互動模式的歸納來看:關于人際互動這種互動模式在目前的互動性研究中被單獨研究還比較少,沒有被當作一種獨立的模式應用到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它更多的是被貫穿到其他幾種互動模式當中。因此,本論題認為它還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四、研究的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
本論題將以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以互動理論和構建主義理論為依據,運用歸納總結的方法對已有的研究進行宏觀上的概述,從而引出本文論題,通過例證分析、驗證人際互動模式對課堂英語口語教學效果的提高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五、提綱: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defini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raction
1.1 definition of interaction
1.2 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raction
1.3 some main interactive modes in the present classroom
chapter two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inciples of following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
2.1 the dis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or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2.2 the necessity and merit of taking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
2.3 oral english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chapter three personal interaction in the oral english teaching
3.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3.2 two types of personal interaction
3.3 classroom climate
3.4 classroom size
chapter four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or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4.1 some principles should follow when evaluating
4.2 the concept of evaluating
4.3 the technology of evaluating
conclusion
六、參考文獻
jonssen, dhthinking technology: toward a constructivist design model [j].educational technolgy. 3 (1994): 3435.
littlewood, william.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盧艷春, 路雅琴。“構建主義與大學英語口語教學。” 前沿雜志。 11 (2006):98100.
司洪海。“構建主義理論與英語口語教學。” 基礎英語教育。 4 (2005):89.
吳蕾。“構建主義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東華大學學報(社科版)。7 (2007):2324.
范雄飛, 黃玉蘭。“把角色扮演引入英語專業口語教學之中。”讀與寫雜志。 9 (2006):3537.
徐志敏, 王瑛。“大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中角色扮演探究。” 外語研究。 8 (2006):5657.
黃影秋。“以學生為中心提高英語口語課堂效果。” 濟南職業學院學報。 3 (2007): 8188.
何亞娟。“中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渭南師院學報。 12 (2004): 7273.
顧曉樂, 黃芙蓉。“合作學習與情景劇表演。” 國外外語教學。 2 (2004):5556.
黃艷。“合作性學習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應用。” 長沙大學學報。 10 (2007):145146.
慕東文。“合作性學習的特點、目標、內容和實踐策略。” 甘肅農業。 6 (2006):304305.
孫邊旗,張舍茹。“英語口語教學的情景設置。” 教育理論與實踐 8 (2006):3739.
孫久榮。“論英語口語課的情景教學。” 遼陽師專學報 21 (2002):8789.
第七篇 紡織服裝畢業設計開題報告6100字
內衣產業是中國服裝業有潛力的產業之一。在中國經濟騰飛的浪潮中,內衣業蒸蒸日上,由于用料少附加值高,在短短的十余年間,以20%-30%的速度崛起,年銷售額在1000億以上,且每年以近20%的速度在增長。國內內衣生產企業共有3000多家,其中初具規模的內衣企業已達400多家。山東、浙江、廣東等已經成為內衣廠集聚的加工基地。中國內衣具有極大產能。在服裝零售市場上,中國每年要銷售3億個文胸,而針織內衣約占五大類服裝(即男、女、童、羊毛衫、針織內衣)總銷售比重的25%左右。中國的內衣市場,女式內衣占到了60%,成為整個內衣行業的重中之重。是中國服裝產業中活力、成長最快和發展前景的一個分支。
1.2 科技的發展促使內衣褲的結構設計更加科學合理
內衣是內穿服裝的總稱。根據內衣的不同品種,可劃分為普通內衣、修身(矯形)內衣和裝飾(情趣)內衣三類。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新型面輔材料的運用以及大眾衣生活中對內衣類產品消費日趨高襠化、時尚化和功能化的餓傾向,促使針織內衣內褲的結構在設計方法、程序等多個方面都產生了顯著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首先,新型面料的不斷涌現使內衣的造型和結構產生了變化。如:純紡包覆紗類針織彈力面料性能的不斷優化進一步提升了傳統針織面料的舒適性能,改變了相對寬松才能達到舒適的內衣結構設計的傳統習慣。其次,國際流行時尚潮流的同步化使我們在內衣設計上應該充分滿足消費者追求流行時尚的審美情趣,從而提供各種風格和功能的產品種類,例如不同服裝與不同內衣的穿著搭配、不同人群不同場合對不同內衣的選擇,而這些不同功用內衣的結構是有差異的。再次,內衣加工的專門化、設備的專業化以及人體采寸數據的精確和產品規格的掌控,這些技術均對內衣結構制板產生根本的影響。
所有這些因素的影響無疑是針織內衣的結構設計與制板技術日益復雜和精微的根源所在。從內衣研發的角度而言,內衣的結構設計與制板是建立在結構設計師對人體靜態動態結構的認識、對內衣紙樣結構規律的理解、對內衣的舒適性功能性的把握以及對流行時尚和審美情趣的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上的。
1.3 女性內褲結構設計根殖于服裝結構設計原理而有其特殊性
服裝結構設計的普遍規律體現在從服裝基本紙樣的獲取、設定和具體的應用方法上,這與女內褲結構設計在方法和程序上完全一致,只是由于內褲的裁片作用于人體結構中的部位和作用與普通服裝不同而存在差異。眾所周知,服裝結構設計是服裝造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將平面的布料轉化為符合人們審美觀念和文化的服裝立體造型的首要途徑。在現代服裝結構設計中,假助于基本紙樣來認識服用人體結構的特征并進行結構設計已經成為服裝設計教學和生產實際中的共識。基本紙樣的造型形態和構成方式因不同的人體部位和不同的服裝種類而有所差異。一般來說具備三方面的特征:首先,基本紙樣是人體作用于服裝結構的基本造型,是立體的人體在基礎服裝(或部件)成型過程中的平面形態,因此,基本紙樣體現了相對靜態下人體外形結構的基本特征和在一定動態狀況中人體運動規律對服裝的要求。其次,基本紙樣可以隨生產實際的要求而設計成不同規格的基礎紙樣(也稱基礎樣板、基型板或母板),體現為不同的款式設計中能達到相同規格要求的優勢。再次,不同的基本紙樣其構成形態均呈現為所對應的基本款式的典型樣式,據此為使用者提供了款式、結構變化上的方便。
針織內衣的結構設計同樣符合服裝造型的普遍規律,以內褲為例,其基本紙樣的獲取、設定以及應用,進一步體現了服裝基本紙樣的普遍特征。作為內衣品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褲的護體功能是非常突出的。雖然修身功能和裝飾情趣在內衣的時尚潮流中體現得那么令人眩目,但從日常適用的角度出發,實用功能無疑是此類產品審美情趣的基石和大眾的選購依據。除了面料性能,內褲結構設計的合理性也是服裝舒適性功能的重要載體。我們認為,構成舒適感的衣內小氣候的形成有著諸多因素的作用,如:松緊度、運動量、余缺(浮余)量、透氣性、摩擦性等等,這些正與結構有著直接的關聯。只有結構合理才能穿著舒適,即:結構的設計既要符合人體的靜態要求更要符合人體的動態要求;既護體又舒適。從服裝造型的規律和人體對服裝的需求上看,要達到服裝結構高度合理性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條件正是由基本紙樣的獲取、設定和應用方式決定的。
2、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2.1 目的
通過對女內褲基本紙樣的獲取、設定以及應用方法的研究,揭示服用人體結構、內褲基本紙樣、內褲產品紙樣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證實基本紙樣在服裝結構設計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作為一種認識途徑和人體之于服裝的媒介與橋梁,基本紙樣是服裝結構設計普遍規律的集中體現。通過資料的查詢以及實驗的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
(1)通過立體裁剪和平面構成的公式完成對人體靜態外形的復制。
(2)根據人體所需的基本動態和服用功能因素,進行分體組合,構成基本紙樣。
(3)根據內褲不同性別、品種的結構分類,運用相應的基本紙樣對典型性款式進行結構設計,實證其可行性,為服裝生產實際和專業教學提供有效的參考和幫助。
2.2 意義
香港理工大學于2024年正式成立益德內衣專業學院,2024年9月開辦全日制學士課程。而國內高等院校尚未開設實質性的“內衣結構設計與工藝”專業,大多只是在服裝設計課程內加些相關的主題內容,設計基本停留在平面圖的形式,結構和工藝研究則基本無暇顧及,局限性顯而易見。因此,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與教學的缺位直接導致了國內內衣行業在崗技術人員只能依靠師徒傳承或自我摸索來開展工作。這有孛于內衣行業近年來持續、高速發展的勢態。從技術層面的現狀看,以針織內褲為例,長久以來其結構設計通常依靠經驗的定規定數實施,雖然便捷卻缺乏科學依據,由于數據的隨意性大,教學推廣中很難使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更達不到以創新思維來開發產品的要求。因此從科學的角度出發,這種傳承方式從根本上就不能適應產品開發和創新的要求。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自主創新更是企業成功的不二法則。對內衣而言,產品創新的基礎首先就是技術創新,就應該按照科學研究的方式,通過對人體的分析,產品的分析、揭示基本紙樣的獲取、基礎樣板的設定以及應用方法和規律。使之更加適應企業生產和學校教學的需要,進一步促進內衣行業產品開發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因此,以“女性內褲的基本紙樣及其應用”研究為例,尋求內在規律、探索有效方法、創設針織內衣結構設計的新途徑正是本課題研究的意義所在。
3、國內外研究現狀
隨著國內內衣消費的急劇增加,內衣設計的專業性、內衣技術的獨特性開始被行業所認識。近年來,在國內外有許多業內專家學者對針織內褲的結構設計進行了研究。
在國內, 1999年10月,北京服裝學院與北京愛慕內衣公司共同籌建了“北服——愛慕人體工學研究所”,通過院校與企業的合作,開展了人體體型分布、服裝基礎理論及應用的研究工作,同時也涉及到部分內衣內褲的結構基礎研究。
部分內衣企業的資深技術人員在不斷總結經驗的過程中,摸索出了一些內衣結構設計的方法。如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了印建榮、常建亮兩位內衣行業資深制板師編著的《內衣紙樣設計原理與技巧》一書。通過大量的紙樣實例進解了內衣的基本原理與分類紙樣設計與具體打板的操作方法,還涉及到了內衣紙樣的放碼與排料、計料以及各類內衣的制作工藝等各個方面,其中有針織內褲結構設計的部分內容。印建榮還通過到國內各服裝院校開設講座和短期培訓班的方式進行內衣結構設計技術的推廣。
刊登于《天津工業大學學報》2024年第10期,由王東暉,徐東撰寫的論文《基于裝飾和人體工學的服裝結構設計方法研究》對人體與服裝結構的關系作了相關的分析和論證。由潘健華編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出版的《服裝人體工效學與服裝設計》一書對服裝人體工效學作用于服裝設計的普遍規律作了更加深入的解析。這些均對內衣結構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照。江南大學沈雷教授主編的《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薛福平副教授主編的《針織服裝設計》、賀慶玉主編的《針織服裝設計與生產》等書中均有部分章節講述針織內褲結構設計的相關內容。
王成芳、田然等作者在2024年08期《針織工業》雜志上發表題為《緊身平角內褲吊襠問題的解決》的文章,針對一款緊身針織平角內褲的吊襠問題,分析其覆蓋的人體部位特點及樣板結構,運用轉移分割線的方法,進行合理結構設計,文章闡述了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的研究過程。從國內相關專業人士開設的講座形式授課內容以及出版書籍、發表論文的內容來看,具備企業背景的專業人士側重于操作方法的研究和工作程序的建立;院校教師則側重于服裝品類造型特點的理論研究,結構技術方面多為選擇其一細節展開修正方法的類似探討,以上均未闡述女褲基本紙樣及其應用方面的內容。
在國外關于內褲結構設計的研究比較早,也比較深入。英國的哈格編著了《內衣 泳裝 沙灘裝及休閑服紙樣設計》2001年8月由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其中部分涉及女褲結構設計。日本的內衣研究一直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的內衣研究和產品開發一直于亞洲,尤其在日本國內人體數據采集,人體工學研究、人體體型分布、結構規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顯著,為日本國內內衣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平臺。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由袁觀洛翻譯的中澤愈編著《人體與服裝》一書對服裝與人體之間的關系作了詳細的解析,其中大量的內容有助于作為女內褲結構原理與設計的理論支撐。中日合資的“華歌爾”內衣即是運用日本技術在中國開發生產銷售的內衣品牌,其中女內褲結構的功能設計是該品牌產品在行業內享有盛譽的特色之一。
綜上,對于女性內褲來說,結構設計的方法似乎簡單,但其結構原理和規律卻很難得以揭示,這不僅因為它與外衣類的褲子結構有著全然不同的構成形態,更因為其初始紙樣在轉化為不同形式的基本紙樣時具備多種可行性。因此,構成和應用基本紙樣實際就是內褲結構設計中增強科學認識的關鍵所在。因目前這方面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理論,資料也比較少,相關的研究也缺乏深度,大多是通過長時期經驗積累所得的零散知識,很少從結構研究和產品開發的角度深層次地探討針織女內褲基本紙樣及其應用問題。因此,這一課題的研究不僅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企業生產更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4、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分析法:主要通過查閱權威資料獲取數據與信息。
(2)歸納分析法:主要通過運用服裝結構設計的規律和法則對內褲進行結構分類,通過歸納、分析、比較其結構特征,得出相應結論。
(3)對比分析法(圖片法):通過縱向和橫向比較分析,從人體結構、面料特性以及款式造型、時尚潮流等方面對女內褲基本紙樣的適用性進行比較分析。
(4)實驗設計法:制定相應的結構設計方案,對女內褲基本紙樣的結構成型設置的依據和過程(即:初始的獲取—基本紙樣ⅰ的設置--基本紙樣ⅱ設置)和兩種女內褲基本紙樣的應用方法進行實驗設計,為本課題提供驗證依據(設計方案的制定可采用相應的方法,例如直接造型法、空間坐標法、幾何造型法等)。
5、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主要研究針織女內褲的基本紙樣及其應用。通過資料的查詢、對比分析以及一系列的實驗,找出女內褲基本紙樣結構構成與設置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礎上找出與款式分類所對應的途徑。總結出基本紙樣應用于款式變化中的規律以及面料性能對這種變化的規律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章 緒論
1.1 女內褲的產生與發展
1.2 女內褲的屬性與功能
1.3 針織女內褲
1.3.1針織女內褲的造型特征
1.3.2針織女內褲的分類
1.3.2針織女內褲的常用面料
第二章 針織女內褲的號型與規格
2.1 針織女內褲人體測量的方法
2.2 針織女內褲號型數據的采集
2.3 針織女內褲的號型系列
2.4 針織女內褲的規格設置
第三章 針織女內褲基本紙樣
3.1 針織女內褲初始紙樣的獲得
4.1 標準立體裁剪的模型準備
4.2 女內褲立體裁剪的面料選擇
3.1.1通過立體裁剪獲取的初始紙樣
一、標準立體裁剪人臺準備
二、立體裁剪面料的選擇
三、通過立體裁剪獲得初始紙樣
3.1.2 通過平面制圖獲取的初始紙樣
3.2 針織女內褲的基本紙樣
3.2.1 女內褲初始紙樣的修正
3.2.2 女內褲基本紙樣的設置
3.2.3女內褲基本紙樣ⅰ---分襠式結構
3.2.4女內褲基本紙樣ⅱ---連襠式結構
第四章 女內褲基本紙樣的應用
4.1 女內褲基本紙樣的應用原理和方法
4.2女內褲基本紙樣的應用
第五章 結論
6、實驗設計
(1)根據國家號型系列數據和標準人體模型進行針織女內褲的結構分解,嘗試按照預想的人體空間坐標進行定位,并且將坐標按照款式類別進行空間位置的重構設置。以總結出人體形態、款式特征影響和制約內褲結構線變化的規律。
(2)初始紙樣結構的重構設計。將初始紙樣結構線的各個組成部分按照產品的結構類別進行設定,并優化組合,將成衣穿著于標準84a型人臺,創設出可行、易行的基本紙樣,并通過制樣、試樣、分析比較不同因素下各個部位對廓型的影響程度和規律。
(3)根據女內褲基本紙樣ⅰ、基本紙樣ⅱ的應用性實驗設計,論證創設方法的可行性。
7、研究創新點
本課題從服裝基本紙樣的規律入手,根據女性人體與內褲結構相互關系的研究,通過歸納、對比、分析和應用實驗總結創設出女內褲的基本紙樣,尋求出女內褲基本紙樣的結構規律,為國內內衣業女內褲產品的結構設計提供有效的方法和便捷的途徑。必將提高這一內衣品種在結構設計方法上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服裝結構學基礎研究的深入,從目前的研究現狀看,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這也是本課題的主要創新點所在。
8、課題可能遇到的問題
(1)由于服裝結構源于人體結構而又有差異,因此如何選擇標準的人體進行采寸,并通過假體的模擬展開初始紙樣的獲取工作,其中的運動量的把握以及運動幅度的域定范圍和數據收集則是重中之重。
(2)由于針織女性內褲基本紙樣的研究資料極少,加之,女性人體因種族、區域等因素因此本課題最終得出的結論可能有不具體、不準確的地方。
9、預期的研究結論
歸納出女內褲結構設計的規律,總結出針織女內褲基本紙樣的設置及其應用方法。
10、時間進度
本課題的研究工作初步定位5個階段:
(1)20__年9月――20__年12月:查找相關文獻,明確目標,選題
(2)20__年1月――20__年4月:搜集資料,學習研究
(3)20__年4月――20__年7月:資料分析,設計實驗
(4)20__年7月――20__年12月:初步結論,論文撰寫
(5)20__年12月――20__年3月:論文修改,答辯
參考文獻:
中澤愈.人體與服裝[m].袁觀洛,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ann haggar(英)安·哈格 ,內衣、泳裝、沙灘裝及休閑服紙樣設計[m]. 北京服裝學院愛慕人體工學研究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8
[3] 內衣結構設計的原理與技巧,印建榮,常建亮 [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6
[4] 內衣結構設計教程,印建榮 [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4.3
[5] 女性內衣設計制圖技法,洪境,汪林[m].東華大學出版社,2024.3
[6] valerie steele(美)瓦萊麗·斯蒂爾,內衣--一部文化史 [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24.1
[7]潘健華.服裝人體工效學與服裝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8] 劉瑞璞.女裝結構設計的原理與技巧[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4.4
[9] joan nunn(英)瓊·娜,服飾時尚800年 [m].賀彤譯,廣西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5
[10] kathryn mckelvey & janine munslow [英]凱瑟琳·麥凱維,詹萊茵·瑪斯羅.時裝設計:過程、創新與實踐[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4
[11] 王東暉,徐東.基于裝飾和人體工學的服裝結構設計方法研究[j].天津工業大學學報,2024(10)
第八篇 對開題報告的評議意見1400字
對開題報告的評議意見
第一導師對開題報告的評語
課題從分析研究泰安市主導農產品競爭力現狀入手,深入剖析影響泰安市農業整體競爭力的關鍵障礙因子,對開題報告評議意見。旨在有針對性地提出增強本地區農業競爭力的途徑、對策和保證措施。課題完成后,不僅對泰安市農業競爭力的提升具有指導意義,而且可為山東省乃至全國同類地區的農業發展提供借鑒。課題立意明確,技術路線可靠,研究內容充實,研究方法切實有效,學生本人對相關領域的國內外現狀有較為全面地了解,現從事工作也為完成課題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相信能夠完成課題并撰寫出達到碩士學位論文要求的`畢業論文。
-------------------華麗麗的分割線------------------
進一步充實了課題參加人員,使組成更加全面和多樣化了,有數學學科方面的,也有綜合實踐、校本課教師。
預期研究成果做了部分調整。根據課題主要研究人員的幾次研討,把課題預期研究成果確定為:課題報告或論文,加上學生的一些綜合實踐及學校校本研究方面的成果,開題報告《對開題報告評議意見》。
畢業論文指導教師評語
優:
論文選題符合專業培養目標,能夠達到綜合訓練目標,題目有較高難度,工作量大。選題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參考)價值(較大的實踐指導意義)。 該生查閱文獻資料能力強,能全面收集關于考試系統的資料,寫作過程中能綜合運用考試系統知識,全面分析考試系統問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強。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學院規定,內容完整,層次結構安排科學,主要觀點突出,邏輯關系清楚,有一定的個人見解。 文題完全相符,論點突出,論述緊扣主題。 語言表達流暢,格式完全符合規范要求;參考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其時效性較強;沒有抄襲現象。
良: 論文選題符合專業培養目標,能夠達到綜合訓練目標,題目有難度,工作量較大。選題具有學術研究(參考)價值(實踐指導意義)。
該生查閱文獻資料能力較強,能較為全面收集關于考試系統的資料,寫作過程中能綜合運用考試系統知識,全面分析考試系統問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較強。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學院規定,內容較為完整,層次結構安排科學,主要觀點突出,邏輯關系清楚,但缺乏個人見解。
文題相符,論點突出,論述緊扣主題。
語言表達流暢,格式完全符合規范要求;參考了較為豐富的文獻資料,其時效性較強;未發現抄襲現象。
中: 論文選題符合專業培養目標,能夠達到綜合訓練目標,題目有一定難度,工作量一般。選題具有學術研究(參考)價值(實踐指導意義)。
該生查閱文獻資料能力一般,能收集關于考試系統的資料,寫作過程中基本能綜合運用考試系統知識,全面分析考試系統問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一般。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學院規定,內容基本完整,層次結構安排一般,主要觀點集中郵一定的邏輯性,但缺乏個人見解。
文題基本相符,論點比較突出,論述能較好地服務于論點。
語言表達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規范要求;參考了一定的文獻資料,其時效性一般;未見明顯抄襲現象。
及格:
論文選題符合專業培養目標,基本能夠達到綜合訓練目標,題目難度較小,工作量不大。論文選題一般。
該生查閱文獻資料能力較差,不能全面收集關于考試系統的資料,寫作過程中綜合運用考試系統知識,全面分析考試系統問題的能力較差強。
文章篇幅符合學院規定,內容不夠完整,層次結構安排存在一定問題,主要觀點不夠突出,邏輯性較差,沒有個人見解。
文題有偏差,論點不夠突出,論述不能緊緊圍繞主題。
語言表達較差,格式符合規范要求;占有資料較少,其時效性較差;有部分內容與他人成果雷同。
第九篇 口譯論文開題報告3300字
口譯是譯員把聽到的源語信息通過腦記和筆記的結合,經過大腦分析處理轉換成對等目標語的處理活動。口譯在國際大型活動中起著經濟、政治、文化等交流的重要作用。
翻譯專業的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1、選題意義和背景。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企業的對外聯系也日益增多。中國企業要想打入國際市場,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企業網站或宣傳冊上的企業簡介扮演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閱讀企業宣傳資料,讀者可以看出企業外宣材料既有關于企業的基本信息介紹,也有企業所做的文字上、句法上、結構上的這染來達到推廣企業、大市場的目的。漢語企業外宣材料的翻譯在英譯過程中會涉及到與目的語不同的語言習慣、行文方式以及文化因素、社會政治因素、心理因素和審美因素等,這就需要譯者對原文本做出適當調整,從內容和形式上對語篇進行重構,以此實現對交際意圖的順應。根據賴斯的文本類型說,本文有三種類型,分別是信息型、表達型和誘導型.筆者認為,企業外宣翻譯屬于信息型和誘導型文本兼而有之,而且更側重于誘導型.因此,外宣翻譯要更加注重文本的交際功能,要更多的考慮如何使譯文所傳遞的信息更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和接受,并讓讀者產生共鳴,繼而付諸行動,實現譯文預期的功能。
比利時語用學家維索爾倫(verschuem)提出了順應論,將語言的使用過程看做語言為順應不同的交際目的和交際對象進行動態選擇的過程。因而可以從順應論的視角研究語言使用。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交際方式,也可以從順應論的視角對其進行研究。優秀的企業宣傳材料不僅會提高企業的知名度,還會為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因此任何一個想打入國際市場的企業務必在其外宣材料的翻譯上做足功夫。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歷史淵源、生活環境的不同,譯者在翻譯企業外宣材料時為了獲取目的語讀者的認可并激發他們付諸行動,就要順應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審美習慣以及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對原文做出形式上和內容上的調整,而這一順應的過程也是語篇重構的過程。本文突破性的將順應論與語篇重構結合起來,并結合西麥克展覽公司宣傳材料和海天調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傳材料及其翻譯,試圖從順應論的視角分析企業外宣翻譯中的語篇重構現象。
2、論文綜述/研究基礎。
1987年維索爾倫(verschueren)提出順應論之后,在語用學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不久國內學者就將其引進到中國來。國內學者不僅從理論層面對順應論進行研究和探索,而且將順應論應用到翻譯理論和實踐、外語教學、二語習得、文化傳播等領域。在這些領域中,成果最大的當屬順應論對翻譯理論和其應用的研究。我國真正將順應論引入翻譯研究開始于21世紀初。
1 國外順應論研究狀況。
比利時語用學家維索爾倫(verschueren)在《ipra工作文集》(ipra workingdocument 1) (1987, 45-48)中發表了名為《作為順應論的語用學》,標志著順應論的提出。1995年,他較為詳細并系統地在他主編出版的第一本《語用學手冊》(handbook of pragmatics)中對順應論進行了進一步闡述。他認為,語言的使用過程就是語言為順應不同的交際目的和交際對象進行動態地選擇的過程。他將語用學描述為關于語言整體的、功能性綜觀,并將語用學定義為語言和交際在認知、社會與文化方面的研究。1998年,阿薩卡瑟(asakasher)主編的《語用學的關鍵概念》pragmatics;: critical concepts)論文集中,維索爾倫發表了名為《交際動態過程的語用模式》(v4 pragmatic model for the dynamatics of communication )的文章,主要研究了順應論中順應的動態性。1999年,在他的專著《語用學新解》(understaning pragmatics)中,維索爾倫強調了語用學的地位和作用,這本書的出現標志著順應論走向成熟。該書主張把語用學當作一種研究視角,突破了以往學者將語用學看作語言學的一個核心分支(語音學、音位學、形態學、句法學、語義學)的看法,而認為語用學是一種語言功能的視角或縱觀,貫穿于語言學研究和使用的方方面面,可以照應到語言的各個層次。運用這一視角,可以研究不同的語言材料。這是一種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可以為語言的不同層面進行語用分析,也為語用學的學科性質進行了重新定位。
2 國內順應論研究狀況。
錢冠連是國內第一位將順應論引入中國進行研究的學者。在他發表在《外語教學與研究》上的《語用學:語言適應理論----verschueren語用學新論評述》(1991,62-66)的文章中,將維索爾倫對語言適應包括五個方面,即適應的對象、層次、階段、領悟程度和適應策略進行了分析,并且就語言適應、選擇和語言功能綜觀三者的關系進行了探討,認真分析對比了維索爾倫的語用學新論和以往的語用學的區別。他還在《外語教學與研究》上發表了《語用學:統一連貫的理論框架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語用學〉述評》(2000,230-232),該文章首先解釋了語用學綜觀論的理論源頭。維索爾倫從morris的理論中得出了任何規則里都有語用成分,也能從不同的語言成分中審視到語用視角。其建設性意義體現在將語用學從語言學的并列學科出分割出來,使其不再屬于語言資源的語言學,而是加入到語言使用的語言學去,作為是一種語言綜觀和視角來研究和使用,這不僅僅可以解決語用學問題,還為今后人們從語用學角度解釋其他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國內除錢冠連外,2024年何自然主編的《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一書也對維索爾倫的順應論進行了詳細介紹和評述。和以往語言學及語用學著作不同的是,該書緊緊把握住語用學研究與發展的方向,集語用學的三個前沿理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為一體來向國內讀者進行西方翻譯理論的介紹。
關于順應論的部分,該書介紹了順應論的理論來源、順應論的三個核心概念、順應論的視角觀、順應論的分析維度、順應論的應用等。本書中理論與實例有效結合,為讀者展現了順應論的完整框架及其應用。該書指出,順應論是宏觀語用學的核心,順應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和探討語用學的全新視角。譚曉晨發表在《外語與外語教學》上的《語境的動態研究一--維索爾倫的語境適應論評介》(2000, 50-52)中介紹了維索爾倫的語境適應論,探討了語言和語境互為構建的動態關系,指出動態生成的語境觀是對傳統語境研究及時而必要的補充。孫炬發表在《山東大學學報》上的《維索爾倫順應論的語言哲學觀》(2024,51-55)從語言哲學的立場闡釋了維索爾倫的順應論。語言的使用是哲學立場的反映,縱觀維索爾倫的語用思想,折射出體現在意義觀、心理認知觀和語境觀三個方面的語言哲學。此外,劉正光、吳志高從哲學、心理學以及語言學的角度論述了順應論的理論基礎,除了對語言順應論做出肯定,他們還指出將順應看成一把萬能的朗匙,以解釋所有的語言運用,有運用過度之嫌(李元勝,2024:124)。
中國學者不僅專門對順應論進行研究,還將其與其他理論結合或者將順應論應用到不同的領域。在利用順應論對其他問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順應論對翻譯的研究占據多數。
從理論研究的角度來看,有的學者側重于順應論對翻譯理論研究的啟示,戈玲玲在發表在《外語學刊》上的《順應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兼論語用翻譯標準》(2000,7-11) -文中,為我們展現了語用翻譯理論的發展歷程,它超越了以往語言學研究的框架,將翻譯看作是一種動態的信息交流活動。文章還指出,根據順應論,語言和語境之間的順應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兩者可以相互影響,同樣,翻譯作為語言轉換的過程,也會涉及到原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相互順應,這種順應應該以滿足交際雙方的需要為目的,對交際語境、語言的選擇和語言結構做出改變。
葉苗在其著作《應用翻譯語用觀》con pragmatics transla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中,首先對應用翻譯進行了定位,然后從語用學的角度研究應用翻譯。同時她主張以順應論為基礎來討論和解釋異化,并以《選美中國》為例,結合應用翻譯中異化和歸化之爭,提出了在對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應用文本翻譯時,譯者可以采取異化策略,擔負起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擴大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語境、認知語境,激發他們對中國文化和傳統的興趣和探索,增強我國軟實力。
縱觀國內順應論的研究現狀以及順應論與翻譯結合的研究現狀,可以看出在順應論對翻譯的結合方面,研究者幾乎都是從文學翻譯、應用文翻譯的角度進行研究,而且很多研究還是局限于維索爾倫順應論的推介和重申,缺乏創新點,并且對理論的適用范圍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導致了順應論在很多領域的誤用和濫用。
第十篇 優秀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模板3400字
優秀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模板
論文題目: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問題研究
一、文獻綜述
智慧城市是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出現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這一概念引起全球關注始于 2024 年。由于全球智慧城市建設剛剛興起,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都十分有限,主要是圍繞智慧城市是什么、如何建設它來展開的,并且這些研究目前整體上處于起步階段,實踐進展也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借鑒他方現有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并為我所用,以促進中國智慧城市理論研究的不斷豐富和實踐探索的持續深入,是行政管理學者需要承擔的重大責任。對于筆者而言,閱讀和借鑒前輩們的研究和實踐成果,是尋求自身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的依據所在。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
1.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方面的研究。
2.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意義和應用領域方面的研究。
3.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條件與策略方面的研究。
4.智慧城市建設的思路和路徑方面的研究。
5.智慧城市建設的風險、效益和評價方面的研究。
6.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案例研究。
(二)國內外實踐發展狀況。
二、選題背景與意義
(一)選題背景。
隨著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和迅速發展,2024 年底 ibm 提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智慧地球的設想,2024 年又提出建設智慧地球首先需要建設智慧城市的口號,希望通過智慧城市的建設引領世界城市通向繁榮和可持續發展。雖然 ibm 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具有明顯的商業利益驅動,甚至可以將其看成是以 ibm 公司為代表的 it 行業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一項重大舉措。但是當政府和民眾面對接踵而至且日趨嚴重的城市病(如:人口膨脹、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堵、公共安全隱患日增等)束手無策時,以智慧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的到來,讓困頓中的政府和民眾對未來城市生活有了新的憧憬,正是懷著這種對城市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憧憬,智慧城市的理念最終被政府和民眾所逐漸接受并推廣。
1.城市的智慧發展理念將為解決當今城市病提供新的途徑。
2.智慧城市已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大趨勢。
3.相關研究的薄弱和匱乏是該選題的緣由之一。
(二)選題意義。
在現階段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有關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 對行政管理領域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2. 豐富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理論。
3. 為我國新興的智慧城市建設實踐提供理論指南。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文共分為緒論和正文兩部分。
緒論部分闡述了論文的選題緣由、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和實踐狀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基本問題。
正文部分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智慧城市的理性解讀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一個新興形態和未來趨勢,認識智慧城市應首先了解城市的起源、定義及發展歷史,從而認識城市的發展規律。在探尋城市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國內外眾說紛紜的智慧城市概念進行總結歸納,并提煉出本文對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和屬性認知。在對智慧城市這一核心概念進行充分解讀的前提下,理性地分析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熱潮興起的動因。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前提條件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誕生而興起的。以感知技術、新一代網絡通訊技術、云計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技術。全面覆蓋的網絡基礎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共同構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硬件基礎條件。智慧城市建設的思想基礎、組織領導機構和制度體系共同構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軟件基礎條件。智慧城市建設的硬件基礎條件和軟件基礎條件是智慧城市建設所必須的前提條件。
第三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是一個新生事物,其建設才剛剛開始,在目前的建設實踐中還未形成一個標準的體系可供遵循。本文通過對智慧城市建設目標模式、實施模式與過程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切實可行的、標準的參考體系,并繪制了有關模式的構成示意圖。
第四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風險預警目前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正在我國形成,而對于智慧城市建設將帶來的風險研究明顯不足。技術安全風險和信息安全風險是智慧城市建設風險的根本誘因,由于智慧城市是虛擬城市與實體城市的融合,因此技術安全風險和信息安全風險對新環境下的城市政治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等帶來了新的風險威脅。本文從整體上對智慧城市建設的可能風險進行了預警。
第五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保障機制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創新工程,要順利實施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保障機制、創新機制及和諧管理機制。建立安全保障機制是防范建設風險的有效屏障,建立智慧城市建設與運行的創新機制,調動與激發整個城市的創新能力,以保障智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多元主體互動參與的和諧管理機制是和諧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必然選擇。
四、工作的重點與難點,擬采取的解決方案
本論文從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出發,首先系統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智慧城市的概念、屬性及建設動因;其次,探討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條件: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再次,研究并構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模式、實施模式及建設過程管理模式,而后在剖析智慧城市安全風險根源的基礎上,預警了智慧城市建設的風險: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社會風險等;最后,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設的保障機制:智慧城市建設的安全防范機制、創新機制及和諧管理機制。
(一)可能的創新之處
1.在選題方面。從筆者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到目前為止,國內尚沒有研究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設的博士論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選題本身就體現出一定的新意,此選題在國內屬于前沿性的研究領域。
2.在寫作內容方面。盡管當前的一些論文或著作涉及到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問題,但多是就其某一方面進行研究,如:國內外建設問題的簡介與比較,建設模式的討論,建設的保障措施等。
這些研究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整體性關注不夠。本文從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建設動因、前提基礎、基本模式、風險預警到保障機制等系列問題進行了研究,形成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研究的完整邏輯鏈條,對智慧城市建設問題進行系統性研究。
(二)不足之處
1.智慧城市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國內外關于智慧城市的理論研究才剛剛開始,文獻資料積累有限。同時在實踐領域的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國城市政府接受并著手規劃建設智慧城市是從 2024 年以后才開始的,目前許多問題尚在探索中,因此缺乏翔實、完整的經驗數據。理論研究文獻以及實踐數據的缺乏,給本文深入研究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問題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這使得本文的研究缺乏量化分析。
2.智慧城市建設問題研究,涉及領域廣、影響因素多,事關整個城市發展全局,而每個城市就其個體而言情況各異。本文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宏觀層面的探討,缺乏對微觀層面的考察。同時本文較多地探討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共性問題,而對個性問題的討論還遠遠不夠。
3.本文將界定智慧城市的概念,對其內涵進行較深入的探討,但限于筆者的研究能力有可能對其外延的研究不足。
五、論文工作量及進度
六、論文預期成果及創新點
(1)構建智慧城市建設基本模式。
(2)形成智慧城市建設預警機制。
(3)形成相關研究論文。
七、完成論文擬閱讀的主要文獻
(一)外文譯著: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俄]列寧。列寧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澳]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第三版)[m].彭和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4.
[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5][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
[6][美]l.a.懷特。文化的科學--人類與文明的研究[m].沈原,黃克克,黃玲伊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7][美]凱文。林奇。城市形態[m].林慶怡,陳朝暉,鄧華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8][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場和國家。[m].吳良健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
[9][美]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公共經濟學[m].蔡江南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0][美]熊彼特。 增長財富論--創新發展理論[m].李默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
(二)中文著作:
蔡立輝。電子政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4
陳振明。公共部門戰略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
[3]陳述彭。城市化與城市地理信息系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
[4]崔保國。信息社會的理論與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5]程工,張秋云,溫榮堂等。轉軌時期基礎設施融資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
第十一篇 2024中專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格式1150字
課題名稱
中職畜牧獸醫專業畜牧科案例教學研究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課題研究的背景:
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專業課教學中,經常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即考試成績優異的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在適應社會、服務于社會的時候,卻出現了難以適應、不能夠很好的服務于社會。相反,那些考試成績一般,給人以老實印象的學生在走向社會以后卻能夠適應,盡可能的發揮他們所學的專業特長,更好的為社會服務,而且表現出一定的創造能力。就畜牧獸醫專業而言,在我校該專業的畢業生中,這種現象就很明顯。這到底是考試測評不合理,還是試題設計不夠合理,擬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造成的就很值得研究。
課題研究的意義:
1、有利于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因為“職業教育是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的”,即就是說服務社會是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
2、有利于合理的評價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即要求學生“應知”,同時更要求學生“應會”。因此如何對職中生進行測評就顯得尤為重要。規避一張試卷的簡單評價方法已迫在眉睫,建立理論測評和技能考核勢在必行。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案例教學(case method)是由美國哈佛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c.c.langdell)于1870年首創,后經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長鄭漢姆 (w.b.doham)推廣,并從美國迅速傳播到世界許多地方,被認為是代表未來教育方向的一種成功教育方法。20世紀80年代,案例教學引入我國。
案例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
中職畜牧獸醫專業畜牧科案例教學就是針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畜牧獸醫專業畜牧科的課程特點和學生實際,結合“應知”、“應會”的教學要求,以案例教學為突破口,分析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進而歸納總結畜牧獸醫專業測評與考核的方法。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研究步驟
(1)前期準備階段(2024.04—2024.05)
界定研究問題,確定研究方向;
(2)課題研究階段
①2024.06——2024.07制定課題研究計劃
②2024.07——2024.08搜集個案資料
③2024.08——2024.09整理個案資料并進行診斷分析
④2024.09——2024.10個案發展指導和個案跟蹤指導
(3)總結成果階段。 (2024.10——2024.11)
撰寫研究論文
研究方法
(1)文獻法:根據研究目的搜集和分析相關資料,檢索國內外已有的科研成果,了解相關的最新理論,為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據。
(2)調查法:通過訪談、問卷、統計、典型調查和個案研究等方法,從實踐中總結規律,發現問題,提出對策。
(3)行動研究法:通過對教學及管理實踐的改革實驗,把理論研究與畜牧獸醫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實踐有機結合,對研究成果進行必要的實證,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邊提高。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教師論文,個案分析等
第十二篇 碩士研究生開題報告例文2550字
電力行業上市公司投資決策及相關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一、選題背景及其意義
投資是指個人或組織為了在未來獲取收益而進行的資金投入及相應的資本形成過程。投資決策則是指公司在給定資本約束情況下對可能的投資項目進行有效選擇,以使其投資收益。作為公司成長的主要因素和未來現金流量增長的重要基礎,它將直接影響公司的融資決策,由此影響公司的經營風險、盈利水平以及資本市場對其經營業績和發展前景的評價。因此,與籌資和股利分配相比較,投資決策是公司三大財務決策中最重要的決策。
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投資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這也與企業投資決策的合理性密不可分。就企業自身而言,如果做出投資于超出或偏離自身的能力和成長機會,且凈現值為負的非盈利項目的“過度投資”的決策,不僅會損害企業的價值,使大量資本沉淀在生產能力過剩而盈利能力惡化的領域,也會使我國的經濟“過熱”,從而引發能源和原材料的緊缺、產能過剩、經濟結構扭曲、重復建設等一系列問題。而做出“投資不足”的決策,也將制約企業的發展,影響企業價值的實現。總體看來,投資過度及投資不足均屬于投資決策中的不經濟行為,輕則削弱企業成長能力,重者可能把企業拖入財務危機的泥潭。因此,在我國市場經濟尚處于不成熟的階段,自由現金流、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等相關因素都會影響企業投資決策,并成為制約我國上市公司質量提升和長期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就電力行業而言,電力工業是社會公共事業也是我國的基礎性產業,具有自然壟斷性。其發展速度受市場需求的制約,發展規模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電價受社會承受能力的制約。其項目投資具有占用資金巨大、影響期間長遠的特點,所以投資決策恰當與否將對電力行業上市公司產生深遠影響。由于電力行業的特殊性,使該行業上市公司的發展既具有機遇又面臨挑戰,因此,合理的投資決策有利于電力行業上市公司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開發新項目,來提高其盈利水平、增強企業活力及實力,實施集團化發展戰略。但投資決策的合理性又與公司的自由現金流和公司治理結構等因素密不可分,管理者可能會受經理層較好控制的自由現金流、股權集中度及股權性質等因素的影響,或者是以尋求在企業內范圍的控制力私人收益化為目標,營造王國與勢力投資等管理機會主義氛圍,難免會引發因投資決策不當而導致的投資效率和經營績效不斷下降的現象。信息不對稱性的存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諸多因素不僅會影響公司治理成本也會影響公司的績效及公司價值的實現。因此,電力行業上市公司投資行為的動機、影響因素及應對策略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本文的研究意義:首先對電力行業上市公司投資決策進行實證分析和研究具有理論價值,為電力行業上市公司今后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其次,對電力行業上市公司進行實證分析及研究具有實踐意義。能夠有效地找到電力行業上市公司在對外投資決策中存在的問題,促進電力行業上市公司發展,為我國其他上市公司提供借鑒,從而提高投資效率,促進經濟的持續和諧發展。再次,我國電力行業的上市公司大都由國有電力企業股份制改造而來,其典型特征是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一些不利的相關因素都直接影響著電力行業上市公司投資決策的合理性。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不僅會促進電力行業上市公司做出合理的決策,也能對過度投資和投資不足的不經濟行為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因此,基于此種原因, 研究我國電力行業上市公司在面對全球經濟環境變遷、中國經濟結構及相關政策調整以及電力行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等因素帶來的外部環境的變化時,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合理決策、規范投資行為,就成為一個十分有實踐意義的研究課題。
二、國內外研究動態
(一)國外研究動態簡介:
早期的西方投資理論形成于 19 世紀 70 年代初到 20 世紀 50 年代末,這一時期的三種主要經濟理論流派對投資理論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一是以杰文斯(w.s.jevons,1871)、龐巴維克(eugen bohm von bawerk,1886)、維克塞爾(k.wicksell,1896)、費雪(i.fisher,1933)、奈特(f.knight,1921)等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的資本理論;二是以馬歇爾(a.marshall,1920)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的企業廠商理論;三是以克拉克(m.t.clarke,1917)為代表的樸素加速器理論,之后經過chenery(1952)和 koyck(1954)等人的發展而成為西方最早的投資決策理論。20 世紀 60 年代初期喬根森(jorgensen,1963,1966,1967,1971)將新古典生產函數引入企業投資函數中,承認資本和勞動投入之間替代的可能性,運用連續時間的動態模型來描述企業的投資行為,產生了新古典投資理論,標志著現代企業投資理論的形成。然而這一理論忽視了資本存量的調整成本。此后,tobin(1969)提出了的 q 理論,q 常常被定義為:企業在金融市場上的市場價值與該企業現有資本存量重置成本之比。
另一方面,自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委托代理理論、非對稱信息理論、公司治理結構理論逐步運用于現代企業投資領域的研究,為投資理論的發展掀開了新的篇章。同時,也為上市公司投資行為及公司治理機制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利的支持。具體理論如下:
1、委托代理理論
委托代理理論表明,代理沖突將導致企業投資行為的低效率,反映在企業投資領域就是各種非效率的投資決策,具體表現為投資不足和過度投資。
1976年詹森和麥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 1976)在委托代理理論的前提下提出了的資產替代問題,闡釋了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代理沖突可能會引起企業的投資不足,利率的增加、信貸配給或對投資或融資條件施加限制條件,會限制股東進行其投資項目的能力。myers (1977)分析了負債融資引起企業投資不足發生的可能性。他認為,企業對其所擁有的投資機會并非一定能夠或一定愿意實際投入資金,在決定對其所擁有的投資項目是否進行資金投入時,企業的現有負債余額、現有負債的期間構成以及即將借入的新增負債額的多少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shin and kim(__)發現擁有大量現金的企業比持有少量現金的企業容易做出非效率的投資決策,主要是因為企業投資決策時較高的代理本。lyandres and zhdanov (__)利用負債期限結構模型,闡釋了投資不足效應以反映債權人——股東沖突對企業投資的影響。n. moyen(__)在動態隨機框架下進行相關計算,并指出企業盡管可以充分利用稅盾優勢,但仍會發生投資不足問題[3]。
1986 年,詹森(jensen)以股東和管理者存在非對稱信息為假設,引入了投資決策中的過度投資問題。即面對自由現金流量時出現的管理層與股東的沖突及其帶來的代理成本問題。